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朋友们都喜欢给孩子培养些音乐细胞,可是光让孩子每天枯燥地弹琴、练指法、练哈农拜耳就等于学音乐了吗?并非如此。

对于艺术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技术”的阶段,如果不提高孩子对审美的品位,不提高孩子对乐感的培养,那么无论孩子练琴多少年,考多少级,也只是一个“琴匠”而已。

孩子是否有必要学习音乐(孩子不喜欢学音乐)(1)

音乐要懂得听,会欣赏,才能真正体会到音乐的内涵,启发孩子的创造性。

那么,音乐到底该如何欣赏呢?

①:闻乐起舞,随音而动

听到音乐就会手舞足蹈,这是人类天生的自然反应。

而音乐欣赏就该让孩子掌握这种宝贵的本能。

声音的强弱、速度、节奏、音高产生的旋律与律动,都可以让身体随着表现出不同的动作。

孩子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非常直观与即兴的,一个不满一岁的宝宝也会因为听到动感的旋律而手舞足蹈,身体能对音乐产生不同的动作反应,其实就是表现了人从听觉、动作和感情上能对音乐有感而发。

御猫老师见过一些学琴6年、8年的孩子,无论是听到有趣的还是感人的音乐,却都无动于衷,只会呆滞而熟练地弹奏自己的几首考级曲目。这样的“学音乐”方式,让我非常感到遗憾。

孩子是否有必要学习音乐(孩子不喜欢学音乐)(2)

②:以游戏的形式,感受音乐的乐趣

边听音乐,边玩游戏,用音乐、音效、带有明显符号性质的音乐点来带动游戏互动。

孩子听到某段音乐或者音符,以游戏或者特定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反应。

音乐不必太复杂,甚至简单的1`2`3,3`2`1都可以组成很多有趣的乐段。

但要有明显的标志性,让孩子懂得根据音乐的拍子进行传球、拍手、跳动、静止等等。

游戏的动作要简化,不能复杂,根据音乐的强弱、快慢、音高等作出适当的变化。

孩子是否有必要学习音乐(孩子不喜欢学音乐)(3)

③:边听边引导发问

欣赏音乐的时候,家长或者一些老师喜欢把重点放在标题或者故事背景等有关的事物,而忽略了音乐的聆听,等讲完了背景和知识,有的孩子已经昏昏欲睡了。

其实真正的引导,绝不是事先给孩子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让孩子仔细聆听后,发表自己的感想。

比如,贝多芬的名曲《月光》,也许有的孩子可以听出“悲伤”;有的孩子能听出“湖水”;有的孩子能听出“冷”;有的孩子则听出“宁静”。

为什么一定要灌输孩子“这是贝多芬写的《月光》,描述的是他看到是湖面上月光”的说法?

一首曲子的创作有着非常复杂的背景和感情,很多作曲者本人也不认同自己创作的曲子的名称能涵盖整首乐曲的思想和描写的内容。

而一些家长和老师就喜欢搬用“正确答案”,既不自己思考,也不给孩子思考的空间,谬之甚也!

真正应该做的,是在孩子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适当的地方发问,让孩子从音乐中思考问题:“这段音乐是快还是慢?”“你觉得描写的是什么画面?”“这段音乐的变化,你觉得想表现的什么情绪?”

孩子是否有必要学习音乐(孩子不喜欢学音乐)(4)

④:用节奏带动情绪

边听音乐边随着音乐表现节奏,可以让孩子结合听觉、技能进行手脚协调。

并非所有的乐曲都适合,一般来说,结构单纯、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适合孩子一起演奏。

在演奏的过程中,培养的是孩子的良好节奏感,正确的乐感和与他人合作演奏的乐趣与感悟。

随着音乐节奏的方式很多,比如:最简单的就是根据强、弱打拍子,或者说根据一个固定的节奏型,孩子们分配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这样就可以形成合奏,并且是听奏而非视谱。

孩子是否有必要学习音乐(孩子不喜欢学音乐)(5)

⑤:配合音乐进行表演

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配合音乐表现戏剧,这是将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各种艺术统合的一种高级表现。

在音乐表演之前,老师需要让孩子们对音乐内容有所了解、聆听和熟悉。再根据音乐设计的戏剧动作、设计角色,尽可能从音乐要素中引发孩子不同的想象力,不要凭空想象和胡乱凑动作、增加角色。

比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序曲,表现森林中各种动物的兴奋、期待心情。

主题的前奏有狮王、狮后、小狮、狮子家威风禀禀的乐曲,让孩子们模仿狮子吼叫的音乐,装饰性的音型,以及森林中各种动物的动作、欢呼、呐喊等等都可以让孩子乐在其中!

孩子是否有必要学习音乐(孩子不喜欢学音乐)(6)

家长朋友们善用更多的方法,去陪伴孩子一起欣赏音乐的美吧!

如果有希望了解更多的家长朋友,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告诉御猫老师!

【轻松育儿三分钟,知识每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