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波点音乐3.0上线,探索音乐社交的新方向。

其中,“波波宇宙”根据大数据和兴趣标签,找到同频99%的灵魂伴侣;“一起睡大觉电台”以“科学助眠”和“明星哄睡”为贴心服务,帮助用户在失眠场景尽快入睡,且支持状态自定义;而一起学习、一起敲木鱼、一起听恐怖音乐则提供氛围感十足的场景音乐;也有彼此陪伴、互相疗愈的各种解压电台。

波点音乐产品负责人肖米对音乐财经(ID:music business)介绍了波点音乐聚焦服务年轻用户以及探索社交的思考。

肖米的书有哪些(肖米音乐的意义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1)

以下内容根据音乐财经和肖米的对话整理而成:

音乐财经:最近电子木鱼很火爆,波点音乐早几天上传了电子佛祖的功能,有敲木鱼,滚佛珠,这一前瞻性的洞察当时是如何判断和决策的?

肖米:电子木鱼和佛珠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宗教性质。

除了电子木鱼火爆,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其实现在学哲学专业的年轻人也特别多。我们这一代人困惑的点在于父母辈年轻时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有很好的人生际遇,通过吃苦奋斗就可以实现人生价值,我们这一代人的机会相对少了,而我们的父母又是最勤劳最卷的一代人,这导致我们的精神压力很大,会陷入对未来的一种烦恼当中。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去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于是宗教和哲学就成了我们的精神寄托。

我觉得电子佛珠对我们的意义就在于此,它是一个信仰类的东西,并不是说我要遁入空门,看破红尘。一方面,它是宗教场景线上化,这种场景很简单,很容易入手。又赋予了一定的意义,比如敲一下,功德999。使我们内心平静,暂时摒除杂念,解压。另一方面是一种社交的意义,我要表达自己的困惑,大家互相抚慰一下,就传播起来了。

音乐财经:从2020年底到现在两年时间过去,从Z世代听歌的需求洞察来看,您认为波点音乐发生了哪些变化?

肖米:我们做产品会去看变化的东西,可能更重要的是去找到不变的东西,不变的东西是本质。我觉得音乐不变的有三个核心需求,这三个需求就像金字塔,从最基础到最高层,分别是播放体验、找歌体验、情绪价值。

其次不变的本质还有一点是“人很懒”,不愿意很费劲地去找歌听,我们叫波点音乐也是这个谐音,“播点音乐就好了”。所以,我们这两年最重要的工作是打推荐的基础,让用户划拉两下,就能方便快捷地找到你喜欢听的歌。

实话讲音乐app大家做了很多年了,在播放体验和满足用户找歌这些方面都做得很不错。波点的优势是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往我们想要的人群去更聚焦地做事情。

之所以市场上能有波点,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产品需求的洞察是——Z世代要逃离父母,不想再和父母用同一个APP听歌。因为我们服务的人群很聚焦,提供的服务也很聚焦,年轻人来到波点,很容易一眼就发现这是“自己的地方”。长大了的孩子想逃离父母,这也是不变的,所以永远会有下一代的产品。

不同时代的情感共鸣,这是波点的优势,轻装上阵,找到年轻人的契合点。如果说以上都是不变的,那么变化的主要是内容喜好上一代人和一代人是不一样的,比如前两年流行二次元、国风、电音,这两年流行乐队、K- Pop、Hip- Hop,我们会不断地预判年轻人喜欢的趋势,去动态调整内容和视觉。

音乐财经产品如果等于一个人的话,在人成长的经历中,往往很难克制住自己不做加法,这两年来是否有过往里面去增加各种功能的冲动?

肖米:产品是骨架,内容是APP的血液,更是APP的性格。你想要塑造好一个人的性格,就找有趣的灵魂来塑造它就好了。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找有趣的灵魂,第二是我坚持这个人设,我一直坚持这件事情,我不要被别的事情改变,这个人设就会立得起来。

肖米的书有哪些(肖米音乐的意义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2)

音乐财经:相较于1.0版本和2.0版本,这一次波点为什么会探索音乐社交?

肖米:其实,前两年波点产品一直在围绕着“方便找歌”和“审美调性”这两个层面展开,更强调打造社区内的情绪共鸣。但3.0版本是一个较大的转折,我们往前一大步,探索音乐社交。

当然,我们之前一直是很谨慎的探索音乐社交这件事,因为我们会认为音乐是一个陪伴者的角色,是在人比较孤独的时候,会去使用的产品。但是这一年来,随着波点的积累,用户的聚集氛围以及我们团队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加深之后,我们发现虽然音乐是孤独的私密的陪伴者,但是音乐的意义也是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尤其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是社交欲望最强的时候,即便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他们擅长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绪,音乐的妙处就在于有时候说不清楚,到底心情是跟着音乐走,还是心情在寻找音乐。

所以,我们认为到了可以去探索年轻人音乐社交的阶段了。

音乐财经:波波宇宙有点类似于“雷达”,测试“同频值”,也有很多小的社交场景设置。那么,波点团队对于学生群体音乐社交的需求洞察有哪些重要的发现?

