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溪陈氏来源(陈氏古溪辈序)(1)

前几天问我老爸说我算是哪一辈,我爸说按大房我是君辈。他自己是章辈。

我虽然平时很少在家里,只记得以前在家小时候懂事的时候 ,叫和我爸爸甚至是爷爷辈的,有时候都叫哥,叫的我都不好意思,然后和我爸同辈的,还有人叫我叔,唉,小时候不懂,只听妈妈说,你辈分大,别人就应该这么早。现在想想,潮汕地区的辈分还是蛮有文化的。

我对辈序和以前祖辈的故事还是蛮感兴趣,就试图了解一下乡里故事,也学习一下。

古溪陈氏辈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学应尧诗书,经和日基泰,兴朝茂成章,君恩传古锡,咨汝益熙光,文昌达廷政,钦典昭邦令,祖德贻谋远,开来万世盛。

古溪陈氏:南宋年间初祖讳十一郎公创于揭阳榕城南门外,衍息至今已30 代,现人口约5万左右(5W )。

根据《陈氏古溪族谱》载,我族初祖讳十一郎,在绍兴年间(1131-1162)由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涵头圩(今莆田市涵江区)石狮巷迁来揭邑官溪都定居。其时初祖到揭阳定居是缘于远祖讳陈文隐曾到揭阳县任职二级民官,看到揭阳山清水秀,于是就留下次子十一郎公在城南创古溪。

古溪陈氏家庙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时揭阳民间有句顺口溜说“古溪祠堂潮林宫,城隍水棉(水杉)北窖榕(读音神)”。“古溪祠堂”,就是“陈氏家庙”。

更为详细的内容如下,也可以看到我刚才为什么说道是大房,十一郎公有三房太太:每个村都有大房、二房、三房等。

  古溪,原是一条溪流的名称,在仙桥镇境内,据清代雍正年间陈树芝主编的《揭阳县志·山川》中载:“古溪,在县南15里处同,发源于普宁广蔡山,流于东北,经仙桥渡口会合梅溪而入南溪。”又同篇对石水冈山有这样的记载:“石水冈,古溪之源也。有石广袤百余丈,自山迤逦下于潭,泉从中降,声闻数里。石上有水缸药灶,仙人迹种种奇观。下汇为潭,深可四五丈许。”两处都涉及古溪,并都说为源头。从地形上看,广蔡山,在普宁县境,石水冈在揭阳仙桥镇内,两处的水都注入古溪,广蔡山则是其主流。

  那河流因何变成村名?原来,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有福建兴化府莆田县涵头墟石狮巷人陈文隐公,举文儒,授文学郎,任揭阳县主簿(负责地方文书簿籍,掌管印鉴等事的官职,正八品),见揭阳地方民风淳朴,土地肥沃,又无战事之忧,人民安居乐业,乃有留籍创业之意。公有三子,离任后长子回莆田承祖业,第三子于棉湖北门外建立家园,次子名十一,留居县城,择地于官溪,在古溪河边建立乡寨。因此地处于紫峰山之畔,古溪流之滨,山环水绕,绿水青山,良田沃野,风景如画,是个宜农、宜渔、宜居的好地方,便在此创立乡寨,并命名为“古溪乡”。即后来揭俗称为“苦溪乡”者。

  陈十一公先娶林氏,继娶也林氏,再续娶苏氏,子孙昌盛。十一公长孙九二公,与族弟陈文龙于宋末时协同左丞相陈宜中,右丞相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共扶宋帝昺抗元,时帝昺只有8岁,凡事由皇太后杨氏听政主决。陈九二公与张世杰、陆秀夫同被倚重,被称为“三孤大臣”。陈九二公当时任殿前枢密使,后又封为太师。南宋亡后,九二公回古溪隐居。古溪陈氏,原系书香门第,故而创村后仍是英才辈出,代有名贤。第四世祖陈千七公,于元朝初入仕,官至柳州同知,治柳有政绩,造福黎庶,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朝廷大理寺赠公“粤西砥柱”匾额,以兹表彰。第六世祖光烈纪三公,元顺帝时岁贡,授职训导(府学教授副职,掌管训导启迪学生),见朝政腐败,皇帝昏聩,生活奢侈,挥霍无度,劳民伤财,乃停止科第,回归故里,归隐于紫峰山南麓,这期间,公常为附近村民解决纠纷问题,教人勤耕力作,善良待人,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被尊为神,接受万家香火。据传:几丰年间,常显灵以佑百姓,与仙桥山“乌鸦插翼”的郑厝祖墓,同为揭阳蝻山两处佑民神墓。纪三公墓茔不大,至今犹存,并无墓碑,也不设摆拓,只用一些灰段砖石片,垒砌成坟面而已。墓前及四周树木,挂满了“答谢神恩”的木牌,墓前香火,四时不断。不远处有一座六角亭,中立石碑,刻着纪三公生平事迹。亭中常有问卜、解签、算命以及卖香烛冥纸之人,也有进香许愿、答谢神恩的,也有游山凭吊的,络绎不绝,颇不寂寞。正所谓:“生而为英,死而灵”也。

  明、清之季,古溪陈氏一族,名宦贤达辈出:八世祖乐山公,洪武年间贡元,任广西苍梧训导、山西安邑教谕。十二世祖古涯公,嘉靖年间由江西宜春宰升陕西陇州知府。宗鲁公赶考嘉靖己酉科,授江西临江举通判。万历年间,济时公中丙子科第一名,因天启年间魏党专权,朝政日非,愤而不仕。崇祯十年,陈清越公由岁贡而作博罗训导。清光绪十八年,陈锡嘏公中壬辰科贡元,官至工部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自清末废科举后,古溪仍是名士辈出之地,大学校长、院士、各行业专家,年有见之。真是人杰地灵,可咏可风,物阜民丰,宜昌宜炽。

  自宋绍兴年间创业,历近千载,古溪陈氏为官溪世家。光前裕后,乃揭邑望族,现分九房十八乡,人口10数万,皆为文隐公之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