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有可逆性吗(胆囊息肉切不切)(1)

文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郑亚民编 / 赵亚楠

【搜狐健康】体检时,很多人被检查出“胆囊息肉”,据说需要做手术甚至切除胆囊,还有人说不切有癌变风险。究竟胆囊息肉是什么病?到底是留还是切呢?我们来详细介绍下。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在不同地方也被叫做“胆囊息肉样病变”、“胆息肉”等不同的名字。

胆囊息肉并不是指一个病,而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它是胆囊壁上生长的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来的象“息肉”一样的病变。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山洞洞壁长出来的钟乳石。

胆囊息肉分成两种,一种性质是“好的”,叫非肿瘤性息肉,比如胆固醇结晶、组织发炎后隆起、胆囊囊壁受到刺激后增生等情况下形成的息肉,都是调皮的“好孩子”,他们很少发展成恶性肿瘤而危及生命。

另外一种息肉性质是“坏的”肿瘤性息肉,比如早期胆囊癌、腺瘤等。这些恶性肿瘤或能发展成恶性肿瘤的“坏分子”,最终会严重危及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需要及时治疗。

为什么会长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在国际上的发病率在3%—6%之间,国内的报道在4.5%—8.7%之间。在常规体检B超检查时,这是一个非常常见多发的疾病。由于胆囊息肉包括很多种具体的疾病,所以原因比较复杂,而且各不相同。

哪些人容易得胆囊息肉呢?男性发病率比例是女性的5倍,主要分布在30—60岁之间,最多见于40—50岁。如果你有高脂血症,特别是高胆固醇血症、体型肥胖、有脂肪肝、低密度脂蛋白密度也升高,那你得胆固醇性息肉的风险大大增加。

其他需要注意的人群包括乙肝患者、糖尿病患者和有胆囊结石的病人。还有吸烟喝酒、生活饮食不规律的人也需要注意胆囊息肉的发生。

胆囊息肉要治疗吗?

胆囊息肉很少有明显临床症状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少部分人有不典型的上腹痛、腹胀等症状,往往在体检发现胆囊息肉后才把这些症状联系起来。

胆囊息肉需要治疗的主要原因是针对那些“坏”的息肉。这些早期癌变或潜在癌变的“坏分子”,如果“放任自流”,最终会发展成胆囊癌。

一方面胆囊癌变的过程非常隐秘,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一般很难及时发现。常常等出现体重下降、上腹胀满疼痛、眼睛发黄等情况的时候,息肉已经发现到胆囊癌晚期,无法手术切除了。

另一方面,胆囊癌的治疗效果差,对化疗和放疗都不敏感,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有机会根治性的治疗方法。一旦失去手术机会,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预后发展非常不好。

胆囊息肉需要手术吗?

胆囊息肉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病变的胆囊。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是当前治疗的“金标准”,效果和安全性都值得肯定,特别是“日间胆囊切除术”的开展,使得患者能够得到“快速康复”的体验。

患者超声随访中,胆囊息肉恶变率大约0.6%左右。关键的问题是把那些具有恶变风险的“危险的坏分子”找出来,进行手术切除。一般认为胆囊息肉的大小是决定是否性胆囊切除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随体积增大恶变风险明显增加。

目前广泛采用的手术适应症标准是息肉直径大于10毫米。因为这类息肉恶变可能性增加数倍。对于小于10毫米的病变是否需要手术,还要考虑到影响恶变的其他风险因素,比如年龄大于50岁、体积逐年生长、形态为宽基底或无蒂的息肉。

所以发现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患者需要到普通外科、肝胆外科或肿瘤外科就诊,得到专业医生的治疗建议。

对于细小多发的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可以尝试口服“胆酸”类药物,通过溶解胆固醇的机制进行治疗。这也建议大家咨询专业医师,进行适应症的判断,并制定治疗计划和跟踪复查治疗效果。

胆囊息肉如果不手术,怎样安排复查?

B型超声检查是发现、确诊胆囊息肉的主要医疗手段,也是随访复查的主要方法。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病变,需要进一步的增强CT或增强核磁检查。比如患者胆囊息肉体积非常大有侵犯肝脏的表现,或胆囊结石患者发现新生的胆囊息肉,这些要考虑到恶性肿瘤的可能。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声造影检查,可以更加清楚的明确的胆囊息肉的大小、血流情况以及基底形态,为确定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提供更好的依据。

对于胆囊息肉大于10毫米的患者,一般有采取胆囊切除的手术治疗。对于5毫米到10毫米之间的胆囊息肉,如果不手术治疗,需要定期复查,监控息肉生长情况。开始需要每6个月检查一次B超,1年以后每年复查一次B超就可以。如果发现胆囊息肉的增长每年直径超过2毫米,建议手术治疗。对于小于5毫米的胆囊息肉,特别是多发息肉,一般恶变机会很小,每年的B超检查就足够了。

可见胆囊息肉并不可怕,大家不要过分紧张。咨询专业医生,对于高危息肉及时的手术治疗,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按照医生制定的计划定期B超检查,也可以很好的掌握胆囊息肉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