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带黄金甲》剧照
早些年,相信大家一定看过张艺谋拍摄的一部电影,名叫《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尽管被人长期吐槽,但在华丽的造型,宏大的场景和惊艳的色彩等方面,依然有让人称道之处。而且,电影的名字也颇为讲究,取自唐诗《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因为唐诗的经典之作实在太多,或许你没有听说过这首诗。但是,这首诗的作者你一定听说过,他就是黄巢。
对!他就是那个唐末农民起义中历时最久、霍乱最广、影响最大的黄巢起义的领导者。如果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那么,黄巢起义就是压垮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今天,文史不假就带您一起走近黄巢,走近这位唐朝历史上最著名的造反派和最具争议的起义者。
黄巢
黄巢(820年——884年),山东省菏泽人,他参与和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历时二十五年的时间才被李唐平定。
从859年裘甫发动浙东起义开始算起,到884年黄巢起义被剿灭而结束,唐末农民起义席卷了闽浙、山东、两江、河南、两广、两湖等十二个行省,给予了唐王朝以致命一击。
黄巢参加起义的原因与大多数人都不一样,并非在饥寒交迫之下的无奈之举。他本出身于盐商家庭,虽谈不上大富大贵,可也绝对是衣食无忧。而且,黄巢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不仅善于骑射,甚至还精通笔墨,颇有文采。据《新唐书·黄巢传》记载:
黄巢,曹州冤句人。世代为盐商,富有资财。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黄巢自然从小接受封建传统熏陶,并且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惜,他每每都名落孙山,愤恨之下的黄巢在留下一首《不第后赋菊》以后,就绝尘离开了长安城。而从这首诗中,也不难看出他满心的不服和吞天的志向,以及那种溢满侧漏的暴虐戾气。真应了那句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有文化!
黄巢赞菊
由于安史之乱的巨大危害,导致唐朝再也不复往昔的盛世,俨然已经是一幅摇摇欲坠的景象。为了苟延残喘,唐朝统治者开始不断增加苛捐杂税,不断加重对老百姓的盘剥。
同时,伴随着全国多地发生一系列的水旱灾害,终于导致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农民起义。其中,尤其以王仙芝领导的起义军规模和影响最大。
本来已经成为盐贩,况且已经五十多岁的黄巢,却毅然抛弃了自己富足安逸的生活,召集同族的兄弟和子侄,拉起了数千人的队伍积极响应王仙芝的农民起义。
在投靠了王仙芝以后,黄巢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一路转战河南和山东等地,不断扩充义军的队伍,也使自己逐渐成为了起义军的主要领导。
面对越剿越多的农民起义军,唐僖宗李儇只得下旨进行招安。同样也是盐贩出身的王仙芝,竟然答应了朝廷的招安,并准备接受“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册封。
不过,朝廷只答应对王仙芝一个人进行封赏,而对其他大大小小的起义军头领们却只字未提,什么名分都没有。这下,整个起义军内部立即就沸腾了,以黄巢为首的将领纷纷指责王仙芝背信弃义,甚至还冲进大帐将王仙芝痛扁一顿。
王仙芝也自知理亏,为了平息众怒,他只得拒绝了朝廷的招安,硬着头皮继续与唐军进行作战。
此事过后,尽管王仙芝和黄巢表面依然如故,但两人内心却产生了深深的隔阂。而且,在义军内部也分裂出了泾渭分明的两股势力,一股支持王仙芝,一股支持黄巢。
