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统筹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海婵 通讯员 龙门宣
惠州龙门,被誉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明珠”。
地处九连、罗浮两大山脉之间,龙门境内山峦起伏,群山重叠纵横交错,构成“群山之地”,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别具特色的民俗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构成了多彩乡村。
一处处别具特色的村落,如珍珠般散落在龙门大山。近年来,交通设施不断完善,串起了藏在深山的“宝藏”,逐渐为世人熟知。龙门乡村游发展有声有色,日益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养眼、养肺、养胃、养身、养心”的康养福地,获评2021年最受欢迎乡村振兴旅游目的地。龙门正大步迈向绿色发展美丽幸福示范县。
古村落建筑恢弘壮观,民间文化独具风情
穿过香溪河的旖旎风光,踏进600多年历史的功武村,游览千余间古朴民居,随处可见青砖瓦房、碉楼巍巍、庭院深深。功武村坐拥省内罕有、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碉楼式古堡,2002年被评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获评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无独有偶,位于龙门地派镇的渡头村,见龙围建筑群雄伟壮阔,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占地面积2630平方米,为三堂、二横、一围龙结构,是曾参与“公车上书”的晚清举人刘士骥的故居。其右侧炮楼可鸟瞰全村,占地400平方米,平面呈“器”字形,四周有242个射击孔,几乎没有射击死角。“见龙”二字出自《易经·乾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秉承着先祖的教诲,村里近200年来涌现了十余名教育界名人。2008年,见龙围与炮楼被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至今保存完好。
功武村、渡头村是当地众多古村落的缩影。龙门历史悠久,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设县。自古有诗云,“龙门古昔称名邑,士竞诗书俗敦质”,道出了龙门的风采。在这片广袤的乡村土地上,还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龙门被评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舞火狗、农民画是当地两大特色文化名片。
距离龙门县城十多公里,蓝田瑶族乡是惠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每年中秋月圆夜,当地都会举行“舞火狗”仪式,这是全国唯一遗存的民族图腾祭祀与少女成人礼巧妙结合的古老民间仪式。
神秘独特的“舞火狗”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将近400年历史。2006年,“舞火狗”传统舞蹈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3年“舞火狗”民俗也入选省非遗。每年传承活动都有数千名观众竞相参与,高峰期时多达五六千人次,“舞火狗”成为一张闪亮的民族风情旅游名片。
农民画在龙门更是家喻户晓。当地农民吸收和继承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结合水墨画、水彩画、油画的表现形式,借鉴传统民间刺绣、木雕、剪纸等艺术手法进行创作,描绘农村劳动、生活、乡土风情和民间习俗。
为何龙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农民画?龙门县农民画协会副会长黄伟平介绍,龙门地处珠三角东北部,是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瑶族文化的交汇地。清代各种民间传统手艺是龙门农民画的艺术源头。深入龙门县的山村,在古村落随处可见遗留下来的具有珍贵文物价值的明清祠堂,有众多具有艺术价值的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和壁画。
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民画基本形成了集创作收藏、展示销售、交流研究、学习培训于一体的产业链,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产业化的新路。数万幅作品被海内外收藏家和爱好者收藏,先后走进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是惠州乃至广东对外交往的文化名片。
令人欣喜的是,龙门民间文化瑰宝并非束之高阁,借助旅游走进了更为广阔的大众视野。近年来,龙门县不断推动非遗文化进景区。龙门南昆山居温泉度假村曾多次举办非遗展演,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舞火狗、舞貔貅、出凤等一个个精彩的非遗项目表演,总能赢得游客的阵阵掌声。大家纷纷掏出手机拍摄,陶醉在赏心悦目的演出中。同时,林村盒箩、虎头花灯、龙门年饼、地派山茶、龙门农民画等一批具有龙门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大家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山上森林山下温泉,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龙门不仅有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自然资源更是天赋异禀。“广大农村藏着两大特色健康旅游资源!”据龙门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陈卓盈介绍,龙门森林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73.91%,县内峰峦叠嶂、青竹遍野,山、水、泉、瀑、林、湖等一应俱全。优越的生态环境造就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普遍较高,对人体健康有益。
与此同时,龙门还是广东省温泉资源密集区和高产区。富含铁、硫、氡、钙、镁等几十种有益人体微量元素的医疗温泉,铁元素含量尤其丰富,水质金黄,享有“黄金泉”之美称。
