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就有三百六十行之说,其实远不止这三百六十行,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人们从事着鲜为人知的行业,比如在古代湘西一带,就有这么一种特殊职业---“赶尸匠”,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才逐渐消失。

赶尸匠是应雇主之邀,将死在外地的亲人运回故里安葬,因古时湘西交通极为不便,因付不起昂贵的车马费,所以就请赶尸匠帮忙。

赶尸匠在港台电影里经常见到,一直以为那是编剧导演编造出来的“僵尸”桥段,但在著名苗族作家沈从文早期的一篇文章中曾写道:

“经过辰州(今沅陵),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会赶尸。若眼福好,必有机会看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汽车近身时,还知道避让在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样。”

可见赶尸行业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有一个疑问,赶尸匠到底有什么特殊本领?尸体真的会那么听话?跟着赶尸匠自己行走吗?今天笔者就带领大家揭秘百年前失传的重口味职业“赶尸匠”。

古代赶尸技术(揭秘百年前失传的重口味职业)(1)

(一)“赶尸”的传说

赶尸的传说由来已久,相传上古年间,苗族的祖先蚩尤率兵在黄河边与黄帝、炎帝部落展开决战,直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最后蚩尤败北。蚩尤看着阵亡的将士们的尸体不忍遗弃,对身边的军师说:“我们不能丢下战死的弟兄不管,你有没有法术让这些弟兄回归故里?”军师说:“有!但你我须改换一下装扮,待我念动咒语,你拿着‘符节’在前面引路,我在后面督催。”

于是,军师装扮成蚩尤的模样,站在阵亡将士的尸首面前,默念咒语,原本躺在地上的尸体一下子全都站了起来,跟在蚩尤高擎的“符节”后面默默紧随,军师则在后面压阵督促,这样,蚩尤带着那些阵亡的将士回到故里并予以安葬。

这就是赶尸的古老的传说,充满神话色彩,后来逐渐在两湖、四川,尤其是交通极为不便的湘西一带形成一种职业,但想从事这个职业,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担当的。

(二)“赶尸匠”的职业要求

赶尸这一行业是极其贫穷、别无旁技的人不得已从事的职业,但是,若想从事这个行当,必须具备4个条件:

1、奇丑无比。赶尸匠收徒条件非常奇特,面试是第一关,但要求长的奇丑无比,原因是赶尸行业有其独特的行业机密,就连亲生骨肉也不得外传,本身穷的叮当响,再加上长相奇丑,是不可能娶妻生子的,就能更好地保守行业机密不被泄露。再加上赶尸本身就是极其“阴冷”的职业,他们认为,为了避免阴界黑白无常途中纠缠,丑陋的面容可以起到震慑作用。

2、身体强壮。要求年满16岁,身材偏矮,骨骼健硕、肌肉发达,能一口气负重百斤行走百里山路。要求身体强壮,是因为有时还要背着尸体走路。

3、胆子大的出奇。与死人打交道,没有胆量肯定是不行的。在面试与体能测试之后,最关键的胆量测试开始了,师父会将一片做过记号的树叶放在深山乱葬岗的一个坟头上,徒弟须在深夜,只身一人,不带任何照明工具(如火把等)的情况下把树叶取回。

4、方向感强。应试者须看着当空的太阳转圈圈,然后突然停下,马上分辨东西南北,若辨不清,则不合格。

(三)师父都传授徒弟那些“功夫”?

各种考试通过后,师父会教徒弟很多“功夫”。首先是画符,用朱砂在黄钱纸上画很多怪异的符号,途中遇到意外情况,便将这种奇特的符朝西挂在树上,有时还会烧成灰就水喝下。

接下来要教徒弟三十六门功夫。第一功便是 “站立功”,也就是要让死尸能站立起来;第二功是“行走功”,也就是让尸体能够走动;第三功是“转弯功”,也就是尸体走路会转弯。另外,还有诸如“下坡功”、“过桥功”、“哑狗功”等。“哑狗功”可使沿途的狗见着尸体不叫,因死尸怕猫狗,狗一叫容易诈尸。最重要的一种功是“还魂功”,还魂功越好,死尸的魂还得越多,赶起尸来会省很多气力。

古代赶尸技术(揭秘百年前失传的重口味职业)(2)

(四)传说中“赶尸的条件与方法”

先说说赶尸的条件,不是所有死者都可以赶的,有“三赶、三不赶”之说。

三赶:凡被砍头的、受绞刑的、意外而死的,这三种可以赶。理由是他们都是被迫死的,死后急于回到故里去见亲人。

三不赶:凡病死的、自杀的、雷打火烧肢体不全的,这三种不能赶。理由是他们自愿而死,要么阳寿已尽、要么遭天谴,都是上天的安排,断不能赶。

清朝以前的惯例,每年秋分之后才对死刑犯行刑,称为“秋斩”。本地的死囚处决后自有家属收尸埋葬,而欲将客籍死囚尸体运回故里,则需雇请车马运送,花费巨大,且尸体途中很容易腐烂。而赶尸返乡不但费用相对少了几倍,并且可以保证途中不腐。那么赶尸匠究竟是如何做到尸体不腐的呢?

