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树斌,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家乡的年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家乡的年俗(冀时随笔坝上年俗)

家乡的年俗

作者张树斌

这是最浓郁的年味,这是最深切的牵挂,这是最强烈的乡情。

我的家乡在张家口坝上,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农耕文化和畜牧文化交织,深深地影响着这片土地,让这里的年俗呈现出别样味道。

坝上的春节用滴水成冰来形容一点儿都不过分,即使如此,也挡不住大家“热气腾腾”的脚步。先从哪儿说起呢?就从饮食开始吧!在坝上,家家户户每逢过年,都要炸糕,此糕是用黍子磨制而成,劲道不腻,有嚼劲,“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豆馅的、糖馅的、菜馅的,花样不少。一炸就是一大盆子,乃量大有余,意即“富余”之意。

除了炸糕,在坝上,炸麻花、炸开口笑、还有江米条、炸麻叶、驴打滚、糖葫芦等,这些馥郁鲜香的传统小吃,都是坝上春节的重要角色。每家每户炸东西,麻花、油糕在滚烫的油锅里面翻腾,坝上特有的麻油让它们色泽诱人、美味可口,一出锅,“滋滋滋”冒着麻油香,看似黏,却不粘口,吃到嘴中甜,咽到嗓子眼儿的时候略苦,别有一番滋味儿。

坝上的年,独具特色的美食香飘四溢,别具韵味的年趣儿更是与众不同。说起熬年,也许大家并不陌生。但在坝上,熬年是真的熬,绝不含糊。大年三十吃完晚饭,瓜子、花生、糖果都端到炕上,围着热乎的热炕头,一家人围坐一圈,等待新年的到来。新年钟声一敲响,每人要喝一碗红糖水,一饮而尽,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记得儿时,母亲总给我放很多的红糖,说喝了之后日子甜甜蜜蜜,生活火热火热。喝完红糖水,打牌的打牌,唠嗑的唠嗑,等到凌晨四点半的时候一起去院子里点旺火,把早已备好的柴草垛捆好,外面拴上红纸条,点旺火象征着新一年兴旺火热的生活,寄托着美好的愿望。点旺火之后,家家户户开始煮饺子,俗话说“三十里莜面,六十里糕。”莜面饺子、白面饺子都有,土豆素馅儿、胡萝卜肉馅儿,那叫一个香。在包饺子的时候,会往某个饺子里放一枚硬币,仅有一枚,谁吃到了,大家都会说,你这一年肯定事事顺利,一种骄傲感油然而生。

尽管熬了一宿,但节日的兴奋仍丝毫没有减退,大人小孩都无半点睡意。记得小时候,父母催我们出去给本家长辈和左邻右舍的叔叔阿姨们拜年,磕几个响头,心心念念的压岁钱就“到手”了。记得小时候我每去一家都有一元钱,之后口袋里就装满了糖块花生,从那时候自我感觉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吧!过了几年才知道,其实这都是父母用钱换来的!后来我就把亲戚给的压岁钱,都尽可能地“交公”。

坝上的年趣,必不可少的还有雪。下一场雪,一冬天都不带化的。坝上冬天温度极低,雪多、雪厚。在以前,没有别的游戏,孩子们会在雪地里追逐嬉戏、打雪仗、滚雪球。大人们除了叮嘱,只能旁观。如今,随着冰雪运动的普及,“雪”早已成为坝上一“宝”。冰灯、冰雕、滑雪、滑冰……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前来游玩。

其实,在坝上,还有很多很多的年俗,比如压粉条、做山鱼儿、贴对子、看二人台……在这里不能一一赘述。它们,有的在时代的潮流里渐渐淡化,有的一直传承至今,也有的在不经意间发生了改变。我离开家乡已经二十年有余,也很少再回家过年,但家乡的年味年俗仍历历在目,至今回想起来犹在眼前。漂泊的游子,难忘的乡愁,值此兔年春节之际,聊以此文话年俗、念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