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a证b证c证(建证地下60米的春节)(1)

春节期间,建设者在盾构隧洞里进行内衬施工作业。

新春走基层

水,是民生之本。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国务院部署加快建设的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它将引西江之水向东流,为广州市南沙区、东莞市和深圳市供水,并为香港、广州番禺、佛山顺德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

做工程的人对数字总是格外敏感。对他们来说,数字是进度、是安全、是质量,也是记录每个人生命刻度的重要标尺。

-60米,是工程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下探钻井建设输水管道的深度。这条长113.2公里的地下隧洞,穿越16处江海口,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不仅助力南沙开发建设更“精明”、更集约,也将奔腾的西江水引流进珠三角5000万人的生活。大年初二,项目指挥部距离通水只剩282天的倒计时牌硕大而醒目。为了这个目标,超过3500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工人,选择在工地上、深井内、隧洞里度过新春佳节。

春节之际,记者走进位于广州南沙的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数个标段,用一个个数字,“建”证这个大湾区超级工程上的兔年新春。建设者们说,此时的坚守岗位,为的是让千万个家庭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贾政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申卉、贾政

3500名工人的坚守

“一天抬头看两次天空,一次是傍晚的夕阳,一次是清晨的蓝天”

春节刚至,当绽放的烟花照亮南沙明珠湾的夜空,沿蕉门水道溯游而上约15公里,在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B1标项目地下60米深的空间内,仍有成百上千名建设者坚守岗位。

50岁的胡志明是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B1标项目的总工程师。他所在的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承担着该工程南沙段的部分建设任务。随着盾构隧洞全线贯通,工程目前已全面转入内衬施工阶段。在广州南沙这个关键节点,除了隧洞内衬施工,工人们还要全力冲刺高新沙水库和调压塔的建设,以及泵站机电设备安装等任务。

“今天(1月23日)继续在调压塔安装钢筋、模板和钢管,高空作业、临边作业多,安全带要高挂低用,吊装时严禁吊物下作业、行走。”胡志明再三叮嘱在塔内工作的工人,临了还不忘补上一句:“祝大家新年快乐,开工大吉!”

一声令下,钢筋工、模板工、混凝土工、焊工在脚手架上各司其职,校准角度开始内部焊接。正是在高新沙水库工区,从上游佛山顺德鲤鱼洲而来的输水管道,将分成一条干线和一条支线:内径6.4米的干线将继续越过狮子洋,往东莞、深圳走,另一条内径2.8米的支线则连接起高新沙水库和黄阁水厂,为南沙实现水源双保障。根据规划,高新沙水库的蓄水量能够保障南沙区居民近一个月的用水,是南沙未来的用水生命线。

由于隧洞在60米的地下,工人们必须通过工作井进入隧洞。因此,下井也成了工人们的日常。乘坐升降梯,大约2分钟才能深入地下60米的井底。在位于南沙鱼窝头的工程B2标项目的18号井,一大一小的干线隧洞和支线隧洞并排延伸。沿着干线盾构区间往里走,每隔几十米就会看见一处深地微光。每一处光,就代表一个施工点。

在井底作业的杂工老丁干的是夜班。上下班时,他总是习惯性地从井底往天上看,那是一个圆形的天空。上工时,他看见夕阳染红天空,一头扎进隧洞忙上一宿,下班再抬头,看到的已是第二天清晨的蓝天。向隧洞中进发约500米,老丁才到达他所在的施工点。隧洞深处不见阳光,依靠抽风机送来新鲜空气。直到班组长喊收工,大家才意识到,下班时间已经到了。

干线工程进展加速,南沙支线的建设也传来好消息。在32号井,混凝土台车发出巨大的声响,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内衬工李文康和工友们在台车上爬上爬下,校正着混凝土管的位置。趁着施工间隙,李文康喘着粗气,在沾满机油的工作服上擦了擦手,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经过连续十几天的奋战,只剩最后12米,32号井的支线隧洞就能完成全部内衬浇筑施工。

这是春节期间,南沙支线建设一个小小的里程碑,也是建设工人们坚守岗位推进工程全力冲刺的一个缩影。“我们工程全线建设最高峰时有1万工人,春节期间大约有3500人留下来,保证关键工期全部不停工。”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灿阳告诉记者,所有人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确保工程2023年底全线通水,让广州南沙以及东莞、深圳等地的大湾区人民早日喝上优质的西江水。

千里之外的思念

“今年过年不回去了,没得事的,你们也习惯了”

自2020年7月来到这个项目,这已经是胡志明连续第二年留在工地过年了。春节前两天,趁着难得的工作间隙,胡志明拨通了重庆老家的视频电话。

“我今年过年不回去了,没得事的。你们也习惯了,家里面就靠你了……”

“要得。”

妻子的语气平静如常,但已经让这个壮汉的泪珠悄悄滑下眼角。“干我们这行的,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胡志明操着一口乡音感叹。

