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承接上一篇毕业论文【1】,毕业论文【2】的主要内容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简单回顾粤语流行歌词的发展历程,以及总结粤语流行歌词的几个大特点。
二、粤语流行歌词的发展历程分析
(一)粤语流行歌词的诞生
传统粤剧曲目《花染状元红》(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香港开埠以来,当地以广东人聚居为主,粤语是他们懂得的唯一语言,传统粤剧(俗称“大戏”)成为时下的文娱潮流。自古已是粤剧重镇的香港,名伶百出,上世纪初期滋生出以纯演唱方式表演的粤曲文化[6]。随着五十年代移民潮爆发,国语时代曲也应之流入香港。在传统粤曲、国语时代曲、欧西流行乐的碰撞之下,一种土生土长的香港音乐类型诞生——“粤语时代曲”,也是早期的粤语流行曲,粤语流行歌词伴之而生。
早期粤语流行曲以粤曲小调为旋律,填词人多为粤曲界人士,歌词方面同样继承粤韵风华,词采藻丽。
唐涤生编撰《帝女花之香夭》时至今日依旧是粤语地区传唱度、知名度最高的粤曲之一(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粤语流行歌词的发展历程
随着欧西流行曲的广泛传播,填词人有意识地向其靠拢。大量外来歌曲被重新填词,洋为中用开始大行其道。受阶层文化的影响,歌词不再力求优雅,惯用诙谐低俗的口语入词,内容投其趣味,出现“俗传雅不传”的风气[7],例如《赌仔自叹》、《落街冇钱买面包》、《诈肚痛》等。
“播音皇帝”周聪(图片源自百度百科)
周聪、叶绍德、尹光、王粤生、郑君绵等均为早期粤语流行曲的填词大师,而有着“播音皇帝”之称的周聪先生后被大众广泛称为“粤语流行曲之父”,他的作品时至今天,在粤语地区依旧是妇孺皆知,如“一枝竹仔会易折弯,几枝竹一扎断节难...”,《一枝竹仔》成为传唱最广的粤语童谣之一;“恭祝你福寿与天齐,庆贺你生辰快乐...”《祝寿歌》成为粤语地区生日宴席上的必点曲目。
香港卫视《香港故事—歌神许冠杰》节目截图(图片源自网络)
1972年许冠杰发行第一首粤语流行曲《铁塔凌云》,重塑公众对粤语流行歌词的认知。1974年,港人自制的粤语流行曲《啼笑姻缘》、《鬼马双星》的相继问世,开创现代粤语流行曲的新纪元[8]。用意境组合抒怀的《铁塔凌云》、将宋词古韵与大众审美结合的《啼笑姻缘》、口语入词讽刺时下的《鬼马双星》,彻底打破大众对粤语流行曲的刻板印象,粤语流行曲登上历史舞台。
著名粤剧编剧叶绍德填词作品《啼笑因缘》
1974年许冠文执导《鬼马双星》(许冠杰演唱电影同名主题曲)
随后,粤语流行歌词完成“去粤曲化”的蜕变,歌词内容贴近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第一代词人将自身文学素养与社会观察力填入词中,粤语流行歌词发生质变,成为港人常挂嘴边的至理名言,因此被普罗大众称赞为“词坛五圣手”:“东邪”黄霑、“西毒”许冠杰、“南帝”卢国沾、“北丐”黎彼得、“中神通”郑国江[8]。
1978年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合照(图片源自网络)
许冠杰、黎彼得(图片源自网络)
随浪潮壮大,粤语流行曲渗入香港本土各个行业中去,填词行业吸引一众年轻人的膜拜与尝试。很快,词坛呈现百家争鸣的局势,更多有学之士参与填词行业。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始,陆续出现第二代、第三代填词人,出现诸如武侠、乡情、人生哲理、亲情等“非情歌”题材,诉出大众不可言表的感受;同时将新诗风格融入词作,情境交融的刻画手法获得大众追捧,以至研究学者黄志华日后用“九派引沧流”形容这一盛世。
引用黄志华的《粤语流行四十年》一书中所提及的这一盛世的词人分类。
第二代:卡龙(叶汉良)、汤正川、李再唐、何重立、潘伟源、周慕瑜(罗锵鸣)、邓伟雄、韦然、易空(徐亿雄)、林孝升、黄百鸣。(共11位) 第三代:向雪怀、林振强、林敏聪、潘源良、文井一、唐书琛、卢永强、小美。(共8位)
