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保胎治疗中,众多治疗手段颇让人迷惑:黄体酮保胎对免疫原因的习惯性流产有效吗?针对血凝素高需要采取肝素治疗吗?封闭抗体缺乏或者胚胎滋养细胞功能不全是环孢素A的使用指征吗?如果血小板聚焦率高或者自身免疫性抗体高是否要使用阿司匹林?

预防习惯性流产从这四个方面着手(研究发现习惯性流产八成源于免疫因素)(1)

中美联合生殖免疫大会聚焦母-胎健康,探讨如何从源头控制习惯性流产。主办方供图

针对“中国式保胎”的乱象,今天,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承办的“中美联合生殖免疫大会暨第38届美国生殖免疫大会暨第6届中国生殖免疫大会”上传出消息:随着生殖免疫学的发展,免疫因素导致习惯性流产,采用“免疫精准保胎方式”,才能从科学角度真正让习惯性流产患者从中获益。

“习惯性流产”研究新角度:母-胎免疫耐受微环境看

流产是妊娠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在50%。在这其中,同一对夫妻连续发生过2次或2次以上流产,就被认定为“习惯性流产”,占自然流产数的1%至5%。近年来,生活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环境以及高龄二胎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习惯性流产发病率正不断上升。尽管大部分自然流产原因不明,但研究发现其中80%以上都与免疫因素有关。

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分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院长李大金教授解释:胚胎对母体而言是一种“异物”,当母体不排斥“异物”,同时触发一系列机制来保护胚胎并促使其发育时,妊娠才得以顺利完成。科学研究发现,正是母-胎界面功能细胞及细胞因子相互协调作用,才使得母体形成了有利于正常妊娠的母-胎界面免疫耐受微环境。医学科学家从不同角度解析“母-胎免疫耐受”这一复杂生命现象,为反复自然流产、子痫前期等发病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平台和切入点。

目前,李大金教授领衔团队,正致力于寻找习惯性流产的早期预警靶点,从中为早期妊娠失败的提前干预提供可能。他所带领开展的“母-胎免疫调节”的研究还发现,围着床期干预协同刺激信号,有助于最终改善自然流产模型的妊娠预后,可为反复自然流产的孕妇及家庭带来希望。

免疫药物疗效显著,但必须严格把关、规范应用

倪女士无疑是幸运的——

8年来她第6次怀孕,每当希望燃起,最害怕难逃厄梦般的结局,轮回般的经历让她与家人苦不堪言。这一次怀孕不到二个月,倪女士又不出意外地见红了。她慕名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找到李大金教授。接受详细检查后,李教授基本判断其习惯性流产与免疫因素有关,根据其个体情况,运用以环孢素A 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两天后出血量明显减少,一周后血液中的β-HCG指标等值都接近了正常,B超检查提示有正常发育的胚胎。几个月后,好消息传来,倪女士顺利产下一对双胞胎女婴。

倪女士这样的成功案例,如今在临床上日渐增多。对于免疫因素导致的习惯性流产,准确合适的免疫刺激或免疫抑制,是十分恰当的干预手段。李大金说,“至今,团队已形成一整套富有特色的全面、系统而又个性化的反复流产病因筛查、诊断和治疗及孕期母胎监测方案;依据病因精准地开展针对性治疗,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不过专家强调,“越是疗效显著的药物,越要谨慎使用”。例如,作为免疫抑制剂的环孢素A,在治疗习惯性流产中的创新性应用令无数患者获益,但临床滥用现象也屡见不鲜,必须进一步规范用药,把握好指征。李大金明确,尽可能排除染色体异常、母体肿瘤、内分泌失调、生殖道感染等各种导致胎儿出现异常的可能后,环孢素A才允许被使用;与此同时,使用过程中须进行严密的监测以确保安全。数据显示,采用免疫精准保胎方式,李大金教授团队每年接诊复发流产患者80000余人次,总的治疗成功率在85%以上。

据悉,作为一门现代生殖医学和免疫学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生殖免疫学的兴起为习惯性流产深入研究注入新动力。此次大会是国际生殖免疫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论坛——美国生殖免疫学会首次与中国生殖免疫协会强强合作,也是美洲免疫生殖大会第一次走出美洲,走进亚洲。来自中美多位权威专家参与会议,分享研究最新成果,为生殖免疫的研究打开新思路。

(原标题:习惯性流产80%源于免疫因素,精准免疫拨开“中国式保胎”乱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