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作品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作品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

注释:

1、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2、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

3、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

4、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只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5、济:渡。

6、楫:划船用具,船桨。

7、端居:安居。

8、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9、徒:只能。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作品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作品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4)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译文: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八月的洞庭湖涨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广袤大地,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作品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5)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辑”,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心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作品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6)

小知识: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作品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7)

《增广贤文》节选

若争小可,便失大道。

译文:

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在大事上就不能做得很好。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作品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