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囍”文化博大精深,“思南之喜,喜动中国”——
七月初的早晨,记者第一次见到张著权先生。
省级非遗传承人张著权。
他戴着老花镜,正在四周挂着各种剪纸框的工作间忙着刻纸,刻刀一刀一个准,快速而刚韧。
74岁的人了,在与记者讲起土家剪纸艺术时,依旧双眼泛光,思维敏捷,话里话外能深深感受到他对剪纸早已融入骨子里的深沉的爱。
千百年来,但凡是中华大地上喜庆的节日,处处都能看到繁花似锦的剪纸艺术。去采访之前,早就听闻张著权是土家剪纸的传承人、“囍”文化的创作者,五十年如一日坚守着这门“民间手艺”。
张著权告诉记者,从儿时记事到年逾古稀,他的大半生处处都是剪纸的影子,就算说五十年都对它不离不弃,也还不能完全述尽他的情怀。
新中国成立前夕,张著权出生于乌江中下游的思南县塘头镇。千里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的最长支流,是贵州第一大河,滋润着贵州五分之二的土地面积,被誉为“贵州母亲河”。乌江人民,因水而生,因水而荣,思南也因乌江而声名远播,思南人身躯里流淌的血液亦如乌江,充满激情、坚韧与睿智。
记者现场采访省级非遗传承人张著权。
张著权的大半生,目睹了乌江航运的繁华盛景和它的衰败没落,更还亲历着乌江岸畔土家剪纸从默不作声到翩翩起舞再到如今面临的传承困境……他坚守着、瞻望着,骨子里透着坚韧。
他熔进了自己的一生。
缘起
张著权与土家剪纸的渊源,还得从他的儿时说起。
张著权的祖上,自隋唐年间移居四川,而后又前后辗转贵州印江、石阡等地,最后定居思南。
相传,“绣花”是源自江南一带的古老技艺,随着时代进步和发展,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则是电脑刺绣。而源自“绣花”的土家剪纸艺术,却在远离江南的西南僻地贵州思南,得以被张著权的祖上传承并创新保留下来。
张著权父亲就很擅长“绣花”手艺,收集了大量的苗、侗、土家纹样图案。他还常将蚕丝加工成更细的五颜六色的绣花丝线,以让绣品更显美观。从栽桑葚到养蚕再到绣花,他掌握着一整套工艺流程。由于从小就对绘画、写字等感兴趣,从很小年纪起,张著权对农村逢年过节张贴的剪纸就很有自己的想法,乡邻每过红白喜事,都会来人请他去做剪纸。
塘头民族风俗浓厚,民间红白喜事的一应吃用物品多会被粘贴上红色剪纸。张著权回忆,由于都把结婚当成人生中最大的喜事,凡与新郎、新娘有关的大门、窗、新房以及嫁妆物件上,都要在这一天贴上“囍”字剪纸。
剪纸作品:迁徙。
早在孩童之年,张著权就觉得,光是粘贴“囍”字剪纸显得单调了一些,遂在13岁那年为一办喜事的邻家剪出了龙凤双“囍”,“这在乡里乡亲中传开了,也是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我与剪纸是那么紧密地连结在一起。”
17岁学校毕业,张著权在贵州拖拉机配件厂当学徒工,后被分配至河南洛阳东方红拖拉机厂实习。一年后,厂里发现了他的绘画技艺,又把他作为厂里4人之一选派到贵州艺校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绘画,回厂后就渐渐专门负责起了肖像绘画工作。
1969年,20出头的张著权又因还写得一手好字,又接手了厂里书写大标语、办厂报等的宣传工作。随着机械化时代来临,他再被分到技术科从事描图制图,为他奠实了后期描绘技艺所需的基本功。
其后一两年,他又相继被调到宣传科搞宣传工作、在工会任宣传干事等,“其实就是负责放电影、办厂报、书写宣传标语”。1983年,张著权调到遵义拖拉机厂宣传科,参加主办了一段时间的厂报;不久后,又通过遵义市人才招聘到市制药厂,担任供销科副科长。
1985年,庆祝“遵义会议”召开五十周年,张著权上报的五幅剪纸作品被作为长征主题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由此,他于1986年9月加入遵义书画研究会,同年参加浙江美术学院函授学习装潢、书法一年。
2001年因制药厂倒闭,加之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已年过八旬,需要有人照料,张著权回到思南。一为方便照顾母亲,二以维持基本生活开销来源,他在县城开设了一间装潢店面,开始经营个体职业。
剪纸作品:和谐盛世·大美中华。
“画一张广告就有430元稿酬,而当时一般职业的工资每月也才40来元。”
挣到创业的第一桶金后,张著权着手扩大经营,拓展到有机玻璃装潢、装修、用电改造等,生活逐渐过得有声有色起来。
这为他后来决心搞创作打下了物质基础。
潜心
不到三十岁的年纪时,张著权就决心静下来搞创作。
他笑着说:“那时候的目标很单纯,就是想上一回央视。”回到思南后,他结识了许义明、任志平等有识之士,组建了自己的创作团队。于是大家琢磨着如何跳出枯燥、呆板的环境,走出一条艺术化道路。
