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别了,司徒雷登》

这是毛主席在他的文章中,评价朱自清的两段话。他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人的救济面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的气节。这种气节在他求学期间已经表现得十分强烈,他在北大校园里,把自己的名字从朱自华改成朱自清,字佩弦就是为了时刻警醒自己: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在困境中保持清白正直,坚决不同流合污。从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后,这种品格与时局格格不入,令他处处受阻。

1920年,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把刚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的朱自清和俞平伯一起,推荐到了位于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

朱自清上清华大学了吗(清华教授朱自清)(1)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合影(左起许昂若、叶圣陶、朱自清、俞平伯)

忽然从学生身份转换成老师,让朱自清极为紧张,生怕自己讲不好让学生笑话,但越紧张越容易出事。

第一堂课朱自清用家乡的扬州官话讲授,整堂课的时间被他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显然事先做了充足的准备,掐好了时间。

但他本身紧张,又担心时间不够,这堂课被他讲得结结巴巴讲完后,竟浑身大汗。

有学生提问时,他更紧张,涨得面红耳赤,结结巴巴的一个问题要花费好长时间才能解释清楚。

这样的工作状况让他十分难堪,他撑了一个月后,觉得自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便坚决提出辞职。还给蒋梦麟写信,说自己想离开杭州,不想再当老师了。

蒋梦麟收到信后,以为是校方故意难为朱自清,马上给第一师范的姜伯渠校长写了一封信,信中用责怪的语气说,如果朱自清这样的教师都不能得到学生的信服,你们一师学生的知识水准是不是很差?

学校领导收到蒋校长的回信后,便拿着信去找朱自清,劝他说当老师教书育人是一门很深的艺术,和学问的广博是两码事,希望他再考虑一下留下来。学生们听说老师想走,也来劝老师留下,还陪着他一起去看别的年级老师是怎么上课的。朱自清这才认识到是自己不懂教学的方法。

次年夏天,在好友的介绍下,朱自清离开一师,来到自己的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任教务主任。性格耿直的他,一上任就和校方发生争执,一个月后便以教员和学生难以相处等理由辞职。

朱自清上清华大学了吗(清华教授朱自清)(2)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1年9月,朱自清来到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任教。正好遇上中国公学发生驱逐中学部主任舒新城和代理校长张东荪的风潮。朱自清提出中学部停课支持大学部的想法,还与其它七名新派教员联名联名发表《中国公学中学部教员宣告此次风潮之因原始末》,公开支持张东荪,被学校解聘。

朱自清又回到了杭州第一师范学校,经过两年的历练,此时的朱自清已成为同学们信仰的新人物。

1922年,他又接受了浙江第六师范校长郑鹤春的聘请,只身前往台州教书。在这段时间里,杭州一师的同学多次来信请他回去,台州六师的学生们知道后,坚决挽留。最后他选择留在台州。

1923年3月,朱自清在北大同学的介绍下,到位于温州的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任教,同时兼教省立第十师范学校,一边在十中教国文,一边在十师教科学概论。在这里,窘迫加失意的朱自清和北大同学俞平伯同游秦淮河,相约以为秦淮河为题,各作散文一篇。后来,这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民国《东方杂志》上,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这就是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当时由于学校经费不足,经常两三个月发一次薪水,有时甚至发不出薪水,只能发很少的生活费。

朱自清上清华大学了吗(清华教授朱自清)(3)

▲朱自清

朱自清有六个孩子,这点钱根本不够养家糊口。1924年2月,他只身去宁波省立四中任教,担任文科国文教员。在这里,他自编教材,严谨教学,讲究方法。对学生的提问有问必答,很多学生还经常去他住处求教,他来者不拒,不厌其烦的解答,深受学生欢迎。

为了增加收入,这一年他还在上虞的私立春晖中学教了一个月的书,被春晖中学看中留校任教,他同时在宁波四中和春晖中学任教。

刚安稳下来没多久,春晖中学一名学生学生和体育老师发生争执,因校方处理不当,造成学校教师集体辞职,当时在该校任职的丰子恺、朱光潜等人都辞职离开。没有合适去处的朱自清虽暂时留了下来,但也心生去意。

1925年2月,朱自清给俞平伯写信,表示自己已经厌倦了教育界,想在商界找点事做,想去北京发展的想法,希望在燕京大学任教的俞平伯在北京帮他留意一下。

正巧当时胡适在帮清华大学物色教授,原本胡适相中了俞平伯,但俞平伯没去,还向胡适推荐了朱自清。

作为朱自清的老师,胡适自然了解自己的学生。于是,在胡适的举荐下,1925年,朱自清从浙江赶往北京,结束了在浙江五年漂泊不定的生活,成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朱自清上清华大学了吗(清华教授朱自清)(4)

朱自清上清华大学了吗(清华教授朱自清)(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