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所有的理念以“兼爱”“非攻”为核心的。天志明鬼思想是墨子"兼爱"理念在精神层面的反映。墨子的社会蓝图是创造一个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虽然儒家也讲究“爱人”,但是儒家的爱是有亲疏等差的,带有周礼色彩的爱,摆脱不了氏族宗法的影响,是一种“亲亲”的社会形态。墨子认识到自然的人际关系无法维持一个利益纷争的社会,所有的社会行为都逃不过一个“利”字。所以,要创造一个尚同的社会,就要把“爱”建立在“利”的基础上:“天之爱人心,薄于圣人之爱人也;其利人也,厚于圣人之利人也。大人之爱小人也,薄于小人之爱大人也;其利小人也,厚于小人之利大人也。”为了取消人与人之间等差的爱,墨子用天志明鬼去约束人们的行为举止。

八字鬼是啥意思(何为天志)(1)

墨子始终是处于平民地位,直接反映平民的诉求与意识,天志的观念也是如此。儒家认为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祀天地的;墨子率万民,斋戒沐浴,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赋予平民也可以有祭祀的资格,这也成为当时社会一种宗教心理的体现。这种尊天敬鬼的思想对于时代来说都是一以贯之的,但墨子提出的天志鬼神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儒家对于鬼神存在怀疑,但对于天命,是信奉的。孔子提出“君子三畏”之首就是敬畏天命。虽然化解了鬼神的封建迷信作用,但是依旧把天命归结为神秘的主宰。子夏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命”“天”是的义是互文,儒家并没有,将“天”与“命”进行区分。墨子就将“天”定义为世间最高的义理和规律,在确定天是什么的情况下,就不会孔子那般慎言鬼神。“天”是人力没法控制的,但是“命”是可以通过人力去控制的。这也是墨子提出“非命”的原因,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同时,墨子提出交相利,“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所以,在墨子眼中这个“天”是社会中共同利益的化身。“天”是有意识的,有人格的,用来构建“尚同”社会中必须要设立的监督机制,这也是对商周时期君权神授宣扬正统的同样手法。

同时,墨子明鬼,也赋予了鬼神新的意义。鬼神不仅仅是一种灵异,更是一种“天”的辅助,使“天”完成自己的使命。鬼神会惩恶扬善,墨子的明鬼本质目的也是使人向善。墨子本身就是否定鬼神的存在,但是因为有利于约束人们的恶行,对于社会有利就应当假设存在“虽使鬼神情无,此犹可以合欢聚众,取亲于千里”运用设辩明鬼,来约束公卿大夫乃至国人上下左右之间的利益争端,对于政治本身没什么作用,但对于稳定社会有着巨大作用。墨子有意识的将天志作为社会的公法,欲将公法取代私法。天行有常,一个能够惩恶扬善、高高在上的天去取消“人之相恶相贼”,建立“人之相爱相利”。“天志”“明鬼”好似一直披着神秘的外衣,其实已经褪去了原始鬼神观念,经过墨子改造,变成了解决社会、政治、伦理等问题的工具。“天志”“明鬼”正是建立在“尚同”“兼爱”社会学说上形成的。

八字鬼是啥意思(何为天志)(2)

“天志”“明鬼”的提出,体现的是民本思想。民信奉神秘的高高在上的主宰,墨子因势利导,反借鬼神去教化规范民。从社会背景去探究,战国本就是战争纷繁的时期,墨子始终代表的是平民阶级的诉求。对于民不聊生的生存状态,必然会有所行动。除了规范民之内斗纷争,重要的是规范上层统治阶层的行为,用一个虚无缥缈的天道去监督为政者不可行暴政。儒家的民本思想是以德治国,以仁政去治理天下。“天志”“明鬼”正是对这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但“天志”“明鬼”的思想在战国时期注定难以贯彻。墨子将人置于鬼神之下,而百家争鸣时代的要求是更多凸显人的价值,与时代趋势相反,呈现出一种历史的倒退。墨子将行事的标准需要符合天的要求为最高宗旨,弱化了人本身的主体作用。兼爱思想在诸侯割据、礼崩乐坏的社会大环境下不可能为统治阶级所奉行,作为为兼爱服务的天志明鬼思想也难以实现。鬼神是虚无的,上天对君主权力的监督与奖惩制度,本质上人自身的心理暗示和道德约束,无法有效地去约束统治者的行为。但是,这思想的提出,本身打破了原始鬼神观念,对于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墨子既尊天明鬼,却又非命,这似乎是一个矛盾。天命由神意的合理性、目的性,变为超人可以支配人的神秘力量。乱世,人因失去了生存的保障,越来越觉得命运的强大,导致人感到自身的渺小,迟缓了自身的努力。这种盲目的命和有意识的天,形成了对比。天对于墨子的牺牲精神产生积极作用,命恰恰是一种阻碍作用。所以在墨子的思想中,尊天非命成了一件自然的事。

墨子的天志明鬼思想,通过培养人的敬畏之心,去实现社会理想。“知者尊天,敬鬼,爱人。”人有所敬畏,就不能胡来;没有敬畏,就可以为所欲为。在墨子看来,“鬼”只是信仰的产物,而不是本身的存在。这种类似信仰宗教的思想对现代产生了重要影响。

八字鬼是啥意思(何为天志)(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