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个月毛主席对林彪的耐心说服工作,特别是经过试打长春之后,林彪终于同意南下北宁线了。

林彪虽然已向中央军委报告将于1948年8月中旬开始南下,但是思想上还是有顾虑,弹药、人员、干部需要补充,雨具也要准备,尤其要看华北的杨得志、杨成武把可能出关增援的傅作义部队钳死没有,更要看那时沈阳、锦州、长春三处之敌有什么动作,到那时又出现了可以攻打长春的转机也不一定。

林彪显然是身子朝南头向北,还是想打长春。

但是,因为是电报往来,林彪的表情、身段,毛主席看不见,仅从电文上知道林彪同意南下了,林彪内心的真实想法谁也不知道,于是,毛主席在1948年7月30日就赶快趁热打铁,给林彪发来电报,指示林彪攻打锦州。

当作战参谋赵辉把电报递给林彪的时候,林彪显然是很烦,用手一挡,连接都没接,让赵辉把电报放到房间去,嘴里却在嘀咕“总要考虑一下嘛!”

此时,林彪心里想的还是南下、不南下、推迟南下,还说不清呢,此时就考虑南下后的作战方向,未免过早,不合时宜。

这就叫嘴上紧答应,腿上慢行动。

箫吹明月上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和父亲搞这一套。那个时候,家里穷,下午放学后,父亲总是让箫吹明月去田野里挖野菜,喂养家兔,然后把家兔卖了换钱花。有时候,和同学们约好放学后去哪里玩了,父亲再叫去挖野菜,心里就不高兴,但是,父亲的话又不能不听,因此,就只好嘴上紧答应,腿上慢行动,有时候干脆出了门,先和同学们玩,玩完了再说挖野菜的事,有时候还糊弄父亲:菜篮子下面放些青草什么的,上面放上一些好点的野菜,然后交差。

因为小时候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此时林彪的心情,箫吹明月非常理解。林彪一心想的是打长春,而毛主席却坚持叫林彪去打锦州,最终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林彪服从了毛主席,但是,心里还是老大一块不乐意——林彪倒是没有出去和朋友玩,但是,思想还是没有和毛主席统一。

但是,毛主席来了指示,明确要林彪表明打锦州的态度。林彪总不能装哑巴,于是,过了两天,林彪给中央军委发了一封电报,林彪说“锦州经常驻有六七个师的兵力,”“城市工事已完成,故我们不能攻锦州。”

南下北宁线是决定了,但是具体打哪里没有定。敌人在锦州驻军多、工事强,因此“不能攻锦州”,林彪的意见恰好与军委的意见相左。

(南下北宁线利用敌人电台)(1)

接着,林彪又在8月6日19时、8月8日10时、8月8日17时连续给军委发了三封电报。

这些电报内容,都是强调部队南下北宁线的困难:什么河流暴涨,铁路桥梁多处被冲,需要等把桥梁修好,才能出动;什么傅作义部的敌情有变化;什么“应以杨成武先行动,调傅作义向西”,然后我们再行动,等等。

明眼人一看便知,林彪是在拖延南下时间。

毛主席看了林彪的电报,那个气呀,叫你去挖野菜,你就是挎着菜篮子打转转,要是锦州这只“家兔”跑了,“我实在是不甘心!”

8月9日深夜,西柏坡大雨如注。

毛主席从自己住的房子里冲出来,踩着泥泞的夜路,深一脚浅一脚、一跳一滑地冒雨走向军委作战室,周恩来、朱德正在这里等他一起研究东北野战军的问题。

周恩来建议尽快发报,对林彪进行严厉驳斥和批评,迁就不得!

周恩来要毛主席告诉林彪,眼睛不要老盯着杨成武兵团,杨成武是配合你林彪的行动,是打小旗儿的,你按兵不动,主角不出场,杨成武怎么配合?毛主席在电文写道:“你们所谓你们的行动取决于杨成武部的行动,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然后,毛主席分析了林彪所说的傅作义部的敌情变化,指出,这些部队是蒋介石的嫡系,是保卫平榆、平古、平张、平保诸线的,只要华北野战军一打,这些部队立马回缩,因此,“你们不要被敌人的伪装所迷惑,你们应迅速决定并开始行动,目前北宁线正好打仗。”

十万火急,立马急发。

中央军委,1948年8月9日23时。

真是好说歹说,9月初,东北大军除留十二纵及7个独立师继续围困长春外,其余主力全部奔袭北宁线。

然而,在作战方向上,林彪却提出:在攻克北宁线上的几个县城后,转头打承德。

(南下北宁线利用敌人电台)(2)

偏离北宁线,不打锦州,却要去攻打锦州以西300多公里以外的承德,有个成语是南辕北辙,现在是什么辕什么辙?林彪都快把毛主席气坏了!

