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条大河穿城而过的城市 府州城与七星庙(1)

府谷,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文化先进县,滔滔黄河环绕而过,万里长城横亘东西。府谷历史悠久,秦朝时建置富昌县(公元前221年),公元910年改设府谷县。府谷文物古迹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府州古城和七星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段)、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曾有人做过这样精妙的一个比喻:陕西省的地图,南北长,东西窄,像一个跪射俑,而最北边的榆林市府谷县,就像跪射俑头上的发髻。

四条大河穿城而过的城市 府州城与七星庙(2)

府州城全景

是的,府谷这个“发髻”,不仅地理位置显要,而且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府谷县位于陕西省最北端,秦晋内蒙古三省区交汇的“黄河金三角”地带,东与山西省保德县、河曲县隔河相望,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阡陌相通,西、南与神木地土相连,万里长城横亘东西,九曲黄河环绕于斯,黄土文化和草原文化在这里辉映,长城文化和黄河文化在这里融合,素有“黄河金三角”之美誉。

这块神奇的土地,曾点燃过推翻封建王朝的熊熊烈火,高举过争取民族解放的猎猎战旗,不仅养育了巾帼豪杰折赛花,也成就了抗战英雄马占山。七星庙、千佛洞、古长城遗址、龙兴寺壁画等名胜古迹,传承着古老的华夏文明;山歌、酒曲、二人台小戏、古庙会社火等地方曲艺,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远望府谷县城,这座依山傍水的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如它朴实的名字一样,既兼容了黄河纯朴浓厚的情思,又包涵了长城宽广坦荡的襟怀。古城雄踞城东山巅,新区徜徉城西水滨,三城合一,宛若一条腾飞的巨龙,遨游在青山绿水之间。瑰丽的山水生态城市,折射出府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独特魅力;雄壮的《黄河船夫曲》,浓缩着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的深刻内涵。独特的历史风貌、鲜明的文化特色、淳朴的民俗风情,在“黄河金三角”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相映成趣,熠熠生辉。

府州城里听“回声” 军事要塞保家园

在乘车去往府州城的路上,只见一路上坡,所行道路逼仄曲折,而眼前的古城房舍,仿佛直直地矗立于峭壁之上。为何古城要建于山峁之上,这样似乎并不便利生活居住?同行的府谷县文管所一位工作人员为记者揭开了这种建筑风格的谜底。原来,府州城自古就是陕北著名的军事要塞,历史上曾为宋、辽、西夏、金的鏖战之地。因此,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古城必须要建于山上。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堪称一座固若金汤的边塞重镇。到底地理位置有多险要呢?府州城建于黄河北岸的石山梁上,全城悬崖峭壁,南临黄河,东西被甘露、马家二沟相夹,北部“咽喉”与高粱山、五里墩一脉相承。凭其天险,枕长城,抗西夏,拒北虏,扼秦晋,易守难攻,成为古代西北边陲重镇。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条大河穿城而过的城市 府州城与七星庙(3)

府州城城墙一角

史料记载,唐武德年间设府谷文庙、府谷镇,天祐七年(910年)升镇为县,次年设府州。

府州城后经多次修葺,周长2320米,形似靴状,墙高7.2米,夯土石砌,城垛以砖砌成,面积224000平方米。城置东、西、南、北四大门和小南门、小西门两小门。六道门上原均有城楼,南、北大门和小西门外筑瓮城。城内原有横贯东西的主街两条,纵横成网的坊巷12条,店铺林立、商号甚多。钟楼位于全城的中心,东有文庙、城隍庙、魁星楼、鼓楼等;西有关帝庙、祖师坛、观音殿、二郎庙等;南有南寺、大觉寺,其间又有木构牌楼六座缀饰,雄伟高大,古朴典雅。城南半坡有娘娘庙、千佛洞、荣河书院、文星阁。出东门有龙王庙、河神庙和依壁临河、凿石为窟的悬空寺等。

漫步在府州古城内,印象尤为深刻的是,瓮城、城墙等军事建筑依然保存完好。青砖高墙,在落日的余晖下倾诉着刀光剑影的壮怀激烈。据记载,北宋庆历元年(1041年),西夏王元昊率兵10万来攻打府州,结果苦战7日,伤兵甚重,败退而逃。府州古城内的每一块砖石,似乎都曾见证过这段让人热血贲张的历史,徜徉在古城里,似乎仍能聆听到历史悠远的回声。

四条大河穿城而过的城市 府州城与七星庙(4)

府州城摩崖石刻

府州城不但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状况,而且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近年来,府谷县逐年加大对于府州城的保护力度,重点实施了四大文化工程,即以府州城为重点的旅游文化工程、以二人台为重点的品牌文化工程、以节庆文化为重点的社会文化工程和以挖掘整理地方特色文化为重点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自2004年国家文物局投资80万元修复府州城南门瓮城始,拉开了府州城维修的序幕:先后修复了荣河书院,南门段城墙和小南门城楼、钟楼,完成了千佛洞、五虎山摩崖石刻工程,维修文庙、部分城墙,修复北门城台和城楼,重新完成了府州城维修保护整体规划和小南门外景区建设等。