经多方筹划,他们最终决定以“囍”文化为主题来定位剪纸的创作主旋律。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为了给祖国庆生,年过六旬的张著权和他的团队创作了60幅画作,并得以在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大型文艺晚会节目首次亮相,让思南民间剪纸艺术一举享誉全国。
剪纸作品:梵净山蘑菇石。
说到这里,张著权的眼里满是骄傲和欣慰:“当时铜仁只有思南的土家‘囍’文化和沿河的土家民歌入选。正是得以在这样的大节目亮相,之后我们又相继在央视国庆60周年《为祖国喝彩》《远方的家》《新闻联播》等栏目和贵州电视台陆续亮相。”
在几档节目的曝光下,很多人开始关注起土家剪纸,一些非遗文化爱好者也纷纷前来拜访;最让张著权自豪的是,他“主阵”的土家剪纸艺术此后相继14次登上央视节目,5次进京参展。
他摘下老花镜,揉揉眼睛:“虽然作出了很多牺牲,但是苦中有乐,苦得值得。”
如今,尼泊尔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剪纸博物馆、贵州民族博物馆、贵州群艺馆等全国20多家博物馆和大学均收藏了有关于土家“囍”文化的作品和书籍。
主要流传于乌江流域中部思南县及周边地区的这一剪纸技艺,以一张红纸作为材料,通过巧妙构思再配以独特技法就构置出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图画。现在,再在这些地域说起思南土家剪纸,或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早在年轻时,张著权就在搜集、整理、研究这一祖上传承下来的剪纸艺术之余,与北方剪纸做了一些比较研究,发现北方剪纸风格朴素,单纯明快,注重变形夸张,善于用面和简练、概括的线来表现人物特征和农家生活、劳动、娱乐、喜庆的场面及民间传说、戏曲人物等内容;而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剪纸,则秀丽、明快、柔美、工整细腻、玲珑剔透,用面和线进行合理的穿插,表现风格上偏重于写实,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工艺性,所以自古以来就被广泛用于服饰绣花的纹底稿。
剪纸作品:富贵荣华多福囍。
起初,张著权一直使用剪刀制作剪纸作品,随着市场竞争和对剪纸艺术的追求,他逐渐发现,刻刀对剪纸作品细微部分的表现有着绝对的优势。为充分体现作品的视觉效果,进而达到实用性、装饰性、观赏性和展示性的高度统一,他一反常规,改剪刀为刻刀,运用新型材料,力图使创作的大型作品和复杂图案获得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自此,张著权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剪纸制作雕刻技艺。
为让“囍”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他坚持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创作思路,把人物山水、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自然物态,和佛教文化、敦煌绘画、历史故事以及民间传说、地域风情、古老图腾尽可能融入作品,让其既体现出独特的民族传统性,又呈现出令人愉悦的艺术观赏性。
而今,需经过极其复杂的16道工序,一幅成功的剪纸作品方告完成。
快感
张著权始终认为,艺术家的自身修养、艺术格局决定了艺术作品的高度。
张著权在给学生展示土家族剪纸艺术的魅力。
这个年逾古稀的艺术家,坚持“在作品未成熟前绝不公之于众”,他要让人拿到作品的瞬间,就获得赏心悦目的享受快感!而事实上,他的每一幅作品也都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在作品的构图设计上,他都以“囍”字为中心,衬以喜鹊、龙、凤、蝙蝠、葫芦、鸡、羊、鱼、石榴、葡萄等其他灵动图案,其中也包括梵净山、珠穆朗玛峰、长城、天安门、土家风雨桥、苗侗鼓楼、大熊猫等创作元素——这些元素共同烘托出了一种浓郁的吉祥与喜庆氛围。
把一个简单的“囍”字,赋予深厚的乌江文化,展示了乌江流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艺术化的“囍”字,升华为一个民族的吉祥图符——这便是张著权的创作愿望和初心。
今年4月,张著权着手创作《正道行乌江》,作品历时2个月完成,图中包含有思南标志性建筑物乌江大桥、乌江酒店、中天塔、白鹭洲酒店、思南民俗文化元素如思南花灯以及曾经繁华的思南港口和乌江水运等。
