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则乱大谋”也是出自论语的一句名言,出自《论语·卫灵公》第27章原文为:,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什么是小不忍则乱大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

什么是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也是出自论语的一句名言,出自《论语·卫灵公》第27章。原文为: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释义:“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随着不断的学习,我发觉自己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总是在犯“断章取义”和“自以为是”的错误。现在我在写心得感悟前,会抱着谦恭的态度:第一会在第一时间在网上查一查文章的出处;第二会参阅相关书籍;第三会反复收听APP上相关内容的解读。这样多维度、多视角地了解和体悟,直到自己明白了才开始动笔。

“断章取义”的表现形式:只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不知道还有前半句——“巧言令色”,更不知道要把这句话放在前后文去理解。

“自以为是”:认为“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意思就是:一个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坏了大事。譬如韩信如果面对胯下之辱,采取“小不忍”,那就不会有“多多益善”、“衣锦还乡”的韩大将军。

其实“小不忍,则乱大谋。”还有一层意思,做事要有忍劲,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要有决断,要能忍他人所不能忍,才能成就他人所不能成之事业。当断则断、当行则行。姑息养奸,是“小不忍”;君子不成人之恶,也是“小不忍”。

所以在学习上,我们要抱有坦诚的学习态度,听从孔夫子的教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孔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会“小不忍”呢?因为花言巧语往往是投其所好,让听者感到非常动听悦耳,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都不知道。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以巧言就会败坏人之仁爱之德。偏听则暗,就做不到心明眼亮,不会看清“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反而被人牵着鼻子走,一点就着,自然是“小不忍”,那肯定会“乱大谋”。

相反当我们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老子也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好听的言语不一定可信,可信的语言不一定动听。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成大者必备的心灵品质。

“大谋”可以理解为“成大器”,“大器者”就要有博大的胸怀,高远的志向,高远的格局与境界。

我们经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并不是要我们一味忍让,没有原则的忍受,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小不忍则乱大谋!敏于行而讷于言!当忍则忍、当行则行、当生则生、当止则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