眼见两股势力之间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双方只得分道扬镳,王仙芝向西进军,而黄巢则向东南进发。结果,由于作战不力,王仙芝的队伍很快就被唐军所剿灭。据《资治通鉴》记载:
招讨副使曾元裕大破王仙芝于申州东,所杀万人,招降散遣者亦万人。
黄巢起义示意图
而此时的黄巢,已经逐渐扩张到了广东一带,而且由于击败了数个藩镇势力,黄巢的起义军无论在人数规模还是战斗力等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黄巢终于将目标对准了唐朝的国都长安,并且发布檄文,准备向长安进军。他发布檄文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天下义军皆来投靠附和。第二,宣称只是为了攻取长安,麻痹或分化沿途的各个节度使,防止他们与起义军死扛到底。
黄巢率领自己号称六十万的义军队伍,一路杀气腾腾地奔向长安,很快就突破了潼关。唐僖宗除了会打马球,别的也不会干,眼见无法抵挡,只得效仿当年的唐玄宗,也仓皇逃往了成都避难。
很快,唐朝的国都长安就被黄巢的起义军所占领,他终于达到了自己人生的最巅峰,威风凛凛地回到了当年屡屡名落孙山的伤心之地。
黄巢进入长安
而对于黄巢的到来,已经长期忍受朝廷苛政的长安百姓,纷纷涌上街头进行欢迎。当时的黄巢治军严谨,赏罚分明,告谕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据《旧唐书》记载:
整众而行,不剽财货。
881年,黄巢在长安登基称帝,国号为“大齐”,建元金统。成为大齐政权的皇帝,在黄袍加身的同时,黄巢殊不知自己的末日已经不远,倒计时的钟声已经敲响。
这位黄皇帝很快就开始纵情享乐,沉溺酒色,完全丧失了之前的斗志。起义军开始上行下效,公然在长安城中烧杀淫掠,将繁华无比的大唐帝都变成了恣意妄为的场所。先是李氏的王公贵族们开始遭殃,接着是当地的地主巨富,再接下来,就连普通平民百姓也不得幸免。据《新唐书·逆臣下》记载:
富家皆跣而驱,贼酋阅甲第以处,争取人妻女乱之,捕得官吏悉斩之,火庐舍不可赀,宗室侯王屠之无类矣。
由唐末著名诗人韦庄所作的《秦妇吟》:“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就真实体现出了这段期间长安城内的社会乱象。黄巢的起义军,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远比李氏执政时期更加惨重。
而就在黄巢霍霍长安的时候,远在成都的唐僖宗并不甘心就此认输,不断纠集各路人马伺机反攻。凤翔陇右节度使郑畋积极响应并传檄天下各个藩镇,要求各地进行勤王,合力讨伐黄巢。
王处存率先进逼长安,黄巢在慌乱之下主动逃离。结果,在黄巢撤出长安后,一度造成了唐军的轻敌,于是黄巢斗胆整军,再次反攻长安。在黄巢第二次攻入长安时,却没有了上次的夹道欢迎,因为民众已经开始惧怕他这个屠夫。
当然,和所有的暴君一样,黄巢并不从自身寻找原因,而是立即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在迁怒于百姓的同时,黄巢立即开始纵兵公开抢掠,甚至不惜屠城并血洗长安。据《旧唐书·黄巢传》记载:
贼怒坊市百姓迎王师,乃下令洗城,丈夫丁壮,杀戮殆尽,流血成渠。
经过此次浩劫,长安城中被屠杀的普通百姓大约有九万人左右。
在唐僖宗时期,长安的人口规模大致有一百万左右。由于战乱和逃亡,加之黄巢在第一次攻入长安后的暴政,到他第二次攻入长安时,人口大致还剩下三十万。在这个基数上,黄巢屠杀九万百姓,接近当时长安人口的三分之一。如果将那段时期的长安城比作是人间炼狱,应该不夸张。
由于唐军调整策略开始稳步推进,加之长安城内缺人少粮,黄巢军队内部逐渐军心涣散。甚至,就连黄巢的心腹大将朱温也投降唐军并被任命为右金吾大将军,开始反戈一击出兵攻击长安。
当年黄巢向长安进军时,不过就是一个草寇而已,在那时消灭他,无非就是剿灭乱匪,功劳并不大。但现在不同了,黄巢已经危及到了唐朝的皇权统治,甚至还敢登基称帝。如果现在剿灭他,就是再造大唐的功勋,必然能够名利双收。
基于此,唐朝各个藩镇的节度使都纷纷发兵攻击黄巢,以求从中分得一杯羹,甚至建立不世之功。尤其是,李克用所部派兵南下华州,击败了黄巢的军队,彻底封住黄巢撤回河南的路线。