这是一幅融合了清明上河图创作灵感,又囊括思南县域各种文化元素的大创作,更是对剪纸艺术的突破——他自称“也是思南建府以来的第一幅大作品,是剪纸与绘画的艺术融合”。
剪纸作品:正道行乌江 新风新思南。
“创作结束我整整瘦了4斤。但作品上市后,马上就得到了三个版本的呈现,特别欣慰的是,我听到一个小孩看后惊叹:‘咦,是我们思南哎。’这就够了,老百姓乐意接受就是对我最好的褒奖。”
年过七旬的他,头衔很多,身上的荣誉更是多不胜数:贵州师范学院客座教师、贵州省信息科技学院客座教师、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客座教师、思南县民族中学客座教师……贵州省高级工艺美术师、铜仁市劳动模范、铜仁市第一批“梵净文化人才”、铜仁市支边专家、中华百囍馆创始人、贵州囍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近年来,他的作品继续在全国频频获奖并多次登上央视舞台,在他带领下的团队,设计制作的剪纸作品和设计开发的文创产品也积极参加各类赛事,共获国际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奖项20项、市级奖项21项、国家外观设计专利13项、作品版权登记证书172项。
在多彩贵州各项大展大赛活动中,专家评委如是评价张著权的剪纸作品:“贴近生活,人见人爱”。
中国诗词学会副会长赵京战先生参观张著权创作的剪纸作品后题诗赞曰:“妙想裁天意,快刀凝国魂;何当挥巨手,一样塑乾坤。”
剪纸作品:思南姑娘大脚板。
坚守
守着一门精湛的艺术,张著权的后半生却充满着孤寂。
如今已步入74岁高龄,不曾组建家庭无一子女的他,依旧在为这份技艺输出仅存的心力,他愿意一生都为此而奉献。
他的回忆里满是与剪纸艺术有关的一切,他的血液里流淌的是“囍”文化的艺术传承。
这些年,在创作的同时,张著权也不忘把这份技艺传给下一代。他的徒弟王再臣、汪晓琴、帅仲秀、陈露露如今接下传承火炬,正在摸索中推陈出新。而“囍”文化的传承早已进入学校,并在多所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工作室和展厅,张著权亲任多所学校的客座教授,先后培养了200多名学生……
谈起曾在20岁买过一本名为《美术逻辑》的书时,张著权仍对书中内容记忆犹新,书中那句“任何东西都有逻辑,让人能够接受的逻辑”,让他终身受益。
而找到土家剪纸的“逻辑”,并将“囍”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便是他这些年的执著和支撑。
张著权在给学生指导土家族剪纸。
2012年,土家剪纸受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受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思南土家族剪纸被列入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张著权本人也于2020年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传承人;5名徒弟相继被认定为县级非遗传承人,2名被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师;就在今年,徒弟王再臣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传承人、铜仁市首批名家工作室主持人。
如今,土家“囍”文化的接力棒已经交到徒弟王再臣手上。这位90后小伙子,对于传承同样有着自己的想法:“土家剪纸有其独特的魅力,不是快消品,值得做一辈子,虽道阻且长,但会一直坚持下去。”
谈到接下来的打算,他语气肯定:“当务之急是要结合国家政策,让非遗进校园,通过开展研学、游学等形式给更多的人留下非遗记忆。其次还要积极开发便于携带且具有文创属性的旅游商品,让非遗和旅游实现深度融合,进而让更多人知晓、了解、接受并爱上土家‘囍’文化。”
剪纸作品:国运昌隆歌盛世 满园春色在人间。
眼下,思南县提出了“思南之喜,喜动中国”的文化标签之一。为了打造和提升土家“囍”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张著权和他的团队也创新地把“黔东南有侗族大歌,铜仁思南有囍文化”作为发展理念,继续探索、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人见人爱的好作品,将土家族剪纸的文化保护好、技艺传承好、产业发展好,让思南土家族剪纸文化最终走出贵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