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佑八年,周邦彦流离于荆州地区,这一日,他看到春日阳光明媚,鸟鸣花开,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下面这一首《少年游》词作。

周邦彦的一首怀人之作(周邦彦物我交融的一首少年游)(1)

全词情景交融,物我交融,上片写当年旧事,想起春日别怨,下片写春光明媚,叙述当年的离别,将男欢女爱之后的离别之苦表现了出来,展现出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少年游

周邦彦

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

上片的特色,是乍读之下,似乎是觉得作者在写眼前所见之事,但是结合下片仔细一品,却都是在追忆过去,追忆那段记忆中的离别。

首二句“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讲在一个狭小逼仄的小楼上,朝云刚散,窗外是丝丝细雨,虽然是春天,但是春天的色彩还没有浓重起来,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这对俊男少女相见、相会、相别了。

周邦彦的一首怀人之作(周邦彦物我交融的一首少年游)(2)

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着重写室外的景色。春雨渐渐大了起来,大到将花柳敲打的一片狼藉,甚至连轻巧的燕子,也拖着一身湿漉漉的羽毛,艰难的在雨中飞行着。

上片的后三句,全都加入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比如,一个“泣”字,一个“啼”字,不就是将客观之事物渲染上了主观之感情吗?作者写室外的这些景象,是为了衬托室内的幽会,但是,你读了上片,有可能根本不会感觉到这是在写回忆,只有和下片连起来,或许才能感受到一些,这正是周邦彦式的委婉。

来看下片。

周邦彦的一首怀人之作(周邦彦物我交融的一首少年游)(3)

首句前两个字“而今”,便将回忆转到了今时。“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十个字一语双关,一方面,可以正面说现在正是春天风和日丽的时候,桃花正开的明艳,另一方面,这也和上片从前的景象进行了对比,烘托了现在的美好,但这是一种反衬,是为下句“不似当时”作铺垫的。

来看最后点睛的三句:“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一句不似当时,似乎是作者对于现在生活的不满,指出现在这种平静安逸的生活,反不如当时那种紧张、凄苦的时候更来的意味深长。

而当时的生活,是什么呢?是“小楼冲雨”,是“泣、啼、重、迟”的艰难。或许当时,二人正是冒着大雨,踏着泥泞的道路,相互道着珍重而分离开的吧!正因为离别之苦,所以在他们眼中,才会有花柳哭泣、燕子飞迟吧!

周邦彦的一首怀人之作(周邦彦物我交融的一首少年游)(4)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诚然,周邦彦的这首词,虽然略显侬艳,但是却以物我交融的手法,将男欢女爱后的离别之情、幽怨之意,深切的表现了出来。可用“情溢于词,韵传字外”八个字来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