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的祖籍在河南,年少入川后便很少再回老家,与河南的亲戚往来也很少,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没有一句话能让你醍醐灌顶刘震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没有一句话能让你醍醐灌顶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没有一句话能让你醍醐灌顶刘震云

外公的祖籍在河南,年少入川后便很少再回老家,与河南的亲戚往来也很少

小时候对河南的印象除了《少林寺》外便是长辈们口中那个相对落后的农村形象

成年之后偶尔通过文字了解更多关于外公的老家概况,始终不及外公嘴里说过的样子好玩

偶然的机会在杂志上看到了刘震云与他女儿的采访,女儿做导演新电影上映之际,他们两人一同接受的采访

言谈之间很有意思,于是把这本“存货”拿来读了,36万字的小说,按照电子书的记载,累计阅读时间8小时左右,如果每天一小时计的话,差不多一周可以读完它

这本小时就行文风格来讲非常朴实,白话,整个故事设计用了一个地域轮回的方式来展开

刘震云的老家在延津,所以这部小说的起始也在延津,借一位离家出走少年的经历描绘了一幅非常生动的延津市井图之后,再由和少年相关的后人的故事又再把人物关系拉回到延津,最终完成一次轮回。

整部小说出现了非常多的人物,看起来没什么关联的人物,一环接着一环,既不突兀又很巧妙地把人物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让我这个对河南非常陌生的人在读了这部小说之后对河南有了非常立体直观的了解,因为刘震云在用语方面非常“接地气”,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而且越读越有意思,哪怕记人物都快记成了神经病也在所不惜。也正是因为人物庞杂更让人对刘震云有非常敬佩的感情,和现下流行的网络IP小说情节套路简单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刘震云的小说完全用语测智商,稍微脑残点的人怕是连人物关联都得拿笔记本自己去做功课方能理得清楚。

小说中有一段老百姓面对外来传教士的态度的描写,非常生动有趣

老詹这位传教士卯足了力气想要劝人信教:

(口邦口邦)”地磕着烟袋:

“跟他一袋烟的交情都没有,为啥信他呢?”

老詹“吭吭”着鼻子:

“信了他,你就知道你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老曾:

“我本来就知道呀,我是一杀猪的,从曾家庄来,到各村去杀猪。”

老詹脸憋得通红,摇头叹息:

“话不是这么说。”

想想又点头:

“其实你说得也对。”

好像不是他要说服老曾,而是老曾说服了他。接着半晌不说话,与老曾干坐着。突然又说:

“你总不能说,你心里没忧愁。”

这话倒撞到了老曾心坎上。当时老曾正犯愁自个儿续弦不续弦,与两个儿子谁先谁后的事,便说:

“那倒是,凡人都有难处。”

老詹拍着巴掌:

“有忧愁不找主,你找谁呢?”

老曾:

“主能帮我做甚哩?”

老詹:

“主马上让你知道,你是个罪人。”

老曾立马急了:

“这叫啥话?面都没见过,咋知道错就在我哩?”

话不投机,两人又干坐着。老詹突然又说:

“主他爹也是个手艺人,是个木匠。”

老曾不耐烦地说:

“隔行如隔山,我不信木匠他儿。”

绕了半天,传教士老詹也没能把老曾给说服,反而被老曾将到了死路,从此再不跟老曾提信教的事情。这是属于处于”低级社会“的人们面对外来舶来品的态度,让人忍俊不禁,值得向他人聊聊看法。

对于自己老婆出轨,刘震云通过对男主人翁的了解,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一个女人与人通奸,通奸之前,总有一句话打动了她。这句话到底是什么,吴摩西一辈子没有想出来“

女人最柔软的地方应该是她们的心

在耳旁随便胡诌几句也就算是完成了自己一天的工作

不过这段话却让我有淋着雨回家的复杂心情,或许是很认可这样的说法,所以也就没有觉得读起来很别扭的说法

人生在世,不就想寻一个”你什么都不用说,我都知道”的人么

在遇到这个人之前,倒算是推荐这本拥有一连串获奖信息的小说

2011年8月,《一句顶一万句》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一句顶一万句》被搜狐评为“2009年年度十大好书”

《一句顶一万句》获《当代》长篇小说论坛2009年度五佳奖

《一句顶一万句》获《当代》长篇小说论坛2009年度最佳奖

《一句顶一万句》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2009年度长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

《一句顶一万句》获人民文学长篇小说(2008——2009)双年奖

《一句顶一万句》获“新浪”2009年上半年最佳图书奖

《一句顶一万句》获2009年人民文学奖

《一句顶一万句》被《华商晨报》评为“2009年年度十大好书”

《一句顶一万句》被“新浪”评为“2009年年度十大好书”

《一句顶一万句》被《京华时报》评为“2009年年度十大好书”

《一句顶一万句》被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评为2009年年度最佳图书

《一句顶一万句》被《光明日报》评为“2009年年度十大好书”

《一句顶一万句》被“杨曦沦品牌榜中榜”评为2009年年度好书

《一句顶一万句》被长江出版集团评为“2009年度最有影响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