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电影正在热映,影片中有一个反映冰雕连的镜头,并有第七连士兵衣着单薄、在冰天雪地里啃冻土豆的场景。其实这部电影在某些场面上的表现手法比较含蓄,没有直接点明长津湖战役中我军3万多非战斗减员的惨重损失。该片着重从基层指战员的战斗场面和战斗精神入手,刻画志愿军战士的具体形象。

长津湖战役决策对吗(长津湖战役非战斗减员超3万人)(1)

非战斗减员超过3万人、战役总体损失达到5万人以上,在之前的国内作战时非常罕见。淮海战役中的碾庄围歼战,华野损兵超过6万人(其中包含宋时轮指挥的徐东阻击战),但其中没有多少非战斗减员。可见长津湖地区的恶劣气候和艰苦条件,超乎想象。有不少朋友评价,这部电影里的宋时轮司令员拍得过于大义凛然,认为他在真实历史上是有一定争议的,对于第九兵团的数万冻死、冻伤将士负有责任。

长津湖战役决策对吗(长津湖战役非战斗减员超3万人)(2)

理由很简单,不管上级的军令再怎么着急,作为统领15万人的兵团首长,如果不能保证大部队的基本生存和战斗力,如何消灭敌人?这是一个高级指挥岗位,如果一味地强调盲目执行,就失去了兵团司令本身的价值。根据历史记载,20军和27军在伏击撤退美军的过程当中,成片成片地冻死冻伤,本身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导致无法完成截击任务,使得之前的努力和牺牲付之东流,作为九兵团一号人物,宋时轮司令员是难辞其咎的。

长津湖战役决策对吗(长津湖战役非战斗减员超3万人)(3)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宋时轮既然能够成为第九兵团司令,就已经在之前的抗战和解放战争中证明了自己出众的军事才能,陈粟首长和军委能够选择他统率一个精锐兵团(攻台军的第一梯队第九兵团),并且把多支三野的王牌军交给他,就很能说明问题。宋时轮若不按照军委和志司命令行动,可能贻误战机,怎么会像网上的众多“事后诸葛亮”所言,对长津湖之战的损失负有重大责任?果真如此的话,1955年他又怎么能被评为上将军衔呢?从朝鲜回国之后,宋时轮并没有被追究责任,也是事实。

长津湖战役决策对吗(长津湖战役非战斗减员超3万人)(4)

两种说法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对于这一战,事后宋时轮将军本人是什么态度呢?在长津湖战役之后,每次志愿军的列车经过盖马高原附近,他都望着长津湖的方向流泪,并默默敬礼;到晚年时,宋时轮谈起在第二次战役牺牲的九兵团官兵时,最常说的就是六个字:我对不起他们。宋时轮在九兵团驻扎山东期间,曾请求停留到11月15日,补充完后勤物资再出发,但没有坚持;到达东北后,也想致电中央反映困难,遭到一些干部阻拦没有把电话打出去。对于入朝后的问题,宋时轮显然有过估计,但采取的措施还是不够,而这本是他分内之事。

长津湖战役决策对吗(长津湖战役非战斗减员超3万人)(5)

一名久经战阵、带兵数十年的高级指挥员晚年说出这样的话,其实能看出心里的内疚。因为从红军时期开始,宋时轮带过各级作战部队,死伤的基层官兵数量众多。作为司令员来讲,当然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个战死的烈士都说一句对不起,只需要在心里记挂他们、向他们致敬就好了。只有当战术布置或某些工作没有到位并导致重大伤亡损失时,一名高级指挥员才会有这样的锥心之痛,成为一辈子的思想负担。从宋时轮将军本人的反应来看,他还是十分有担当的。

长津湖战役决策对吗(长津湖战役非战斗减员超3万人)(6)

美军采取两线进攻,志愿军先期入朝部队兵力不足,东线只有一个42军,让第九兵团尽快入朝自然是正确的。不过同为入朝部队,在高级指挥员的具体变通方面,确实有区别的。比如第九兵团所辖的89师,在政委的坚持下,他们在中国东北多停留了一天,补充上一万多件日式军大衣,入朝后没有遭受严重的冻伤损失,这就是高级指挥员的价值(师政委王直)。相比较而言,兵团首长宋时轮更不可能不知天时地利,这都是为将的基本素质,只不过在一些关键节点的把握和处理方面,留下了很大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