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沂蒙精神重要发源地和沂蒙红嫂精神诞生地的临沂市沂南县,查明并登记的红色革命遗址182处,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沂南三大特色产业?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沂南三大特色产业
作为沂蒙精神重要发源地和沂蒙红嫂精神诞生地的临沂市沂南县,查明并登记的红色革命遗址182处。
近年来,沂南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铸魂育人、兴业富民”的发展思路,做活“红色 ”文章,以红嫂家乡红色文化为核心引领,创新推出红色旅游、红色影视、红色教育、红色研学等多产业协同推进的红色产业集群片区建设,并逐渐发展成为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的重点示范区。
红色旅游实现文化资源价值转化
2007年,以展现沂蒙精神、红嫂精神为题材的大型电视剧《沂蒙》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拍摄完成。沂南依托原真的“红色”古村风貌和优越的“绿色”山乡生态,引入南村社区集体企业“以强带弱”建设红嫂家乡旅游区,做大“红嫂”家乡和《沂蒙》影视的品牌,先后投资7亿元建设古山村、沂州古县城、红色纪念馆、红色写生基地、影视服务中心五大功能区。逐步建成了以红色文化、影视文化、沂蒙风情为核心内涵,集红色教育、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功能于一体的红色主题型文化生态旅游区和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形成以影视为表、旅游为核、红色为魂、产业为根,食宿游购娱要素齐备的产业聚集区,可同时接待2000人食宿,最高日接待游客达4万人次。浓郁的红色风情、古朴的村落景观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慕名而来,游客深入红嫂家乡旅游区览古村风貌、听红嫂故事、悟沂蒙精神、扮群众演员、品红嫂家宴、购沂蒙山货,体验风情浓郁的红色之旅,近距离感受沂蒙精神,加快革命老区实现红色文化到旅游产业的价值转化。
红色教育丰富沂蒙精神传承载体
沂南整合周边新立村、后峪子村、朱家林等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文化产业集群片区,并将红色研学旅行作为突破口,面向青少年群众大力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红色研学实践活动,讲好红色故事,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联合教育部门编制《沂蒙红色研学旅行课程指南》教材,设置主题情景剧《红嫂救伤员》,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党政干部、社会团体等差异化人群,设置定制化研学和红色教育培训课程,积极打造“红色教育+生活体验”的定制化、情景式体验教学。为更好突出体验性、参与性,再现红色场景,以沂蒙红色故事为原型创作的生态剧场《沂蒙四季》正在稳步推进,同时将全国劳模梁召利、新时期红嫂于爱梅等沂蒙精神的践行者、传承人引入教学环节,将沂蒙精神呈现得更加丰富立体。目前已经有全国妇联、济南军区、中国人民银行等70多家单位挂牌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反腐倡廉基地等,已累计承办各级各类红色培训班2000多个。红嫂家乡旅游区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红色教学基地,获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
红色影视激活文化产业后发优势
红嫂家乡旅游区原始的村庄生态彰显出的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文化、中国北方乡土文化以及沂蒙民俗文化,构成了不可多得的红色影视创作基础,这里成为众多抗战题材、农村题材影视剧的理想取景地,目前已先后拍摄了《沂蒙》、《红高粱》、《铁道飞虎》等300余部影视剧,制作了反映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斗争与发展的《光影·沂南》3D电影片,自发编排了抗战实景剧等。如今村内保留着大戏台、地主大院、斗牛院、《红高粱》大酒坊、铁道飞虎、沂州古城等诸多拍摄场景,既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也形成发展红色旅游的后发优势。同时影视业的兴起,为当地群众就地就业、增收拓宽了渠道,当地1400多村民利用农闲时节从事群众演员、剧组用工、建设用工等工作。随着人流、信息流的增多,煎饼、粮食酿酒、大碗茶、草编、农副产品等乡土特产变身旅游商品,特别是当地特产的车头梨等农产品由以前的每斤两毛钱一斤提高到现在的每斤将近十元钱,让当地群众就地脱贫走上致富路。
临报融媒记者 张萍 通讯员麻杰 尹君 薛峰 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