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位于泉州市惠安县境洛阳古镇西南。有人问这个闽南之地怎么有洛阳称呼,这就说到中国汉唐时代烽烟不断,北方河南洛阳一带民众迁移到此地,为了不忘古地,有次叫法。(泉州博物馆有河南洛阳府迁移的记录)

沿洛阳大道直走到洛阳江大桥头左走,一个高30米的现代仿古3门石坊,中间四个金色楷体“万古安澜”寄寓洛阳桥建好,江水万代平静。往前走五百米到了洛阳桥北桥头。桥南北走向,总长731米。北桥头有宋代泉州知州蔡襄的巨型石雕像,石像躯干九层,每层用近米的麻石垒砌,头部用整块石料雕琢,栩栩如生,不愧惠安是中国石刻之乡。洛阳桥是蔡襄北宋年间1053年主持修建的,1059年竣工,丰功伟绩,在此处立像缅怀伟人。

走洛阳桥,东西两边各有2石料佛塔,八面五层楼阁宝塔形,每层四面雕刻佛像的佛龛,由于年代久远,风化发黑,不是太清楚。在佛塔前各有2个真人大小的石将军把关桥头,桥南同样有2个石将军。走桥面,宽有4.5米,每墩有7块长行石料敷设,有宽有窄,宽的有80公分,厚度40公分 ,长度按桥墩位置,稍有变化,均在9米以上,1块桥面石料重20到40吨,桥长731米,有桥墩45座每桥墩处石栏杆东西侧雕刻有石狮,背对背守护。石桥中偏北处有建一小佛塔,此处的桥墩间距离长。这些重量的石料花费多年开采,运输,敷设,无不显示洛阳桥非凡。洛阳桥的最伟大之处是桥基的建设,此处是古洛阳江的入海口,潮来潮去风浪大,到处是淤泥烂滩,桥墩基础无法开挖,古人在此用石料投入铺底,层层垒高,成东西船形,头朝西抵抗潮流。巧妙的是古人在桥墩基础处养殖海蛎,密密麻麻海蛎依附,坚固了基础石料,成了桥的保护伞,抵风浪,抗潮流,开创了生物固堤造桥先河。清代光绪年间泉州太守郡守沈汝

洛阳桥姊妹桥(海内第一桥洛阳桥)(1)

洛阳桥姊妹桥(海内第一桥洛阳桥)(2)

洛阳桥姊妹桥(海内第一桥洛阳桥)(3)

洛阳桥姊妹桥(海内第一桥洛阳桥)(4)

瀚称呼此桥海内第一桥,古代的中国工匠发扬自己的聪明智慧,开创了“筏形基础、养蛎固堤、浮运架梁” 的先进技术,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沈太守称“海内第一桥”,当之无愧.

桥南有一大榕树,树边,一块巨状卵石立在江边,光面刻万安桥三个红底大字。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万代不倒,永远太平之意吧。再向前,古朴的大小几十块石碑林立在小广场四周,记录洛阳桥的修建历史和各代文人骚客颂扬文章。其中有《万安桥记》详细记录建筑经过。桥头有一石亭,中间石碑有西川甘雨。旁边有圆锥形的镇风塔,一经幢。往南,有四十多米的引桥,过桥到南岸是石桥古街。“海内第一桥”展览馆值得去看看。

再往南,是一段40米曲折的引桥,过桥头是古桥老街。据说建有蔡襄祠堂。

桥的东边是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区,一片片红树林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偶然有几只白色的白鹭出没,江水很清,不是有渔船划过。

太阳西落,一片霞光照在古桥和洛阳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