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诺贝尔文学奖经典语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1)

高中的时候,语文课本上有《百年孤独》的节选内容,对于节选的哪部分内容记不清了,对于书名,印象就烙下了。记得当时教材对本作品的“定位”是“魔幻现实主义”还是“魔幻什么”的?反正阅读过程中太“魔幻”又好“现实”的感叹老出现于脑海中。

本书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4月17日在墨西哥病逝。

《百年孤独》刚开始读起来有点“吃力”,后期被引起兴趣读起来就顺溜了。

全书就二十六万多字,小说里不能算长的。排版虽然有分段分章,可没有任何章节标题,段落有时一长段连着好几页都不隔,读的委实有点喘不过气。当然,有的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样读起来才能一气呵成,大气磅礴。

马尔克斯盛名之下,其实……挺有他能盛名的道理。文采斐然,哲学、历史、地理、科学、经济、心理学、行为学、爱情观、人情世故等等,统统是夹杂在魔幻离奇怪诞的笔触中倾泄而下。看到最后一页,才发现了书名的点题之言“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在大地上出现。”

装出一个“掩卷深思”的表情,内心绵密着“不错不错!”

二、

诺贝尔文学奖经典语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2)

“多年以后”,开篇第一句,全书充斥着众多“多年以后”的描述,因为这是写了一个家族百年的悲欢离合、怪诞不经的过往。

成为“多年以后”的成员在“多年以后”又被自己的子孙想起。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妻子乌尔苏拉·伊瓜兰带着村人来到了马孔多这个地方,在马孔多扎根后开始了长达百年的家族与地方的矛盾、合作、发展、兴亡史。

夫妻俩育有两男一女,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次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小女儿阿玛兰妲。不要觉得这五个名字好长,记住这五个名字后,全书最主要的人物就记住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因为夫妻俩的孙子孙女,以及孙子孙女们的儿子女儿和孙子孙女等大部分都叫这几个名字,看书的过程中若恍惚不注意,都会认不出这是那个爷爷?还是爸爸?还是儿子?或者是那个叔叔?还是侄子?

在马孔多这个百年家族,有科学家、英雄、神经病、商人、乞丐、工匠、农夫、主妇、学者、鬼魂、魔鬼、天使等等,没错,人鬼神魔都齐了。在这百年中,各种荒诞又若真的事件与行为穿插于全书的节奏,能笑、能叹、能深思。

贯穿于全书的还有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和他的羊皮卷,梅尔基亚德斯似乎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族的守护者。从生前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起研究、学习、发明各种奇葩产物到死后成为这个家族中飘荡的灵魂,多次拯救这个家族成员于危难中。最后梅尔基亚德斯灵魂淡化消逝后百年家族也随之落幕消亡。

三、

书中有一段描写政府军对马孔多罢工的三千多工人实施屠杀的情节,在这次屠杀中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是唯一的幸存者,在后来的岁月中只要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跟人说起这事都会被认为是假话,甚至被当做疯子的胡言乱语。倍受打击的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只能在梅尔基亚德斯留下的羊皮卷中孤独终老。

书中对于政府军为了消灭罢工事件的影响所采取的行动中有这么两段话。

“政府利用所掌控的一切传播渠道在全国千百遍反复宣传,官方说法最终成为定论:没有死人。”

“根据四号令对不法分子、杀人犯、纵火犯和反叛分子实施的搜捕及剿灭仍在继续,但军方面对挤满司令部办公室的受害者亲属的询问,却一概矢口否认。‘您一定是在做梦,’军官们坚持道,‘马孔多没发生过任何事,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这是一座幸福的小城。’就这样,工会领导人被消灭殆尽。”

诺贝尔文学奖经典语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3)

在罢工屠杀的多年以后,马尔克斯(上图)隐藏于书中有一句话,“文学可以成为世上最佳的嘲讽工具。”

在嘲讽谁?又为何而嘲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