这个林彪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怎么就不明白,锦州是要害,一攻克锦州,卫立煌、傅作义就分割了,东北的大门就关闭了,沈阳、长春之敌就慌了,那时敌人就死定了。

锦州才是毛主席要的“菜”,承德、长春暂时都不是毛主席真正想要的“菜”,而林彪不知道怎么想的,就是要把毛主席不想要的“菜”挖到菜篮子里,打仗可不像挖野菜喂家兔,随便糊弄,在毛主席看来,林彪的这些做法这简直是“儿戏”,气得毛主席骂林彪“这个娃娃到底是不成熟!”

毛主席当机立断,要求林彪的主力不能离开北宁线去打承德!要打锦州!不能失控锦榆唐!——锦榆唐即锦州、榆关、唐山,辽沈战役最初就叫锦榆唐战役。

毛主席在9月7日的电文中强调:

你们应当注意:(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粮食、弹药、新兵等)和处理俘虏事宜。

以上意见望考虑电复。

毛主席很生气,说的话很严厉!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完全同意了毛主席的部署。

毛主席很高兴!

9月上旬,林、罗、刘遵照军委指示并依据他们对战役发起后敌情的可能变化,制定出了正式攻击锦州前的兵力部署。各纵队按调整后的方案,先后向指定地点出发,大部徒步,小部火车运送。

万事俱备,只待进军命令。

林彪在这时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几十万大军向南开进,如何保密?一旦敌人识破出击北宁线的企图,中途阻截,就会前功尽弃!

(南下北宁线利用敌人电台)(3)

情报参谋们拿不出什么好办法。

虽然之前,毛主席曾经安排在林彪部南下北宁线之时,由新华社发一条林彪部在长春城外练兵,准备攻城的新闻,但谨小慎微的林彪觉得,仅仅凭借一条假新闻,也糊弄不了国民党,就像他想“糊弄”毛主席一样,光凭嘴说不行,必须拿出些实际行动来才行。

能“糊弄”也说明心眼多,真打起仗来,林彪可就不是一般人了,鬼点子多了去了,想糊弄国民党,那真是小菜一碟,林彪随便挠挠头,想出来的点子就会糊弄的国民党晕头转向。

林彪打电话给中共东北局社会部副部长陈龙,询问社会部是否掌握敌人的电台——这当然是明知故问,这些情况,社会部能不向东北党政一把手林彪汇报吗?陈龙回答说,我们手中掌握了一部编号为“二五七组”的特务电台,是蒋军国防部二厅长春站派来哈尔滨刺探我军情报的独立台。它的情报,敌人一直深信不疑,被我们破获逆用后,敌人还未察觉。

当时的社会部就是情报部门,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安全部。

在进一步确认掌握敌人电台情况后,林彪即命刘亚楼找陈龙,要刘亚楼如此这般,和陈龙详谈。

刘亚楼接受了林彪的锦囊妙计,冒雨赶到社会部,向社会部部长汪金祥和副部长陈龙说明了要南下北宁线作战的部署。

社会部的人,那也不是一般的聪明,刘业楼一说,陈龙就着急地问,为了配合部队行动,需要社会部做什么?

