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创新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我们这十年文化发展之原创文艺篇)(1)


  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这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指导下,平凉市文联坚持高质量服务,围绕中心担使命,切实担起“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责使命,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在各个时期提出的文艺方针政策,举旗帜,定方向,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围绕我市中心工作,不断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创作出一大批文学、书画、摄影、曲艺等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发挥了文艺阵地的作用,助力我市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文艺创作精彩纷呈,硕果累累

  “为期两天的《飞天》名刊名家平凉改稿会暨文学骨干研修班落下帷幕,我有幸旁听了这场文学的盛宴,受邀前来的8位文学大咖通过点评和讲解的方式为我们的文学之路拨开了层层迷雾。作为文学新人,两天的改稿会让我体会最深的是他们对语言的敬畏和重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写通、写顺、写明白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是灵台县小说作家田华参加今年7月份由平凉市文联、《飞天》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飞天》名刊名家平凉改稿会暨文学骨干研修班后,讲出的一番感慨。

  据了解,《飞天》名刊名家改稿会从2016年就开始举办,这对于培养作者、提升我市整体文学创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小说创作是文学创作的“重头戏”。2016年4月9日,为了让平凉小说作者,特别是基层作者获得归属感和自信心,搭建小说创作交流和批评的平台,市文联、市作协筹划组织召开了平凉市小说创作与理论批评交流研讨会。来自各县(市、区)的30余名平凉小说作者共聚一堂,聆听、畅谈文学,既总结个人得失,又结合作品解疑释惑,寻求方向。正是这次意义深远的小说创作研讨会,为平凉小说作家充了电、打了气,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多位作家走进公众视野,受到省内外文学界关注。

以文化创新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我们这十年文化发展之原创文艺篇)(2)

  作家马宇龙的长篇小说《楼外楼》在《当代》发表,后改名《云归楼》于2021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当年连续两个月被中国出版协会文学艺术出版工作委员会评为月度文学好书。学者、作家李世恩所著《尺墨寸丹:古札中的世道与人心》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后,被清华大学图书馆列为2022年第2期9本“甄选书单”之一,面向广大清华学子特别推荐。甘肃诗歌八骏之一、诗人李满强的随笔集《陇上食事》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并获得甘肃省第十届敦煌文艺奖。学者、作家景颢所著《泾河传》,在《平凉日报》连载。灵台作家宋亚平的长篇小说《光的影子》、石凌的长篇小说《支离歌》、曹鹏伟的小说集《密须往事》获得甘肃省黄河文学奖。

  作家马宇龙、陈宝全、胡说(刘金龙)作为甘肃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国文联第十一次、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和全国作代会,平凉因而成为出席人数最多的市州。

  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尤其是近几年,全市作者全年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都在600多篇(首)以上,许多作家在《飞天》《延河》《清明》《朔方》《广州文艺》等省级纯文学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已成常态。平凉小说丛书5卷本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平凉小说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10年来,其他文艺创作也呈现出多头并举、遍地开花的态势。

以文化创新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我们这十年文化发展之原创文艺篇)(3)

  在微电影和纪录片创作方面,2014年12月3日,由平凉市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联合摄制的大型六集自然人文纪录片《西北望崆峒》,在兰州举办了首播式,这部纪录片于当年12月10日至15日每天17:30在央视9套(纪录频道)播出。总时长180分钟的《西北望崆峒》,以海内外普通人群为基本受众,分溯源崆峒、仙山问道、泾州寻梦、丝路怀古、关陇雄风、杏林仰圣六集,全方位宣传了平凉的历史文化,在海内外华人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文化创新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我们这十年文化发展之原创文艺篇)(4)

微电影《瓷罐灯笼》剧照。

2018年10月,在省委宣传部举办的第二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主题微电影大赛中,华亭市创作拍摄的微电影《瓷罐灯笼》,从全省征集的248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2020年,在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文化馆协会主办的第三届“美好生活·文化中国”微视频征集活动中,静宁县拍摄的微电影《当你老了》成功入围专家推荐的50部优秀作品,并斩获8项优秀单项作品中的“最佳剧情片”奖。

  在摄影创作方面,2018年,在甘肃省文联、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第五届甘肃摄影“奔马奖”暨第二十届甘肃省摄影艺术展中,我市摄影家张森林的作品《华山影(组照)》获得第五届甘肃摄影“奔马奖”,李延福、杨李忠、何泾涛、刘正武、王占奎、徐振华、赵玫等10人12幅作品入选第二十届甘肃省摄影艺术展,平凉市摄影家协会被授予“优秀组织工作奖”。

以文化创新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我们这十年文化发展之原创文艺篇)(5)

