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是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为宋代人撰写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选择其中涉及于氏的相关条目,分期整理如下:

和氏璧故事简述100字(故事传说太平广记记载之于氏篇)(1)

于涛

于涛,是唐宰相于琮的侄儿。于琮南迁时,中途经过平望驿站,停船上岸吃饭时,有一个老头儿从门进来,直接到达厅侧小阁子,来到于涛那里。老头儿的到来,驿站的官吏认为他是跟随相国来的,就没有问他是谁;于琮认为他是驿站中的人,也没有多问。不一会儿,老头就到了于涛休息的地方,于涛问老头儿是什么人。老头儿回答说:"曹老儿。"问他从什么地方来。他回答说:"公子有最好的官职,这次行动不用忧虑。"于涛正要远行,怀有很深的忧虑,听了老头儿的话后很开心,赶忙迎接招待,拱手请他就坐入席。当时于涛和表弟前秘书省薛校书,都和他在一起谈话,问老者有什么能力。他回答说:"我老头子不便多说,只可以预见公子以后官职高贵显赫,不可不一一地说透。请用笔墨把我的话记录下来吧。"这样,于涛就把老头儿所说的记录了几篇,词多半都很隐晦,好象歌谣谶语,也有说于琮受牵累和以后复官的事。接着他们又询问薛校书以后会怎么样。老头儿说:"千里之外,遇到西就停止,那里有你的官职。即使不是真刺史,也是假郡守。"于涛又问某氏京里住宅内的事情,可以知道吗?老儿低头很久说:"京城里的住宅很平安,今天正屋前有某夫人某尼姑。"宾客的名字,一一详细,某廊下有一个小孩某某,牵一个铜龟子跑着游戏。于涛也有心核实是否真实的,都写在了记录上。这样随着老头所说不停记载,已经是好几页了,大家互相看了看笑笑,这时候天已经开始昏暗了。于涛顺便指着薛校书的女侍薛芸香,对老头儿说:"这个人怎么样?"老头儿回答说:"很好,三千里外也能得到好官。"于涛最初随着老头的话记录,心里很相信。等到听说这个女人也有好官,就感觉有些儿戏了,对他所说的话也就不在放在心上了。当时于涛表弟杜孺休给事,任湖州刺史,寄来箬下酒一罐,约有五斗。于是问老头是不是喜喝酒,老头儿欣然承认。于涛就用银盂装满了酒给他,让他自酌自饮,只见不一会儿,老头就把酒喝完了,这时已经是昏黑的晚上了,于是老头用银盂当枕头倒头便,当时蚊子很多,却没有靠近老头的。到第二天早晨,老头儿失踪了,只有银盂在那里。于涛惊骇不已,派人四处寻找,却不知道老头儿究竟到哪里去了。人们有的说,这个老头儿就是曹休博士。曹休是魏的宗室,仕晋以后作史官,齐梁时期还在朝列中。获得神仙的道术之后,多半是游荡江湖,为商贾,往来贩卖,经常援助人,使人脱离灾难或危险,用阴功惠及大众,有很多人都见过他,受他的馈赠。

于涛从这以后授泗州防御使、歙州刺史、辅佐淮南吴王杨行密作副使。相国不久也北归。薛校书辅佐江西宾幕,主持袁州军务。后来在带兵打仗的时候,带领家属到福建,在一个小镇,薛芸香突然得病死了,山中找不到做棺材的店铺,好不容器求得一个村翁的寿棺才埋葬了她,这棺材涂漆金彩,很是珍贵华丽。埋完了之后,方验证了曹老儿所说的得一好棺之言。

等于涛回到京城后,当时所说的宾客、小孩牵铜龟游戏之事,没有不应验的。

【原文】卷第四十三

于涛者。唐宰相琮之侄也。琮南迁,途经平望驿,维舟方食,有一叟自门而进,直抵厅侧小阁子,以诣涛焉。叟之来也,驿吏疑从相国而行,不之问;相国疑是驿中人,又不之诘。既及涛所憩,涛问“叟何人也。”对曰:“曹老儿。”问其所来。对曰:“郎君极有好官职,此行不用忧。”涛方将远陟,深抱忧虑,闻其言,欣然迎待,揖之即席。涛与表弟前秘书省薛校书俱与之语,问其所能。云:“老叟无解,但见郎君此后官职高显,不可一一叙之,请濡毫执笔,随语记录之也。”如是涛随叟所授数章,词多隐密,迨若谣谶;亦叙相国牵复之事。因问薛校书如何。叟曰:“千里之外,遇西则止。其有官职,虽非真刺史,亦作假郡守。”涛又问“某京中宅内事,可以知否?”叟俛首良久曰:“京宅甚安。今日堂前有某夫人、某尼。”宾客名字,一一审识。“某廊下有小童某,牵一铜龟子驰戏。”涛亦审其谛实,皆书于编上。荏苒所载,已是数幅。相顾笑语,即将昏瞑。涛因指薛芸香姬者。谓叟曰。“此人如何?”对曰:“极好,三千里外亦得好官。”涛初随语书事,心志锐信;及闻此姬亦有好官,讶其疏诞,意亦中怠矣。时涛表弟杜孺休给事,刺湖州。寄箬下酒一壶,可五斗。因问叟颇好酒否。叟忻然为请,即以银盂授之,令自酌饮,顷之酒尽,已昏晦矣。遂以银盂枕首而睡,时蚊蚋盛,无有近叟者。及旦失叟,唯银盂在焉。方惊问访求,莫知所止。人或云:“此即曹休博士也。”曹休,魏之宗室,仕晋为史官,齐梁间或处朝列,得神仙之道,多游江湖间,往来贾贩,常拯救人,以阴功及物。人多有见之,受其遗者。涛自后授泗州防御使歙州刺史,佐淮南吴王杨公行密为副使。相国寻亦北归。薛校书佐江西宾幕,知袁州军务。值用军之际,挈家之闽,至一小邑,姬者俄以疾终。山中无求閟器之所,托一村翁。辍其寿官而瘗。斯棺装漆金彩,颇甚珍华,既瘗之后,方验得好棺之言。及京宅,是日宾客、小童牵铜龟游戏之事,无不验者。(出《神仙感应传》)

