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年少生活清贫,20多岁进入官场做了个小官,中年主治教育事业,50多岁重返官场得以重用,但其主张的堕三都终以失败告终,后周游列国14余载均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么看孔子的一生,其实并不顺利。那么孔子一生如此遭遇,是否就闷闷不乐、郁郁而终呢?下面我们就从几个维度了解一下。

一、生活。孔子以知礼好学闻名,孔子当时,已经礼崩乐坏,因此孔子只能自己从身边去感知学习周朝的礼乐遗风,当然孔子是乐于干这个事的,比如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孔子的博学多才,全是凭自己日常的勤学累积起来的,他自己也沉浸在这个过程中,因此他才会自我总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孔子一生始终保持着求知探索的精神,生活充实快乐。

孔子为人处世的十大原则 尽人事知天命浅谈孔子的通透人生(1)

孔子面对川流不息的河水所发感慨!

二、工作。孔子以知礼闻名,不同场合的行为举止在孔子那里都是依规礼仪来的。在君主面前,表情恭敬谨慎;朝堂议论时虽谨慎但善于言辞;接待来使细致入微,庄重得体;什么场合该怎么进行工作在孔子那里都是一套一套的,完全不成问题,不坏规矩。孔子推行仁道,反对过重的税负和战争,其建议很少真正被接纳,但孔子并不因此郁郁寡欢,“求仁得仁”、“君子固穷”,孔子的大道之路虽然曲折,但他并不失落,而是一以贯之的坚持着自己的路。

孔子为人处世的十大原则 尽人事知天命浅谈孔子的通透人生(2)

儒家所被后世推崇精神之一

三、财富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并不排斥财富,只要手段合规。当然孔子也不认为贫穷就低人一等。“贫而乐,富而好礼” 是孔子对子贡的教导。孔子门下72贤人,弟子三千,学生们有钱的、当官的不少,但孔子眼下的好学生确是颜回,他是这样评价颜回的:“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此处种种可见,财富并不是孔子对人的评判标准。孔子自己也不追求财富,卫国国君给孔子职位、俸禄,孔子觉得其目的不纯,第2天就离开卫国了。

孔子为人处世的十大原则 尽人事知天命浅谈孔子的通透人生(3)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能视金钱如粪土不容易吧?

以上从3个方面简单的梳理了一下孔子,依现代的视角来看,孔子要钱没钱,除了教育事业做的风生水起,其一生致力的仁道却叫好不叫坐。这么看孔子的人生其实也没有那么完美,但孔子生活中却能常常保持乐观豁达。那么孔子是怎么能做的到的呢? 以下用梁漱溟先生的一段话做总结:

“苦乐是因为欲求而来,人常因为欲求达不到而产生苦恼,为了解决这种困恼,佛家的路是让人放弃自我,取消欲求。但孔子的做法是一切问题都不成问题,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如此。孔子是顺着生活的路去走,着重生活本身,而不着眼于外在的环境,孔子的生活中并非没有悲哀、没有忧惧,但是由此产生的烦恼却没有。他是照生命之理在生活,只是有感触时便起一个意思,但并不会在这个上面外加一点意思。比如孔子的好学生颜回死了,孔子异常悲恸,隔天颜回的父亲找到孔子说让孔子把他的马车拆了给颜回做棺木,孔子拒绝说我身为大夫,出行是不能不坐马车的,这...照我们看来不好理解。但这正是其生活的态度,不外加一点意思。生命原本是一个活动,是在生机畅达上,无所谓苦乐,我们普通人把苦乐放在客观的境遇上,因此去追逐,生机却乱了,越追逐反倒越缺失。”

以上浅谈,诸位觉得合适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