临刑的前一天,客籍死囚的亲属或同乡甚至好做善事的善人,都会凑些银子请来赶尸匠。行刑当天,赶尸匠及其徒弟先在法场外等候,行刑之后,监斩官离开法场,赶尸匠念动咒语,徒弟将死囚身首缝合在一起之后,赶尸匠将辰砂(最好的朱砂)置于死者的脑门心、背膛心、胸膛心窝、左右手心、脚心等七处,每处以一道神符压住,再用五色布条绑紧。相传,此七处是七窍出入之所,以辰砂神符封住是为了留住死者的七魄。

之后,再将朱砂塞入死者的耳、鼻、口中,再以神符堵紧。相传,耳、鼻、口乃三魂出入之所,这样做可将三魂留在死者体内。

最后,还要在死者颈项上敷满辰砂并贴上神符,用五色布条扎紧;再给死者戴上粽叶斗笠。诸事办妥,赶尸匠念毕咒语,大喝一声“畜生,起!”尸体便应声站起,随着赶尸匠的小阴锣声上路了。

古代赶尸技术(揭秘百年前失传的重口味职业)(3)

(五)“行尸走肉”的真相

整个环节貌似神乎其神,世上真的有如此神秘的赶尸匠和神奇的咒语吗?赶尸匠的确存在,2014年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就有过相关报道。

至于那些咒语是否存在和灵验,因赶尸匠业已失传,我们无从考证,但对于朱砂和苗药的应用来看,能够保持尸体一段时间不腐,则是完全可信的。而尸体为什么能够“自己行走”,大概情况是这样的:

通常来说,赶尸匠的报酬分三个等级,一等的叫“行尸”,二等叫“分尸”,三等叫“背尸”。就其技术含金量来说,一等和二等,即“行尸和分尸”的技术含量最高,“背尸”的技术无法与前两者相比论,只需要一膀子力气就行了。

所谓“行尸”,如同在港台片里见过的那样,尸体是双手前伸,双脚蹦起来走的。其实并不是尸体本身会走,而是在赶尸之前,首先施用独特的苗药,使尸体的腿部关节不至于过分僵硬,然后在尸体的腋下连带两个手臂绑在两个竹竿上,两腿中间也绑上一个由赶尸匠牵着的竹竿,前后两个赶尸匠扛起竹竿,尸体自然被托立而起且双脚沾地,随着肩上竹竿的忽忽悠悠,赶尸匠边走边扯动绑在尸体脚上的竹竿,尸体就如蜻蜓点水一样,扛着走一点不费力,再加上前面阴锣开道,人们纷纷避让不敢上前,被夹在二个赶尸匠中间的尸体,从远处看就如同蹦着走一样。“行尸”能够既快速地将尸体运到目的地,又能保证尸体的完整性,是收费最高的。

古代赶尸技术(揭秘百年前失传的重口味职业)(4)

“分尸”法赶尸至少要三个人才能完成赶一个尸体,其实是一种偷工减料的赶尸方法,但需要更高的技术含量,就是把尸体肢解,只留下头颅、肩膀、手臂和完整的胸腔,将内脏掏空,连同身体其他部位一起,用苗族特有的草药制成的防腐药水浸泡之后放在背篓里,由负责押后的赶尸匠背着,然后由一个身材矮小的赶尸匠钻进掏空内脏的尸体胸腔里,这就是为什么择徒必须身材偏矮的原因了,然后把自己和尸体胸腔紧密捆绑,再穿上袍子、尸头戴上斗笠,跟着前面赶尸匠走路,因为是钻进胸腔里,自己看不到路,全凭赶尸匠的锣声信号踏出步点,而沈从文文章中所做“汽车近身时,还知道避让在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样”的描述也就不奇怪了,因为行走的不是尸体,而是套着尸体的外壳走路的人。

“分尸”法赶尸一般是贫穷的主家出不起太高的报酬,只要死者能够尽快回到故里,即使被分尸,到了目的地再将各个脏器零件拼装完整、缝合细致,也算尸骨完好地入土为安了。

“行尸和分尸”是各方面技术都过硬的赶尸匠才能做的,首先是防腐技术,前面说过的朱砂和苗药的应用,尸体分解后的组装、缝合等,都是技术活儿。而为了显示自己的赶尸专业性,他们通常日夜兼程,白天不怕见人,以显示赶尸技术的高超。

而“背尸”则是见不得光的,那会砸了赶尸匠整个行业的招牌,即使收了雇主一等的银子,也不敢在白天赶路,只好凭着一膀子力气赶夜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