如果将胡志明生命的时间跨度再拉开一些,自从1996年成为一名水利设施工程师以来,他的人生刻度基本上靠一个个大项目来计量。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乌江彭水电站……这些关乎国计民生重大项目,是国家水利基础设施的突飞猛进的见证,也都成了胡志明妻子最大的“情敌”。

“几乎每个项目一干就是七八年,项目工期太紧了,一个项目能回去过一次年就不错了。”胡志明说。干水利工程27年,他品尝过每个项目上的年夜饭,最怀念的却是家里年夜饭的味道。平日里,他指挥团队啃下项目施工“硬骨头”,到了年底,他也特别关心如何让跟自己并肩作战的兄弟在工地上把年过好。对他来说,一顿美味的年夜饭,是对不能回家的兄弟们最好的慰藉。今年,他特意嘱咐厨师给工人们加几道菜,一定让大家吃好,在工地上也要把年过好。

工地上,虽然大家干起活来都是风风火火,但一提到千里之外的家,每个人都变得柔软起来。

“我家有3个大学生!”彝族汉子李文康说起孩子脸上满是骄傲。过去20多年,靠着在家务农和外出打工,他将家中儿女养育成人,“其中一个是研究生,两个是本科生。”李文康说。今年春节,3个孩子为了分担父亲肩上的重担,都做起寒假工补贴家用,这也让李文康觉得格外感动。

“都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是要是真没钱,年是过不好的。”一边搬钢筋,老丁一边笑着跟记者攀谈起来。他说,因为疫情,去年赚得不多,所以今年决定不回家过年,就是希望能在工地上多赚点。“靠自己的双手赚辛苦钱,我也很自豪。”新春伊始,他向记者说出了自己朴素的新年愿望:“争取多赚点,明年春节早回家!”

随着隧洞口的施工已经完成,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向隧洞更深处进发。

地下60米的初心

“为大湾区的未来发展预留宝贵的地表和浅层地下空间”

对于这个粤港澳大湾区标志性项目工程而言,全线采用深埋隧洞方式,在纵深40米至60米的地下空间建造输水管道,并且要从地下穿越珠江出海口狮子洋,施工难度在国内外盾构施工中非常罕见。之所以要“挑战极限”,这是因为与传统地面输水方式相比较,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的永久征地仅2600亩,节约了约两万亩土地资源,为大湾区的未来发展预留了宝贵的地表和浅层地下空间。

从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到去年《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印发,作为大湾区三个重大平台之一的南沙,开发建设不断提速。今年年初,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南沙定位为广州的“新核心区”,并进一步明确了“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规划理念。告别粗放的开发方式,让南沙的开发建设更加高效集约、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也是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建设初心。

在工程南沙标段的剖面图上,示意了上穿地铁18号线和下穿18号线的两个方案。杜灿阳说,虽然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的规划比18号线的规划更早,但他们很快确定了下穿18号线的方案,选择扎入更深的地下进行隧洞建设,为的就是将浅层地下空间留给通信、电力、管廊、地铁等市政工程。

“把方便留给他人、把资源留给后代、把困难留给自己,这是我们工程的理念,也是我们建设者的初心,但由此带来的挑战却大幅增加。”杜灿阳说。工程建设必须攻克长距离深埋盾构施工、高水压衬砌结构设计及施工、宽扬程变速水泵研发、长距离深埋管道检修等多项世界性难题。其中,长距离深埋管道会导致管道压力大增,最高压将达到1.55兆帕。“这相当于在一平方米的管壁上,站上了3000个100斤的成年人。这么大的压力,对施工要求非常高。”他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讲述了工程建设之艰辛。由于珠三角地区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其中南沙的地质以砂石为主,易沉降,因此在盾构工艺方面,他们将原本的土压平衡盾构改成泥水平衡盾构,确保隧洞安全顺利地穿江过海。

事实上,对于南沙居民和企业来说,该工程同样意义重大。省人大代表、龙沙制药生产主管罗家泽告诉记者,企业每年的用水量很大,至少有100万立方米。如果工程通水,将给南沙带来更充沛的用水,如果带来水费也相应降低,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水费近百万元,这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直接的经济效益,将助力南沙开发建设形成热火朝天之势,为落实《南沙方案》开启新局。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它总是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在眼前。2023年新春伊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马不停蹄,广州重大项目建设开足马力。以前,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曾想过,有一天西江水将跨越113公里,润泽珠三角的城市村庄、大街小巷。如今,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计划今年年底建成通水。工程建成后,将改善长期困扰广东的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难题,每年为粤港澳大湾区供水17.08亿立方米,惠及人口超5000万,支撑超9万亿元生产总值。这些看似巨大的变化,正来自井下工人每个日夜的点点火光,来自数千个家庭舍弃的春节团圆,也来自每一个为美好生活奋斗着的普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