第二代词人潘伟源,作品:《一生何求》、《祝福》、《几分伤心几分痴》等(图片源自网络)
第三代词人林振强,作品:《千千阙歌》、《不羁的风》、《每天爱你多一些》等(图片源自网络)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济腾飞带动音乐工业的全面开花,第四代词人陆续涌现,继承前人衣钵,笔底生花,将歌词题材不断扩充,情欲、传记、政情等内容无奇不有,写尽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多情”的林夕、“摩登”的黄伟文、“另类”的周耀辉,三位词人凭借卓尔不群的笔风并称港乐“三大词神”。
第四代词人林夕,作品:《似是故人来》、《约定》、《少女的祈祷》等(图片源自网络)
第四代词人黄伟文,作品:《喜帖街》、《燕尾蝶》、《浮夸》等(图片源自网络)
第四代词人周耀辉,作品:《爱在瘟疫蔓延时》、《色盲》、《舌尖纹了玛利亚》等(图片源自网络)
但浪潮的背后同样出现众多沙石,粤语流行歌词自兴起以来,受唱片业影响,以至粤语流行歌词创作被迫短期内完成任务,造成歌词质量参差不齐[6]。上世纪九十年代,造星计划的膨胀,粤语流行歌词过分迎合娱乐需求,出现题材狭窄、内容同质、词不协音等丑闻,繁盛的背后隐藏着粤语流行曲的衰落。
香港电台节目《香港故事—修复时刻:有谁共鸣》截图(图片源自网络)
迈入新世纪,粤语流行歌词在欢呼与质疑中“夹缝生存”,李骏一、林若宁等新力军承袭传统,词情达意更显细腻化,注重本土创意表达。另一方面,数码化销售渠道改变以往唱片销售惯例,随着老一辈词人的隐迹江湖,新时代的粤语流行歌词被批是年轻一代的消遣,风光不再[9]。歌词创作盛行一音多词,词风倾向西化白话文或大陆白话文,林夕、黄伟文更占据歌词创作的大份额,被传媒形容为词坛孤独双雄,日渐衰败的局面。
(三)粤语流行歌词的特点
歌词,是音乐的文字载体,更是作者情感投注的产物。犹如王国维以“纯粹发于情感,情感表现在词中”言词[10],当下流行歌词的功能并无更改,抒一己之见,求他人共鸣。
香港电台节目《文化树人》截图(图片源自网络)
粤语流行歌词之美,不外乎两样,一是语感,二是意境[11]。纵观粤语流行歌词近五十年的发展脉络,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本质是商品
TVB节目《轩仔与他的产地》截图(图片源自网络)
娱乐性、商品性均是流行音乐的性质,其诞生源自工业文明的进步,是多细胞体的大众消遣产品[12]。粤语流行曲存属于香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生产机制,其策划、包装、创作、宣传每一环节无一不受消费市场的牵制,粤语流行歌词只是其一环节。
2.讲求“入音协曲”
一种语言的声调数值决定其语感的抑扬顿挫的丰富程度。粤语共具有九声六调,使粤语流行歌词具备语感美的先天条件。也正因语言系统的繁杂,粤语流行歌词讲求“入音协曲”,讲求字词音调与旋律音高相契合。这要求歌词中的每一个字都必须相对固定存在与其相同声调的音符上,稍有偏差,字词意涵则大相庭径,歌曲意境瞬间被打破[13]。2017年黄伟文接受JET Magazine访谈中举例,粤语只能用“我爱你”三个音阶构成示爱的直接表达,稍有偏差,意思就变成“我[哀]你”、“我爱[哩]”、“我爱[利]”[14]。
黄伟文接受JET Magazine访谈(图片源自网络)
正因音韵限制,形成先曲后词的创作行规:根据已有旋律填出与之相符的粤语流行歌词,故称之为“填词”,十分考究词人的文字功底和音乐专业性。
3.采用“白话文”填词
香港电台节目《广东话》截图(图片源自网络)
“白话文”指基于现代汉语口语为基底的书面语体,有别于文言语法。粤语流行歌词主要以粤语白话文为主,基本按照粤语语法规范遣词造句。纵观粤语流行歌词发展史,大致可分三种歌词类型:“三及第”、“口语俚语”、“语体文”。
“三及第”,指流行于上世纪粤语地区的一种搀杂文言文、粤语口语、官话表达的书面语体,广泛应用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粤语流行歌词,被黄霑公开表态称之为“真正的粤语流行曲”[15]。
1974年许冠杰《鬼马双星》mv截图
1976年许冠杰专辑《半斤八两》封面(图片源自网络)
