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要跟大家一起共读的这本书是《孙子兵法》。

有关孙子兵法的历史(孙子兵法这本古代第一兵书)(1)

01

说到“孙子兵法”大家应该都很熟悉,甚至很多人都可以说上几句,比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者,国之大事”、“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等。《孙子兵法》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历史上排名第一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前面我们解读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这是一本书西方经典的军事著作,而我们的《孙子兵法》要比《战争论》早2300多年。

《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所著,距今大约有2500年的历史。也被称为《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从战国以来,《孙子兵法》开始广为流传,是历代帝王将相必读经典,曾有无数人给这本书注释。古代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近代的孙中山和毛主席都对《孙子兵法》给予过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评价《孙子兵法》说过:"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当下仍是科学真理"。

02

有关孙子兵法的历史(孙子兵法这本古代第一兵书)(2)

三国时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曹操是第一个给《孙子兵法》注释的,他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意思是说:我看了那么多兵书战策,孙子是最深刻的,但世人并不掌握他的思想本质,所以我写了注解”。在曹操以后,历代共有200多家对《孙子兵法》作了注释,其中以宋本的《十一家注孙子》最为著名,这十一个注释家分别是:曹操、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王皙、梅尧臣、何氏、张预。这些注释对于后人理解《孙子兵法》,推动《孙子兵法》的研究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把《孙子兵法》引向欧洲的第一人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约瑟夫·J·阿米欧。《孙子兵法》翻译成法文后,又有欧洲各国的学者们把《孙子兵法》翻译成英文、荷兰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希腊文、西班牙文等不同文字版本,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发扬光大。

03

《孙子兵法》全书仅6000多字,共分为十三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很多人误以为“孙子兵法”是一本奇书,就像九阳真经一样,掌握了它就可以称霸天下,武功盖世;以为《孙子兵法》中充满了奇谋巧计和阴谋诡计;以为读了它就可以出奇制胜、百战不殆。但其实孙子兵法中讲的都是很浅显易懂的道理,只是我们大多数人觉得它太简单了,以至于总觉得其中有什么阴谋。

有关孙子兵法的历史(孙子兵法这本古代第一兵书)(3)

而恰恰相反,所谓大道至简,《孙子兵法》讲究的是: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不是以少胜多之法,而是以多胜少之法。讲的都是很朴实的道理,比如:能不打就不打、打不赢也不打、打赢了不划算也不打,这是“不战之法”;比如:不是一定要打赢,也可以保持不败,这是“不败之法”;比如:一定要以多胜少、以强胜弱,不要妄想以少胜多,这是“以多胜少”;比如:一定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等等。听到这些,你可能会觉得,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呀,而且这些道理还有点被动和消极,甚至在我们现在看来有点“怂”。那它究竟为何被誉为“古代第一兵书”呢?

04

所谓“不战之法”,孙子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厉害的,而最厉害的是不战而胜。而如何才能不战而胜呢?这里面学问就大了,我们会在后面详细解读。另外,孙子也认为战争是劳民伤财的事情,所以,如果能不战就尽量不要战。

有关孙子兵法的历史(孙子兵法这本古代第一兵书)(4)

所谓“不败之法”,就是说不要唯一追求胜利,而是要谋求不败,不要以胜利为目标,而是要以不败为目标。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里面体现了孙子的两种思想境界:一个是保持耐心、一个是去除贪念。高手过招很多情况下是比谁少犯错误,而不是谁能力强,成功快,所谓欲速则不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战争往往都是你来我往的长期对抗,耐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就像很多人说的“做时间的朋友”,其实就是要保持耐心,等待对手犯错,赢得最终的胜利。

所谓“以多胜少”,孙子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意思是,并不是什么仗都要打,如果计算出来打不赢,就坚决不打,而要打就一定要以多胜少,以强胜弱,不要有以少胜多和以弱胜强的奢望和幻想。

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说:“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意思是,如果一定要打仗,一定要将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与敌人交战,以自己熟悉的方式与敌人交战,以自己的优势来对付敌人等等都是“致人”的关键。

05

华杉老师在《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一书中,也总结了《孙子兵法》的九个思想精髓,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1、以强胜弱,不是讲以弱胜强