保护府州城的意义在于,府州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陕西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宋城。在《府谷县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2019年工作要点》中,对于府州城未来的保护规划描绘出了清晰的蓝图:尽快启动编制《府州城保护开发利用控制性详规》,加快实施文物保护修复工程,完成府州城文物保护、哈镇东北挺进军抗日活动旧址维修、七星庙修缮、千佛洞文物保护与环境整治等工程。全力配合人大办及各有关部门做好府州城、七星庙两处国保文物维修改造工程的业务指导和行业支持工作。

“无梁无柱”七星庙 庙小却有大学问

在府谷,任何一处历史遗迹都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似乎稍不留神,就错过了一段精彩的历史段落——在七星庙里,这样的感觉尤为强烈。一座占地不大的庙宇,初看之下并无奇异之处,然而走进之后却发现里面不仅别有洞天,而且蕴藏着大学问。

四条大河穿城而过的城市 府州城与七星庙(5)

七星庙

七星庙,又叫昊天宫,还有一个颇为奇特的名字,叫无梁殿,在孤山堡城北门外约1公里处。“无梁殿”的名称由何得来?庙宇没有梁柱又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呢?“七星庙室内墙壁底部四周直立,在2米以上的高度变为八面收缩,一砖盖顶,无梁无柱,故又称‘无梁殿’。前庭建筑与大殿基本相同,从外表看,七星庙的建筑风格似乎与普通庙宇大致相似,但内部结构奇特、风格别致,穹庐顶,像是蒙古包一样——这也就显现出汉族庙宇与少数民族建筑风格融合的特征。”至于“无梁殿”的名称,民间还流传着另外一个版本:由于七星庙重建之时,孤山当地的瘟疫刚刚消除,且修庙的费用均为当地百姓布施而来,故在明万历五年工程竣工后,朝廷下令免去当地三年的地租,也就是不用交粮了,“无粮”的说法由此而来。后来人们根据七星庙大殿的建筑构造,将其改称为“无梁殿”。

府谷县文管所主任王明清告诉记者,这样风格迥异的寺庙建筑,其建筑方式类似于箍圈窑洞,目前此类风格的建筑在全国都极为稀少。相传七星庙建于唐代,但在王明清的分析考证之下,认为现有的建筑有明显的明代建筑风格,所用砖料与明代砌长城的砖石比例类似。事实上,这样的说法也经得起史料的推敲。史料记载,明万历五年(1577年)开工重修七星庙,六年(1578年)完工。重修后,七星庙的风格、规格与原来大不相同,建筑规模大为缩小,建筑风格为明代格式。现保存下来的有大殿、前庭两处主体建筑。大殿屋顶为九脊歇山式,殿前过道为卷棚式,单檐斗拱,磨砖对缝,从底到顶,以砖砌成,进深约9米,宽10米,高13米,其风格融合有西北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为研究我国民族建筑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七星庙闻名遐迩,被选入《中华名胜辞典》。1981年被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县政府拨专款重修,修复后的七星庙,保持了原来明代的风格。大殿正脊两端饰有两尊鸱尾,中央饰有补星、铁刹,左右饰有仙人、凤、押鱼、狮、海马,戗脊饰有吻兽。前庭、过道、院落也都整修如故。1993年又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四条大河穿城而过的城市 府州城与七星庙(6)

七星庙远景

关于七星庙,背后还有着厚重的历史背景和传说。“折氏家族,世代镇守府州,从五代十国一直到北宋,延续的时间包括北宋全朝。关于府谷的宋史,实际上就是折氏家族镇守府州的一段详细的历史。”七星庙与折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在王明清看来正是一段戍边卫国的传奇历史。事实上,七星庙原为道教场所,庙内供养吕业等七位神仙,属于一般常见庙宇。但自北宋名将杨继业与抗辽女英雄折赛花(戏剧中称佘太君)在此成婚后,七星庙就以杨、折联婚的纪念地而闻名于世。相传,北宋年间,宋将杨继业与地方豪族之女折赛花(即戏曲、故事里的佘太君)在战场搏斗,二人都觉得对方相貌出众、武艺高强,彼此产生了爱慕之心。最后,他们在七星庙里表达了情意,结为夫妻,并且一同抵御契丹入侵。这段传奇的爱情故事和爱国情怀被编写进了许多小说、评词和戏曲中,广为颂扬并流传后世。

近年来,府谷县十分重视七星庙相关保护工作。今年5月份,府谷县召开七星庙维修保护工作座谈会。维修和保护七星庙对推动府谷县文物保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文化旅游品牌方面的重要意义被当地政府充分认识。据了解,随后府谷县将恢复七星庙古建筑风貌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大力实施历史文物保护、历史文化挖掘整理、民俗文化传承,走出一条“文化 旅游”的发展新路,努力将七星庙区域打造成全国知名、全省一流的4A级景区。

文化艺术报记者 魏韬

责 编丨张瑞琪

审核丨赵梓希 吴汉兴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 End >

四条大河穿城而过的城市 府州城与七星庙(7)

文化艺术报社

——新媒体矩阵——

文化艺术网 数字报 微博 微信公众号

今日头条 一点资讯 搜狐号 企鹅号

网易号 大风号 趣头条 澎湃号

刊号:CN61—32 邮发代号:51—20

合作、转载等事宜联络

Christine121baby

投稿邮箱:whysbbjb@126.com

-89370002

专注|深度|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