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古到今一直“好礼”,尤其是身处“宦海”的官员,更是要时时谨记自己的位置,恪守高低贵贱的礼仪。坐要突出“要角”,行要讲究“进退”。所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如果不按照这个规矩运行,身处官场的官员小则“失仪”,大则“失身”。所以,中国历朝历代官员非常重视尊卑有序的礼仪。不过,“官仪”重要,也必须实施的恰当好处,虽不能擅自逾越,但也不能妄自尊大。

哪个朝代的官阶合理(官员是从哪个朝代开始下跪的)(1)

  秦汉时期,宴饮是重要的社交活动,《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军帐大摆筵席招待刘邦,在宴会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相侍。”此处,项羽和他的叔父项伯坐的便是主位,坐西面东,是最尊贵的座位。其次是南向,坐着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再次是北向,才坐着项羽的客人刘邦。这个宴会的座位安排,可以看出来,在项羽眼中,刘邦的“党政军”地位甚至不如自己的谋士。最后是西向东坐的张良,因张良是刘邦的谋士,连刘邦都安排如此位置,可想而知,张良只能“侍坐”,即侍从陪客。鸿门宴的席位安排如此,反映出项羽目中无人的自大,这种自大如果出现在一个普通人身上也就罢了,但是它却体现在一个正在攫取皇帝大位的人身上,就变成了致命的缺陷。项羽最后的失败,与其说不听亚父范增的忠告而造成,倒不如说他妄自尊大个性的必然。

  在先秦时期,不仅座位讲究尊卑,凡是登堂入室,必须要脱鞋于户外,这不仅同古人席地而坐有关,更是一种礼仪。大臣见到君主,不但要脱鞋,还要脱掉袜子。到了汉朝,脱鞋入朝上殿虽然不见明文规定,但是汉高祖刘邦曾经给予丞相萧何的一个特殊待遇就是“特命剑履上殿”,也就是说,萧何经刘邦特许可以佩剑穿鞋上殿朝见,而其他大臣上殿必须解剑脱履以示敬意。

  隋唐时期,贵贱等级更加细化,如果官员在路上相遇,据《唐六典》规定:“凡百官拜礼各有差,文武官三品以下,拜正一品,中书门则不拜,东宫拜三师,四品以下拜三少,自余属官于本司隔品者皆拜焉,其准品应致敬而非相统摄则不拜。诸官人在路上相遇者,四品以下遇正一品、东宫四品以下遇三师、诸司郎中遇丞相,皆下马。”并须表示相应的礼节,以示敬意。

  不仅表现在行动,还要表现在语言上。如果谒见尊者,得说“谨祗候起居”。而且出门旅行,“凡行路之间,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如此等等。拜谒尊者时所行使的具体礼节则有蹈舞礼、趋步礼、跪拜礼等。蹈舞礼,又称之为“拜舞礼”,是大臣谒见国君的礼仪。产生于隋朝。每逢正旦、冬至等朝廷重大庆典,臣下对天子都行此礼:“皇帝举酒,上下舞蹈,三称万岁”。唐朝时,据封演的《封氏见闻录》记载,蹈舞礼“因循至今不改”,其流传范围比隋朝更为广泛,许多普通百姓也会行此礼。这礼仪颇似文革时期的“忠字舞”的早期版本。

  《新唐书·宦者传下》记载,唐德宗时期做了太上皇的李隆基闲来无事,“每置酒长庆楼,南俯大道,因裴回观览,或父老过之,皆拜舞乃去。”如果有官员忘了拜蹈舞礼,则要受到弹劾和处罚。上元年间,唐高宗召见韩思彦。“思彦久去朝,仪矩梗野,拜忘蹈舞,又诋外戚擅权,后恶之。中书令李敬玄劾思彦见天子不蹈舞,负气鞅鞅,不可用。时已拜乾封丞,故徙朱鸢丞。”

韩思彦这个人很刚直,武则天的族兄武惟良擅自动用并州二百万缗的赋税款项,韩思彦弹劾要求处以死刑,但是武则天为武惟良求情而免除了死刑。所以武后对他的厌恶由来已久。正好碰到他忘了蹈舞礼仪,所以李敬玄趁机参了他一本,将他赶出了京城,担任贺州司马,不久韩思彦便去世。

  趋步礼,是小步快走的行礼方式。是地位低下的人对地位高的所施行的一种拜谒礼。春秋时期已经流行,隋唐时期,依旧存在。这种礼仪有点像日本歌舞伎的走路方式。跪拜礼,在隋唐时颇为流行。拜的时候,双腿跪下,身子下拜,双手到地。这种礼仪上至朝臣,下到百姓都在通用。安禄山没有起兵叛乱时,认杨贵妃为干妈,所以他“入对皆先拜太真”。杨国忠谒见李林甫,也同样“拜于床下”。可见这种礼仪一直是地位卑微对于地位尊贵的人非常恭敬的礼节。

哪个朝代的官阶合理(官员是从哪个朝代开始下跪的)(2)

  宋代时,各衙门下属官员见上级长官,如州县官见宰相、枢密使等,皆行跪拜礼。明代,公、候、驸马等,这些地位大致相当的相见,“各行两拜礼”,一品官如六部尚书见这些皇亲国戚,也行两拜礼,由于他们的身份地位低于贵族勋戚,所以行礼的先后与位置也有一定区别。清朝时,跪拜礼有一拜、两拜、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等区别。官员之间品级相同或者相近,行两拜或一拜礼。等级相差较大的,等级低者向等级高者行三叩礼。而王公大臣向皇帝行礼,则行三跪九叩礼。

  而经常电视里看到的所谓“请安礼”则源自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等的礼仪习俗。明朝时,这种礼节并不多见,清朝建立后,成为满汉官员,或者官民之间相当流行的一种礼节。

哪个朝代的官阶合理(官员是从哪个朝代开始下跪的)(3)

  清代的请安礼是地位卑下向地位尊贵或者身份平等之间的所施行的一种礼仪。其中又分为“站立安”、“蹲安”、“打千”、“跪安”等多种。清朝为满族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所以,满族礼仪文化成为国家主流文化,而且满族人讲究规矩、礼节,所以礼仪也繁多。甚至清代官员即使没有见到皇帝,也要用某种形式和机会向皇帝请安。例如中央的钦差官员到了地方督办某项政务,或者地方官员进京,中央官员迎接,地方官员都要在中央官员面前向皇帝请安。根据吴振棫的《养吉斋丛录》记载,官员进京觐见的礼仪形式,“诸臣于郊外行馆以次列跪,奏云:‘臣某等跪请皇上圣躬万安。’答云:‘圣躬安’。”

哪个朝代的官阶合理(官员是从哪个朝代开始下跪的)(4)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废除封建时期的礼仪,改为脱帽鞠躬礼,这是中国官场礼仪文化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上,将上下级的封建尊卑变成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国后,这种落后的封建礼仪更是被彻底扬弃。不过,不管礼仪如何变化,如果内心始终存在上下尊卑等级观念,即使膝盖没有跪下,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其丑陋虽不用叩头表现,也显露在肥胖油腻的表情上,进入百姓的慧眼之中。而官员那滑稽谄媚的可笑模样,则永远留在百姓的记忆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