刘亚楼倒是先不着急,而是先代表一0一(林彪)、一0二(罗荣桓)表扬了社会部,说在长春前线的司令员常夸社会部的情报准确极了,长春的敌人几次要想突围,他们突围的方向、兵力,都搞得清清楚楚,我军一打一个着。

这其实是一种工作方法,要安排任务,先对接受任务人员进行表扬,肯定其工作成绩,这就是一种精神鼓励,是一种工作上的信任和认可。不要小看了这种人情和精神上的鼓励,这样可以有力地促进下一步工作的有效完成。这一点,在单位上班的人会有感受,有时候,你完成领导交给的一个任务,领导一句“你辛苦了”、“任务完成的很好”之类的话语,就会让你把因完成任务而加班所带来的牢骚情绪一扫而光。

在表扬之后,刘亚楼进一步说明来意:要打好辽沈战役,需要动用13个纵队、53个地方师,计70万人,再加上支前的民工,起码要超过百万。近百万大军调到辽西走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一旦敌人识破这一步棋,就会在铁岭、新民、彰武、阜新一带阻击我军。这样一来,辽沈战役的设想就难以实现。

明人不用细说,响鼓不用重锤。陈龙很快领悟领导意图:“我们手中有一部电台,敌人很信任,看来,得在这上面做文章。”

(南下北宁线利用敌人电台)(4)

汪金祥

第二天早晨,汪金祥、陈龙来到了野司,汇报了连夜拟定的方案:

一、调至少4个师的兵力,大张旗鼓地开向沈阳方向,给敌人造成要进攻沈阳的假象。二、去辽西的部队,所有电台一律留在原地,照常收、发报,以迷惑敌人的情报机关。三、社会部通过运用掌控的电台,向敌人传递假情报。四、部队向辽西进发,最好是夜间行军,白天休息。五、路经的村屯,都要实行严格的戒严,以防走漏消息。

有资料说,林彪曾经在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为了庆祝胜利、体现官兵同乐,在话剧《庐山雪》中扮演红军军团长,与罗瑞卿扮演的蒋介石对戏,林彪临场发挥,演技令人叫绝。演过戏的林彪看了东北局社会部汇报的方案,高兴地说:要4个师配合,戏唱的不小哇!林彪问这4个师从哪里调用,刘亚楼回答,可以从围长春的地方师抽调。

林彪这次不但当演员,还当起了“导演”,他对东北局社会部的这出“戏”进行了指导:这4个师,行军的时候要有气势,必要时可以打出野司的牌子。

由陈龙亲自掌握的“二五七组”电台,先是向国民党情报部门报告,说策反了东野总部的一个参谋,并取得敌人信任,然后,这个“参谋”不断发出东野行动情报,敌人信以为真——敌人也曾派飞机空中侦察或者在地面搞情报予以确认,但是,这些情报确确实实是真的,因为我军4个师“演”的就很真,这些情报能不真吗?

敌人查问长春外围4个师动向,“二五七组”回电说:共军主力南下,目的是围困沈阳;敌人发现解放军主力出现在辽西,“二五七组”又报称:辽西民主联军运动意向已探明,系奉调入关,准备协同华北野战军进攻赤峰和承德;东北国民党军总部给“二五七组”发密电:“据称:敌酋林彪已经离哈,去向何处?望查。”陈龙让“二五七组”回电:据悉三岔河设有“前指”,有无敌酋林彪待查。

此时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及野司、野政组成的野司指挥所列车,已于9月21日从双城出发,为了保密,火车先北开哈尔滨,短暂停留后,朝东南牡丹江方向行驶了一段,然后突然掉头西返,沿滨州线经昂昂溪南下,最后停在牤牛屯——位于凌海市翠岩乡的牤牛屯,在辽沈战役期间就是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

当然,林彪还有更绝的一招,开始南下时,为了保守行动秘密,对纵队司令、政委都“守口如瓶”,把他们蒙在鼓里,直到9月7日毛主席和中央军委首肯攻锦计划后,“林罗刘谭”才致电各纵、师,下达新的作战行动(即辽沈战役)政治动员令,并强调保密:

兹将我们八月二十七日关于行动的政治动员电报发给你们,望你们在行动前或行动后找机会传达,但须注意勿过早暴露秘密,对于距敌位置甚近的部队,可暂勿传达,以免部队机关中发生投敌现象。

在各部队隐蔽、快速行动下,又有东北局社会部所掌控的“二五七组”电台“做文章”,东野几十万大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很快完成了在辽西的集结。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历时52天。这一战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毛主席信心十足地说:"现在看来,只要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声明:欢迎点赞、评论,欢迎大家点击“关注”箫吹明月。本头条账号文章均为“箫吹明月”原创,受“维权骑士”保护,如对本账号文章有抄袭、洗稿等侵权行为,箫吹明月将依法维权。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