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地。

南太行七十二拐(自古晋豫要道太行白陉七十二拐)(1)

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白陉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存在,迄今已有2550年的历史。白陉古道指的是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马圪当乡双底村到河南辉县十里河这一段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古道,全程百余公里。然而,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白陉的繁忙景象已成为过去。作为旅游资源,它变成人们了解太行山交通运输事业的珍贵历史读本,也成了陵川黄围山的一条著名风景线。

南太行七十二拐(自古晋豫要道太行白陉七十二拐)(2)

陉,指的是山脉中断的地方。白陉因依傍古老的白鹿山通过而得名。

凡陉必为隘,凡陉必设关。白陉设立的关名为孟门关,屹然立于晋豫边界。此陉可南渡黄河,攻汴、郑,东向山东菏泽、大名府,北窥安阳、邯郸,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隘。

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记载:“齐侯遂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从史料可见,春秋时期,齐晋争霸,齐侯伐晋走的就是白陉古道;近代,冯蒋大战,冯军由此出战中原。

南太行七十二拐(自古晋豫要道太行白陉七十二拐)(3)

行走在白陉古道上,一路上路过的古时驿站、茶亭遗迹残存,让人不禁想起在历史的长河中,金戈铁马、战旗烈烈,何等壮烈。

在交通落后的古代,白陉不仅是潞、泽两州穿越太行连接晋豫的唯一通道,也是晋豫物资流通的一条主动脉。

白陉,有宏观、微观含义两个概念。宏观的白陉,指豫北至晋东南的全程;微观的白陉,指陵川通河南穿越太行主脉地段最为险要的一段路。

据了解,白陉由陵川县城东15公里处的八犊岭而下,入横水河,至武家湾大峡谷口,沿北侧悬崖绝壁之腰向东而行,下“七十二拐”至双底村,穿过武家湾大峡谷出省界,越过太行最后一道屏障进入河南。

到“七十二拐”附近,古道已比沟底的双底村高出百余米。附近山势陡峭,如何让骡马通行,聪明的古人用了拐。

双底村西有一短沟,古道在此呈“之”字形盘旋,使得拐弯有多处,因而被称为“七十二拐”。有人说拐弯正好有七十二处,也有人说七十二只是个约数,其实这个很难统计并作出权威解释。因为除沟内以外,路在山脊上就有几处拐弯。不过路有多少拐并不重要,总之是累得够呛。

“七十二拐”全程2.5公里,相对高度达到400多米。路面全用石头铺筑,稍高出路面的,据说是为了让道路坚固,也可用来排泄洪水。

据了解,“七十二拐”的起点,有一座荒废的古庙,庙墙壁嵌有清嘉庆十八年所立的晋豫两省界碑。

在1972年十里河公路修建之前,白陉古道的七十二拐是这一带进出山西的唯一道路,有了公路以后才逐渐被废弃,成为户外爱好者的天堂。

沐浴晨光,古道漫漫。站在古道之颠,峡谷中的村落如世外桃源。

白陉古道地处陵川黄围山,一路走来,山中美景也是游人游山玩水、驱除身心疲劳、养身健体的好去处。

黄围山古称黄梅山,是中国南太行别具特色的著名旅游风景区,以险峰、溶洞、古道、飞瀑、奇峡及红豆杉林为特色景观,其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与红豆杉自然保护区重合,并以奇异的地质地貌被确定为省级地质公园。

黄围山风景区山水相依,植被多样,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这里一年四季都有美景,自然风光随季节而变化无穷,有天然氧吧之称。

这里峰峦峻巍,林木萧森,溶洞怪异,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自秦汉时代就有人开发灵湫洞和黄梅洞。佛教禅宗五祖黄梅及道教真武祖师等分别在黄梅洞和祖师顶修行,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山中至今留有黄梅洞遗迹。

据考证,自汉代以来,佛、道、儒三教在此参禅悟道,修身养性,读书求学,形成了三教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相通相融的特色文化。

黄围山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构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陵川县古八景之首的“黄围灵湫”是陵川古代八大景保存最好、最有欣赏价值的风景旅游胜地。

“黄围灵湫”美景就在灵湫洞,位于黄围山山腰,是依山傍崖、天然生成的厅式溶洞。洞内幽回曲折,深浅莫测,遍布沉积黏土和滴水沉积形成的滴石类景观,如鹅管、石笋、石柱、石钟乳等。其中,被历代古人发现并命名的景观有近百个之多,最为珍贵的是洞内有中国唯一的唐代石笋雕像。

整个溶洞由佛堂、前厅、后厅三部分组成。在洞口的左侧有两根粗大的钟乳石障,上面镌刻有两尊佛像,一尊为普贤菩萨,一尊为释迦牟尼。据考证,为我国隋唐时期古人所刻,所以这两尊佛像显得十分珍贵。

景区的中心位置还有一口井。据说,无论旱涝,井里的水永远保持在一个水位。古代,每遇天旱,人们就会来这里祈祷求雨。

灵湫洞,洞中有庙,庙里有洞,是古人利用天然溶洞修庙建寺、创建宗教文化和自然洞景相结合的典范,是目前国内开发利用最早的岩溶洞穴之一。

行走在白陉古道,欣赏着黄围山色,当年的人马喧嚣已经湮没在岁月风尘中,如今只剩游人的遐思与感慨。这条窄窄的太行险道,承载了古代潞、泽商业的流通,军队的流动,文化的传播,信息的递送,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卓绝无比,同样也是自然禀赋与太行人文精神的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