“丰富的空气负氧离子资源以及温泉疗养资源,让龙门有底气发展大健康旅游产业。”陈卓盈介绍,一方面利用南昆山、桂峰山两大特色森林资源,加快推进以交通网络为重点的“快旅慢游”系统建设,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并依靠自身的特色农业、林业资源,助推南昆山森林康养集聚区和特色村建设,打造了南昆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以及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一批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品牌。
另一方面,龙门出台《“龙门十三汤”品牌提升与差异化发展策划》,引入专家团队,对境内现有的十多个差异化定位的温泉景区进行研究,形成了“龙门十三汤”旅游品牌,不定期举办温泉节庆、活动、论坛等,邀请中医专家、旅游专家、学者等交流、研讨。在历届的金汤奖颁奖典礼上,“龙门十三汤”均荣获“十佳温泉旅游目的地”奖项。云顶温泉和南昆山居温泉度假村成功获评“中国五星温泉”,成为惠州市及粤东地区仅有的2家“国家五星级温泉”。
山上森林、山下温泉的乡村康养旅游大有可为,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龙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养眼、养肺、养胃、养身、养心”的康养福地。数据佐证,“十三五”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5305.7万人次,文旅收入突破300亿元,其中约60%游客是由康养旅游主体的温泉景区接待,占总收入比重的71%,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省十强。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带动了村民走上增收致富道路。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的南昆山民宿遍地开花,风格各异,吸引了向往“闲云野鹤、隐居田园”的都市游客。住宿产业火爆,成为了南昆山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截至目前,南昆山较大型的度假村(酒店)、家庭旅馆、民宿、农家乐共359家,全区床位数9097个。其中,民宿及家庭旅馆262家、农家乐85家,初步形成了乡村(康养)旅游集聚区。“民宿大多以本地开发、村民自投自营为主,依托于旅游,整个村都旺起来,村民也富起来了。”南昆山高山别墅森林度假村负责人巫革锋说。
构建全域康养产业体系
专家建议“看大势、寻特色、勇践行”
近年来,龙门致力于打造全域旅游产业。2022年龙门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环南昆山生态康养产业集聚区。持续规范地热资源管理,推进永汉地热资源统一供应。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更好的“快进慢游”环境。推行“景区 乡村”旅游双驱模式,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乡村旅游集聚区1个。
陈卓盈介绍,龙门将以温泉为核心,创新“温泉 ”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养眼、养肺、养胃、养身、养心”,积极构建“全文化融合、全产业延伸、全生态支撑”的全域康养产业体系。
具体而言,将以“龙门十三汤、一汤一特色”为亮点的温泉养生游,打响“愉悦龙门、泉倾天下”龙门温泉旅游形象。依托“中国天然氧吧、广东省生态县”等生态优势,整合推广以“避暑南昆山、自由森呼吸”为亮点的森林度假游。依托地方特色文化、瑶族民俗文化、农民画等,推广以“轻歌曼舞、多彩龙门”为亮点的民俗文化游。挖掘“鲤鱼跃龙门”的民间传说,研究、传播龙门福地文化,策划举办启蒙教育、成人礼、愉悦之旅等富有仪式感的活动或节庆。以农家乐为载体,以美食为招牌,打造“龙门宴”品牌,引导农家乐的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避免同质化低价竞争,打造美食旅游目的地。
未来,龙门如何在大湾区背景下走好大乡村之路?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数字乡村与文旅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导吴志才建议,龙门应当要“看大势、寻特色、勇践行”。
“看大势”即发展龙门旅游应跳出山界外,看世界格局,从历史、地形、人文等角度来定位龙门的发展格局;“寻特色”应回归龙门,彰显生态特色与价值,发掘“万山之地、滴水两江、温泉之乡、天然氧吧、多元文化”五大特点,以此构建龙门旅游的生态系统;“勇践行”绿色发展,打造“大山经济”,将“山上是品牌,环山是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作为三个阶段目标,着力打造龙门山地康养生活旅游目的地。
在森林康养方面,吴志才提出,龙门要建立“1 1 N”的龙门山地旅游格局:以南昆山为龙头崛起,桂峰山定制引领,“全域山”主客共享。其中,南昆山唱响大山经济主旋律,推动惠州山地旅游联动发展,走国家公园体制路线,共建投融资平台,建设社区景区一体化,走旅游振兴发展道路,形成环南昆山—罗浮山度假产业集居区;以特色概念激活桂峰山,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大健康产业基地,与南昆山遥相呼应;“全域山”则走“公园平台化、项目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坚守森林本色,一山一主题,一园一特色,全域统筹推进打造“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
在温泉康养方面,吴志才建议,龙门温泉产业要探索“五位一体”路径,即温泉 城镇、温泉 生态、温泉 乡村、温泉 文化、温泉 品牌。具体而言,“温泉 城镇”是指要形成全温泉康养产业体系,融入龙门发展新格局;“温泉 生态”则是用好龙门一流的生态康养环境资源,着重打造山地温泉康养,形成龙门全域山地康养格局;“温泉 乡村”是需要通过推广景村联动模式、温泉带乡村带双带融合发展以及温泉 现代农业产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温泉 文化”则是要构建温泉文化产业链、构建温泉文化IP、推动温泉 地方文化融合发展;“温泉 品牌”需要打造县域品牌,龙门要打造成为国际康养旅居生活目的地。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朱光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