甚至于,就连来自大西北地区的沙陀骑兵,也赶来凑热闹,奔赴长安攻击黄巢。一时间,长安已经陷入了四面包围之中。
黄巢眼见战势危急,如果再不跑就会被包了饺子,于是赶紧撤出长安向河南方向败退。途中,黄巢的军队缺少粮食,竟然开始了令人发指和触目惊心的“人吃人”。据《旧唐书·黄巢传》记载:
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很快,朱温和李克用就开始疯狂追击黄巢的败军,并一路追至山东的兖州一带,黄巢终于兵败身死。关于他的死因有两种说法:第一种,眼见大势已去,黄巢命令自己的外甥林言杀死自己,并用自己的头颅去换取唐朝的荣华富贵。第二种,外甥林言在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时,乘机突然出手将黄巢的头颅砍下,准备以此投降唐军。
不论何种方式,黄巢的兵败身死却是事实。此后,唐末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也基本结束,唐朝的统治恢复了表面的安定。但事实上,唐朝也步入了尾声。
现今提起黄巢此人,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依然是他的残暴不仁和惨无人性。基本上,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的记载,黄巢都是一个负面的历史人物。
不过,文史不假却认为,黄巢也并非一无是处,他最大的历史功绩,或许不是领导了唐末的农民起义,因为这场起义的实际作用非常有限。黄巢最大的功绩,应该是在这场运动期间,最大限度的摧毁了诞生于魏晋时期,并在南北朝时期得到长足发展的士族制度。
士族制度及其所形成的门阀阶层,长期在中国占据着统治地位。基本上,从魏晋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被各士族门阀所掌控。从司马氏开始,一直到了唐朝的李氏,全部都是士族门阀。
虽然,从隋文帝开始推行科举制度,但依然难以彻底摧毁这种士族制度。据《新唐书》记载,唐文宗李昂还曾经感慨到:
民间脩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两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可见,这种士族门阀制对于政治的长期影响,对于中央集权制的危害,就连在朝的皇帝也十分担忧。
随着黄巢起义的爆发,彻底颠覆了这种根深蒂固的士族制度。由于黄巢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屡屡不中,本人就是士族门阀制度的直接受害者,因而他对于士族门阀制积怨已久。
因此,黄巢在掌权后,立即就开始无情的,甚至是惨绝人寰的对士族门阀阶层进行了屠戮。以至于,直到黄巢起义失败后许多年,士族门阀阶层都再也没有掀起过大浪。虽然,在五代十国时还有所残余,但到了北宋以后,中国历史上基本已经没有了士族门阀的身影。
正因为没有了士族门阀的干扰,北宋的中央集权才获得了空前的加强,而在思想和文化领域也得到了空前的解放,颇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意味。或许,这才是黄巢对中国历史最大的贡献和影响。
水浒传剧照
要不然,两百多年后的北宋,另一位造反派人物宋江也不会题写“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反诗。
基于相近的背景和相近的遭遇,宋江将黄巢视为自己的偶像,甚至是奋斗目标和赶超目标。但是,黄巢这个参照物实在并不高明,否则宋江起义也不会被北宋朝廷很快镇压,至于说朝廷下旨招安梁山之事,完全就是施耐庵在小说《水浒传》中的演绎罢了。
难怪,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这样表述:
亡汉者黄巾,而黄巾不能有汉;亡隋者群盗,而群盗不能有隋;亡唐者黄巢,而黄巢不能有唐。
或许!黄巢只是一个历史的搅局者而已。您觉得呢?欢迎关注文史不假,我们一起学习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