于凝

岐山人于凝,生性好喝酒,常常往来于邠州与泾州之间。他有个宰姓老朋友,是宰相的仆人,一次他去拜访他时喝多了酒,过了十来天才回来。不久,他饮酒隔夜未醒,让童仆提前上路,以预备休息事项。当时正是孟夏,当时的小麦的田一片葱绿,他骑着马缓缓而行,远远望见道路旁高大树木、浓密的树荫,就走了过去。他拴好马喂上草料,刚要坐下,忽然看见马头向南看,鼻息大醋惊恐骇怕不已,好象看到了什么东西。于凝就随着它看的方向看去,只见百步之外,有一具雪白的枯骨坐在在一座荒坟上,各部位骨骼,没有不具备的,眼和鼻子都通明,背部和肋骨枝节清晰可见,于凝就骑上马慢慢走上前去,那个枯骨就开口吹气,只见枯叶和灰尘纷纷飘出来。好像上边有乌鸦和老鹰纷飞,叫声不绝。于凝好久才渐渐走近,那枯骨就竦然站立了起来,骨节非常粗大。于凝心里猛然害怕,马也给吓惊了,一路就惊跑到了客店。提前上路的童仆出来迎接,见了他吃惊地说:"先生的神情怎么这么凄惨憔悴啊?。"于凝就说了路上的事情。

刚好有十几个泾州的兵卒,听说后各拿着长短兵器准备一探,大家向东方看了看,都说:"哪有这样的事呢?”当时客店里有很多的年轻人,于是就聚集了很多人,于凝就为他们在前边引路,还和大伙约定说:"如果还在,应该一起上去打碎它。不过,恐怕看不见了。"不多时大家来到那地方,那枯骨照旧端坐在那里。大家看到就大声威吓,它居然一点也不动弹。于氏有的人就拉弓放箭,都没有射中的。大家想要包围它,却也互相看着就走不到它跟前。过了一段时间,枯骨突然自己站起,慢慢向南而去。此时天色已晚,大家都很害怕,慢慢就散了。

于凝骑马回来了。远远回头望去,好多的乌鸦鸟雀在空中飞翔,互相追逐久久不散。

后来于凝也多次经过这里,再打听当地的人,大家竟然再也没有见过了。

【原文】卷第三百六十四

岐人于凝者,性嗜酒,常往来邠泾间。故人宰宜禄,因访饮酒,涉旬乃返。既而宿醒未愈,令童仆先路,以备休憩。时孟夏,麦野韶润,缓辔而行,遥见道左嘉木美荫,因就焉。至则系马藉草,坐未定,忽见马首南顾,鼻息恐骇,若有睹焉。凝则随向观之,百步外,有枯骨如雪,箕踞于荒冢之上,五体百骸,无有不具,眼鼻皆通明,背肋玲珑,枝节可数,凝即跨马稍前,枯骨乃开口吹嘘,槁叶轻尘,纷然自出。上有乌鸢纷飞,嘲噪甚众。凝良久稍逼,枯骨乃竦然挺立,骨节绝伟。凝心悸,马亦惊走,遂驰赴旅舍。而先路童仆出迎,相顾骇曰:"郎君神思,一何惨悴!"凝即说之。适有泾倅十余。各执长短兵援蕃。觇以东。皆曰:"岂有是哉?"洎逆旅少年辈,集聚极众。凝即为之导前,仍与众约曰:"倘或尚在,当共碎之。虽然,恐不得见矣。"俄到其处,而端坐如故。或则叫噪,曾不动摇;或则弯弓发矢,又无中者;或欲环之前进,则亦相顾莫能先焉。久之,枯骸欻然自起,徐徐南去。日势已晚,众各恐詟,稍稍遂散。凝亦鞭马而回。远望,尚见乌鹊翔集,逐去不散。自后凝屡经其地,及询左近居人,乃无复见者。(出《集异记》)

(图文整理:于振华、于君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