大型现代眉户剧《崆峒山下》剧照。

  在戏剧创作方面,2019年,在“第八届黄河戏剧节”中,我市创排的大型现代眉户剧《崆峒山下》,入围决赛并荣获剧目金奖。该剧还曾荣获甘肃省第九届敦煌文艺奖和第五届甘肃戏剧红梅奖。

以文化创新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我们这十年文化发展之原创文艺篇)(6)

  在剪纸和根雕创作方面,我市出现了两位在省内外产生影响的艺术人才,他们是崆峒区的何霞和崇信县的甘博。何霞的剪纸作品曾荣获“西风烈”全国剪纸大赛金剪刀奖、第四届国际剪纸展金奖等。她还义务筹办各类剪纸艺术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200余人次。

  甘博的根雕和木雕作品,连续3年荣获中国“汉博杯”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大赛金奖,连续两届4次荣获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今年他的木雕作品《母亲的味道》又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入围奖。

  在歌曲创作方面,由著名音乐家赵季平作词作曲、王宏伟演唱的平凉城市形象宣传歌曲——《神仙留恋的好地方》于2014年首播后,一直被广大市民传唱,并成为文艺活动中必唱的压轴歌曲。2018年7月,在省委宣传部举办的“西风烈?如意甘肃”原创歌曲征集评选演唱活动中,平凉牛海荣作曲、王彬作词的《咱们甘肃人》入围。由李世恩作词、牛海荣作曲的歌曲《百万亩梯田百万亩绿》,获得甘肃省第十届敦煌文艺奖。 

 扎根基层和群众,让文艺活动充满暖意与温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文艺发展的关键问题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指出,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的嘱托,在市文联及各文艺协会的领导、组织下,肩负神圣使命,广泛开展了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艺抗疫、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文化“三下乡”一系列活动,为激发平凉人民干事创业热情、建设“五个”平凉贡献了文艺力量。

  2019年2月10日,平凉市文联组织平凉市摄影家协会、平凉市书法家协会的艺术家20多人,赴庄浪县赵墩乡阳川村开展“乡里乡亲过大年”文艺轻骑兵新春走基层系列活动。活动启动仪式结束后,书法家们现场挥毫,创作春联和书法作品500余幅,免费送给了当地群众。摄影家们进村入户,为阳川村11个社、529户村民免费拍摄“全家福”,并给每位65岁以上老人拍摄标准照一张,受到了群众的一致称赞。

  2019年7月12日至13日,王知三、李满强、陇上雪、文春霞、樊晓敏、闫小杰、刘杰、张彩红等平凉部分作家分赴深沟、治平、细巷、三合、四河、新店、雷大等十多个乡镇,对静宁县正在大力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农村新貌、广大农民生活变化进行了深入了解,为文学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两天采风时间虽短,但每位作家都能够按照方案要求,深入各自的采风点进村入户,与村社干部、帮扶干部和种、养殖大户、村民进行座谈、访谈,调查了解果园标准化建设情况、农业合作社按照“党支部 合作社 贫困户”的运行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情况和党的富民政策给广大农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这次采风活动,作家们颇有收获,他们深深意识到,只有深入生活,与时俱进地把创作视角与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紧密结合起来,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创作出接地气、连民心的内涵深厚的文学作品。《平凉扶贫笔记》一书就是作家深入生活、介入脱贫攻坚火热生活的实证。

  静宁县文联,先后在2015年、2016年、2018年、2022年启动了“一个苹果的风雅颂”系列活动、“一张照片”大型公益拍摄活动、“快乐一座村庄”——静宁县“红色文艺轻骑兵”送欢乐下基层树新风活动、“唱响一座城”——静宁县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这些活动既为该县每一位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也让他们与群众打成一片,汲取到丰富的文艺创作养分。

  “只要是举办‘一张照片’活动,我都会来参加。静宁县贫困村大多地处偏僻山区,这里的老人们去城里不方便,儿女们也为了生计忙活。给老人们拍照,他们都很高兴,我也很开心。”静宁县摄影家协会会员王萍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抗疫号召,创作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为我市疫情防控工作擂鼓助威。平凉市文联及各县(市、区)文联、作协微信公众号开办“以艺抗疫”栏目,每天推送多篇文艺作品,鼓舞士气,提振抗疫信心。

  今年5月,为了助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动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建设,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平凉市文联、平凉市音乐家协会组织本土专业音乐人才,精心创作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主题宣传歌曲《来吧,一起努力》。除此之外,我市文艺工作者创作了相声《大吃一惊》等大量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素材的文艺作品,为“创城”助一臂之力。

以文化创新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我们这十年文化发展之原创文艺篇)(7)

来源:平凉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小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