《孙子兵法》第一篇讲“计”,不是奇谋巧计,是计算的计,就是在决定是否开战之前,衡量和计算双方政治、经济、军事等实力对比,孙子提出了“五事七计”,就是从五个方面,七个项目进行计算打分。分多的胜,分少的败。打完分,就能知胜,叫“多算胜,少算不胜”。算下来自己分数没别人高,就不要战。所以孙子是不相信以弱胜强,那是小概率事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不会拿国家民族的命运,去赌小概率事件。

有关孙子兵法的历史(孙子兵法这本古代第一兵书)(5)

2、打得赢,也要算代价

行动必有代价,战争代价极大。不要光想着战胜,要算账,值不值得。李克说魏文侯“数胜必亡”,胜仗打多了,国家反而要灭亡。因为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傲之主,率领疲惫之民,这国家就要亡了。汉武帝一生开疆拓土,武功赫赫,结果呢?中国从政府到民间,全部破产,国家差点都给他搞亡国了,晚年迫于巨大政治压力,下轮台罪己诏,批评自己“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所以,始终要谨记战争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这一点,在《孙子兵法》的第一句孙子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3、先胜后战,赢了再打

《孙子兵法》主要是自强之法,首先是修炼自己,而不是惦记打败别人。 孙子说:“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胜可知,而不可为”。又说“善战者先胜而后战”,要胜中求战,不要战中求胜。 这还是说的战争是一件国之大事,所以不要打没有把握的战争。

4、要能等待,能忍耐

战争的收益和代价极不对等。打赢了,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不一定有多大利益。打输了,则可能国破家亡,命都没了。所以关键是要能等,不能因为焦虑,就频频动作。等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好的战略,时间才是我们的朋友。但人们往往认为等待是不作为,是不可接受的,而忽视了“等待”和“耐心”的价值。

有关孙子兵法的历史(孙子兵法这本古代第一兵书)(6)

5、一战而定。胜而不定,则胜利无意义

胜利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平定。如果打了胜仗,但不能平定。都百战百胜了,还要接着打,那打那一百场胜仗干什么?孙子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要打就要一战而胜。孙子有很强的保全思想,保全自己,保全人民,保全城池,保全财产,最好也保全敌人,都收服了归我所有。这才叫平定天下。

6、以正合,以奇胜,分战法是基本战术原则

“以正合,以奇胜”。这叫分战法,是最基本的战术原则,凡作战,一定要分兵,有一百万人,要分兵,这里的分兵不是分开进攻,而是要有计划分开部署。项羽到了最后乌江边,只剩二十八骑,也要分兵,首尾相顾,不能挤成一团打。人们老相信奇袭得胜,以少胜多,还是侥幸心理,老想使巧劲。孙子告诉你,兵法没有侥幸,弄巧必成拙,必须要按军事规律,按兵法套路来。

7、诡道不重要

“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里这句话,误了好多人,以为《孙子兵法》就是三十六计,就是诡诈取胜。诡诈归诡诈,但人家不上套,你再诡诈也没用。诡诈在兵法里,不是主要部分。现在好多出版社把《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合成一本书,似乎兵法就是奇谋巧计,这是误区。

8、知己知彼,关键是知己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大家都知道,而且很多人老想去知彼,以为知己不是问题。但其实,其实所谓知己知彼,关键在于知己。因为不可胜在己,自己强大了,自己不失误,别人就无奈你何。千方百计去知彼,可能还正着了别人的诡道。 所以,《孙子兵法》,讲来讲去,都是练基本功,抓基本面,就是管好你自己,自己强了,再等待胜机出现,等最有把握的时候动手。先胜后战,一战而定。自己不强,那就不要逞强。

9、孙子兵法不是教你打赢,首先是教你认输

每个人都不喜欢输而喜欢赢,因为人们不爱听坏消息,不愿意听到对自己不利的真相。而孙子则反复告诉我,成功是偶然,失败才是必然。不要认为自己不会输,也不认输,那是不可能的。输很正常,不输才不正常。孙子不太赞同不顾一切代价一定要赢的说法。“能赢就打,打不过就跑”这是核心思想,不做不知量力的事,像“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事儿”坚决不干。认输认怂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不是每个人一定要成功,不是每个人都完美无缺,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正是“知己”的关键。认输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输能伺机而动,认输是为了防守和积累,一战而定。有的人输就输在不认输,爱逞强。如果你在这本兵法中,学会了接受失败,你才真正进入智慧之门。

有关孙子兵法的历史(孙子兵法这本古代第一兵书)(7)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