肖米:年轻人的生活其实很简单,学生的线上娱乐和社交就是游戏、K歌、看直播、看剧。从社交需求来看,第一、荷尔蒙的社交是需要扩列或者是找到一些聊得来的异性朋友;第二、同好的社交是我们一起穿汉服,一起追星,一起磕CP粉,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去一起做一些事情;第三、我们还有一个特点是同病症的社交,比如失恋、社恐、失眠、emo这些情绪上的交流和彼此的疗愈;第四、学习社交也很重要,因为学习在学生的生活中占到了最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比如我们一起自习、一起学习,一起要蹭课、分享课程表这些东西。

音乐财经:现在的学生群体没有那么在乎曲风,我看波点站内的主题和音乐流派的风格划分特别简单,类似于“老歌”、“小文艺”、“同人”、“波萨诺瓦”这样定义更为显眼?

肖米:我们这个行业一直在做曲风分类的事情,但其实曲风分类不是一个用户语言,它是一个官话。

以前大家老说什么曲风,是因为我们的语言总是被更精英的媒体控制,那是以前的网络时代。权威认为曲风要这么分类,但它不是一个用户需求,除非是非常专业的音乐用户或者精英用户,年轻用户其实没那么在意曲风。他们很少去讨论这个流派那个流派,在话题上,他们反而会更多地去聊这个明星那个明星。

比如,大家都说自己听老歌,但你只要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你的老歌跟别人的老歌不是同一个老歌,你一听他的老歌其实一点都不老。所以,我们这个分类是偏用户能看得懂的语言。我们直接使用用户的语言去描述他们对音乐的需求,把播放和找歌的体验做到极致。

肖米的书有哪些(肖米音乐的意义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3)

音乐财经:在人人都是乐评人的时代,大家习惯于聚集在一首歌下面做社交互动。那么,波点音乐对社交赛道的思考和探索,区别是什么?

肖米:社交按照常规的分法,是熟人社交、半熟人社交和纯陌生人社交。音乐社交本身可以是熟人社交,半熟人社交,是兴趣性质的陌生人社交。腾讯本身在社交上有很强的积累,我们也算是在做一些自己擅长的事情。

以前确实大家做音乐社交是通过喜欢一首歌,把这些人聚在一起。但我们认为,音乐社交不仅仅是我们喜欢同一首歌这么简单。现在的年轻群体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喜好和注意力非常多变而且精力旺盛,不仅仅是一起听歌,更在意能不能一起玩起来,而且不能是很多人。这就是“小群效应”,一个群最多不能超过7个人,否则大家就不说话了,所以这一次波点的探索是把人分为一个又一个小群,让他们更自然地去找到自己的Soulmate(灵魂伴侣)。他们很放心地在一个小群里交流,粘性会很强。其次是“小场景”,我们通过一个又一个很细的小场景,去把有相同的喜好和生活方式的人连接在一起。

肖米的书有哪些(肖米音乐的意义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4)

音乐财经:刚才我们聊到了解压经济,在一个内卷的背景下,无论是中学生、大学生或者初入职场的00后,大家都面临很多内心的选择和不确定性,这时候需要找到一块自己的精神自留地去安放自己。波点在帮助年轻人解压这个方向上一直都做得很好,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肖米:在寻求音乐的归属感和共鸣上面,因为我们团队很年轻,大家面临的问题也都是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次波波宇宙的探索,还有一起睡大觉、一起做作业、深夜emo电台、失恋电台,也是聚合了我们的同病症的朋友。给大家提供在同一个场景下,要使用的工具和互动交流的空间。

其实我们的学习场景也有很多小的设置,比如我们选的歌有保持大脑兴奋、缓解疲劳的作用,比如语文学科提高记忆的音乐,数学学科用脑科学的音乐,帮助用户在学习场景里面松弛有度。我们还有大家一起做作业比拼的感受,在#一起学习#的电台下面会有学习时间,你学了多久我学了多久,大家会卷起来。

当然,我们能做这件事本身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因。第一、天时,我们在20年这个时间点,是时候应该去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和年轻人做一个新的APP了;第二、地利是基于音乐行业资源和海量曲库的优势,如果在腾讯音乐以外的人,想做一件新的事情也很难;第三、人和是我们一群年轻人正好凑在了一起,就产生了化学反应。

音乐财经:这一次3.0版本上线后,波点团队对音乐社交的期待是什么?

肖米:期待是用户能喜欢吧~我们的愿景是,在用户年少的某一天里,在玩波点的时候无意中找到了一个人或者是一些人,他们能一起享受一段音乐的旅程,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我们在做的是未来的产品,音乐是有记忆的,我们希望给这代人一个美好的回忆。

肖米的书有哪些(肖米音乐的意义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5)

肖米的书有哪些(肖米音乐的意义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6)

肖米的书有哪些(肖米音乐的意义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