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之曾写道:读过《官场现形记》的人,总都感觉这书写大官都不自然,写作杂小官却都有声有色,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官场现形记还是值得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官场现形记还是值得读(官场现形记还是值得读)

官场现形记还是值得读

胡适之曾写道:读过《官场现形记》的人,总都感觉这书写大官都不自然,写作杂小官却都有声有色。

其实这到现在都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前两年风行一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名字起得让人拍案叫绝,居然过了审核一关,真实可敬可佩。剧中描写高官谈笑之间动辄抡动大词儿,看得我老觉得不自然,心底下有个疑问:这个编剧是不是真有生活,还是纯编造的呢?

二月河的《乾隆皇帝》里和珅有一次斥责刘全:无论做什么事,都得心里存着忠孝的心思,做着忠君爱国举止,才能不出毫漏。后面马上给了个榜样看:第五卷《奸和珅一石投三鸟 晦国泰密室计对策》一回中,巨贪山东巡抚国泰对自己贪污行径如此“补过”:

“-------如今江浙银贵钱贱,我们山东银价低,过后倒换一下都换成钱,再兑成银子,今年看来又是十成大丰收,报几个灾府,好歹也能补上几十万的亏空。二百来万银子,几年就填平了。”

打算是个好打算,关键是有很强的的可操作性,可下面的一句收束厉害,真真算得上曲终奏雅:“——我就是退老东山,总算无愧朝廷、不惭此生了。”

这是多高的觉悟!正气凛然莫过于此了吧。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神来之笔在所多有,此番答对算的一处。

红楼高层人迹罕到,多受雷霆雨露,对我辈小民却是风雨不进的地方,写小官佐吏入神方有味道,写高层官长能如此袭貌尽能称作手了。

谁说与时俱进,看当今电视剧能赶得上人家清代官员这等觉悟的,也就一个高育良书记。

单说高玉良书记,真是近年来少有的出彩角色。这个剧的瑕疵也有,也许是创作者的水平所限,作者给的高书记的人设是一个知识渊博高级知识分子官员,爱好博雅。这倒也符合高书记的谈吐,可是剧中给出的几个设定未免有些“不自然”。一省之长,为自己的孩子谋福利,项目竟然是一个娱乐城,这未免有些太过小瞧人民群众的智商。高书记喜欢有知识的女青年,谈论明史,评判的文本标准却是一本落后了二三十年的科普读物《万历十五年》,剧中设定,高书记前妻可是历史学者啊,这十几年的床头风吹的,太不够了。

最让人感觉有后现代风格的是堂堂省级干部的会议室里,竟然请陈老同志来了一场配乐回忆朗诵党课,这一节看得我浑身不自在。这到底是小瞧天下百姓啊,还是愚弄体制风水?说实话,这断断比不得官场现形记里的讲理学官场崇节俭的十九回,其中的各位同志皆有安排的对话,言辞明畅,笔无藏锋,看起来痛快极了。由此改编的电视剧也是水平好,严顺开的表演比高育良书记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清末流行小说,失意文人断了科举门路,纷纷把笔墨当成了谋生的本事,写作小说成了职业,据研究清末小说尽管成就寥寥,数量却极多,连梁启超这样的古文大家都下场子亲笔做起来小说了,可以说清末小说成了热潮。李伯元一代作手,报纸同时多部连载,却对自己这部小说并不满意,“未作《官场现形记》之先,觉胸中无限蕴蓄,可以借此发抒,迨一涉笔,又觉描绘世情,不能尽肖,颇自愧阅历未广,倘再阅十年而有所撰述,或可免此弊矣。”

现在看旧小说,几乎对情节并没有什么期待,而当时的世情人物却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时间过去了,人却代代无穷已,年年只相似。李伯年自觉地世情不能尽肖,我辈看来却饶有滋味,尤其与当下观照,更是觉得先生笔墨不凡。

真实是最能感动人的,如果只是真实的名义,那么讽刺手法比造作歌颂无疑更加的高明。《人民的名义》小说还不如电视剧精彩,而《官场现形记》还是值得一读再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