为什么买h7的少(H.265推出那么长时间了)(1)

如今,越来越多的摄像设备开始支持H.265编码。从名称上对比而言,H.265容易让人想到H.264编码,实际上,它们之间的确有迭代关系,H.265就是H.264的升级版。

虽然H.265编码在2012年8月就推出了,但到现在才逐渐火热起来。2013年2月,国际电联(ITU)正式批准通过了HEVC/H.265标准。但这相比于当时AVC/H.264编码的传播速度,貌似慢了一些。而且,现在我们用的最多的,还是H.264编码。因为H.264编码实在太成功了。它广泛应用于视频储存、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视频传输流中,甚至所有的播放器都支持H.264,几乎所有的监控都是以H.264存储的,硬件解码H.264的芯片层出不穷,摄像机几乎都支持H.264,索尼的XAVC、XAVC S编码是基于H.264优化的,佳能的XF-AVC编码基于H.264优化的,松下的手持机能拍H.264,大疆无人机能拍H.264,GoPro能拍H.264,我们用剪辑软件,生成交予客户的文件用的最多的编码,也是H.264。(下文中,不论何种更改并重新封装的H.264,都以H.264统称。)

为什么买h7的少(H.265推出那么长时间了)(2)

索尼XAVC技术基于H.264标准

这就带来了一个疑问,H.264这么牛叉,那我们为什么要推行H.265编码呢?它和H.264编码有什么不同,会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简单说来,H.265与H.264有这么些重要的不同(主要看第三点):

(1)

H.265是H.264的升级版。H.265标准保留H.264原来的某些技术,同时对一些相关的技术加以改进,用以改善码流、编码质量、延时和算法复杂度之间的关系,达到最优化设置。

为什么买h7的少(H.265推出那么长时间了)(3)

H.264(左)和H.265(右)编码分块示意图(来源:火山动力)

(2)

H.264由于算法优化,可以以低于2Mbps的速度实现标清数字图像传送;H.265则可以利用1.5Mbps的传输速度实现普通高清音视频传送。

(3)

同样的画质和同样的码率,H.265比H.264占用的存储空间要少50-60%。

为什么买h7的少(H.265推出那么长时间了)(4)

H.265与H.264文件大小对比(来源:news.znds/artic

其实对于我们使用者而言,它们的不同可以总结为一句话:画质提升了,文件变小了。

这刚好匹配了现在4K的发展需求。我们从高清过渡到4K,画面分辨率变大,信息量变大,文件体积不可避免的变大,如果编码方式不变,那一张卡的存储时长会陡然缩短。所以,H.265与4K的发展,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而H.264,刚好与高清分辨率互相发展。

因此,越来越多的拍摄设备开始支持H.265,比如佳能XF705(采用XF-HEVC编码),松下EVA1和GH5、富士XT3、DJI Mavic2、精灵4Pro、X5S、Z CAM E2等。

为什么买h7的少(H.265推出那么长时间了)(5)

大疆X5S中可选择H.265编码

但是,这里出现问题了。

这些摄像机拍摄H.265没有问题,但在剪辑环节,H.265为我们带来了不少麻烦。

虽然现在主流的剪辑软件支持H.265,但是,我们发现,按照常规的剪辑手法,多数剪辑设备无法流畅的带动H.265素材,性能牛叉的剪辑工作站,虽然能够实现一轨H.265素材的流畅剪辑,但到了二轨就有些卡了,这对于对影片实时性要求很高的剪辑环节,多数剪辑师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咱们怎么可能在剪辑时只使用一轨呢?

对于H.264,虽然也消耗CPU,但对于如今性能强悍的电脑,是没有问题的。电脑的运算速度在H.264发展那些年,刚好处于飞速升级的阶段,固态硬盘、DDR4内存、GPU技术的普及也给剪辑降低了设备压力,所以H.264的推广顺利的打通了制作的全流程,这才使H.264得以普及。但H.265现在看来显然有点尴尬。现在电脑的各项速度指标遇到了瓶颈,虽有发展但发展速度没以前那么大了。这就给H.265的推广带来了阻碍。

而且有些二次重新封装的H.265编码,后期软件现在支持得不是很完善,这就使得那类重新封装的H.265素材不便于剪辑或无法调色,这对于现在也是比较尴尬的局面,我们唯有等软件更新,加入对该编码的支持才能更加方便的使用。

对此,Edius9软件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叫作“代理模式”(其实代理模式在Edius6就出现)。因为Edius9对H.265编码支持得比较好,对一些重新封装的H.265编码也能解码,所以,它能为识别出来的编码创建代理文件(实际就是转码),再使用代理文件剪辑,然后在生成时使用原始的H.265素材生成。这个方式在十几年前就有了,而且现在的电影制作中的套底与回批也是类似的原理。

为什么买h7的少(H.265推出那么长时间了)(6)

Edius代理模式(来源:小石)

在制作流程上,这个方法比较好的解决了H.265剪辑卡顿的问题,但本人总觉得有些无奈。在H.264,我们已经可以流畅的直接剪辑了,但现在在H.265编码下,需要先转代理。为了能有一些画面提升和存储空间的减小,却需要在转代理上花时间,而且一般转代理都是对全部素材操作的,不是使用什么素材而转什么素材,因为不提前看画面内容,怎么知道素材是否满足需求呢?因此,对于现在习惯使用H.264编码的用户,尤其是追求短平快,需要快速出片的用户,H.265未必是一个合适的选择。说实话,本人最近的拍摄,虽然分辨率是4K,但还是采用H.264拍摄的。在时间和硬盘存储空间上,我选择了时间。

所以我的观点也比较明确了,对于现在行活的拍摄,在H.265和H.264之间,我还是选择H.264(或基于H.264的优化编码),它的画质能达到要求,而且剪辑上没有阻碍。而H.265,我觉得暂时先观望,如果剪辑设备性价比已经达到要求,或有较好的方法能够又快又流畅的进行剪辑与调色了,那时,H.265才到了真正能够发挥强大优势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