“口语俚语”,指日常生活中妇孺皆知的非官方惯性词汇表意,带有强烈的地域特征性,许冠杰、黎彼得的粤语流行歌词多为此类,如具划时代意义的粤语流行曲《鬼马双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黄伟文推行的“广东歌运动”也是此类词风。
“语体文”正是“白话文”,绝大部分粤语流行歌词所采用的语言艺术,词人时常会夹杂少量口语词汇、英语词汇,拉近歌词与大众的距离。
4.歌词题材多样
由于香港拥有独特的社会背景,让香港社会多元文化兼容共存。词人林夕接受《时代周刊》访问时所言,粤语歌流行曲的行业受限较少,制作人不会对其有很多限制,因此写得挥洒[16]。这一行业规矩在很大程度上给填词人抒发己见、填出好作品很大的自由度,使得粤语流行歌词填出香港生活的方方面面,爱情、武侠、乡情、人生哲理、家国情怀、时下弊端、传记、主题性等等题材共同繁荣。
讽刺时下弊端题材歌曲《卖身契》(电影《卖身契》同名主题曲)(图片源自网络)
哲理主题歌曲《浪子心声》mv截图(图片源自网络)
乡情主题歌曲《大地恩情》(电视剧《大地恩情》主题曲)(图片源自网络)
爱国题材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电视剧《霍元甲》主题曲)(图片源自网络)
武侠题材歌曲《难念的经》(电视剧《天龙八部》主题曲)(图片源自网络)
爱情题材歌曲《爱的根源》(图片源于网络)
友情题材歌曲《友谊之光》(电影《监狱风云》主题曲)(图片源自网络)
亲情题材歌曲《念亲恩》(图片源自网络)
传记题材歌曲《光辉岁月》(图片源自网络)
主题性题材歌曲《石头记》(图片源自百度百科)
同性题材歌曲《命硬》(图片源自网络)
5.讲求意境格局
粤语流行曲演变自传统粤剧文化,保留粤剧唱词中重视意境塑造和文辞修养的编排。无论是婉约含蓄的伤感,还是豪情壮志的胸襟,均能从传统粤剧中找到出处。赋比兴、环境烘托、借物喻人、寓情于景、对偶、用典、双关等修辞同样在粤语流行歌词中推陈出新。“讲爱不言爱,万物皆我情”成为粤语流行歌词最大的特点之一,符合中国人婉约、含蓄个性。
爱情歌曲《约定》,全文不含一个“爱”字
歌曲《春秋》,借用古籍《春秋》意象,表达爱而不得的第三者心痛
6.讲求押韵
押韵是粤语流行歌词常见的语言技巧,是粤语流行曲语感美的重要缘由。通过押韵使歌词易记易学,有利于实现歌曲的流行。七、八十年代的填词人利用声韵上的特点,奉行“一韵到底”“间隔押韵”的理念,类如双声迭韵,内韵仄韵等文字技巧时常出现,尽力使流行曲音韵铿锵,极有声情之美[6]。
香港电台节目《广东话》截图(图片源自网络)
参考文献:
[6] 黄霑.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D].香港:香港大学,2003.
[7] 黄志华.香港粤语唱片收藏指南:粤语流行曲50's-80's[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8.
[8] 何言.夜话港乐2:粤语歌的光辉岁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9] 刘靖之.香港的粤语流行曲—三个时期、三种不同风格[J].南京艺术学院报(音乐与表演),2016(02):1-13.
[10] 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78.
[11] 叶克飞.为恋爱平反:那些我爱的粤语歌词[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10-12.
[12] 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3):80-83 5.
[13] 梅倩.粤语流行歌词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14] Karius Wong.黄伟文Wyman:唔识广东话嘅人,唔会明白广东歌嘅特别[DB/MT].youtu.be/3bWDKNQUnZU,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