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来到荆州屯兵新野,走访名士,左右拉扰,野心勃勃,却又谦虚至极。徐庶在一次次观察之中,认定刘备胸怀大志,才略过人,更重要的是懂得知人善任,日后必成大事。刘备正愁无兵无粮无谋士之际,徐庶主动来投,刘备喜不胜收,礼遇待之自不用说,更是委以重任,授予军师一职。在刘备麾下,徐庶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华,其中“火烧博望坡”便有徐庶的出谋划策。《三国演义》中却将这一经典故事张冠李戴到诸葛亮头上,其实此时诸葛亮尚未出山,距离刘备“三顾茅庐”还要五年之后才会发生。

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打败了谁(火烧博望坡的是谁)(1)

有了徐庶这个军师的指挥,刘备多次打出胜仗。然而刘备在荆州南撤途中,徐庶的母亲随着民众,被曹军俘获。曹操便故意命人将这个消息告知徐庶,徐庶不得不屈从曹操。为什么说不得不屈从呢?因为汉朝时讲求以孝治天下,如若对父母不孝,就代表一个人品德败坏。知道母亲在曹操的手中而见死不救,便会被人认为徐庶不孝,为了功名利䘵置母亲死活于不顾的人。失去了孝道,徐庶在士人中将声名狼藉,无法立足。这是来自精神上和道义上的压力。徐庶在离开刘备前,因受刘备知遇之恩,便向刘备极力推荐了一个日后助他成就帝业的人---诸葛亮,这才让刘备能够得以接触到这些谋略出众的荆州名士。

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打败了谁(火烧博望坡的是谁)(2)

徐庶

徐庶来到曹营之后,被母亲狠狠训斥了一通,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母亲更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做出背叛旧主之事,背负“不忠”之名。为了避免儿子继续受到曹操的胁迫,徐母竟然自杀了。母亲因自己而死,这让徐庶心念俱灰,也对曹操有了怨恨,终生不为曹操献一策。这才有了后世谚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打败了谁(火烧博望坡的是谁)(3)

徐庶

那么徐母亲去世后,徐庶为何不再回到刘备的身边呢?

一来说曹操不允许。徐庶是有大才之人,你可以不为我曹操献策效力,但绝不能为别人所用。要么死,要么就安生呆在曹营,曹操决计不会做出放虎归山之事。当初的沮授就是个明显的例子,拒不投降,又想投奔旧主,终被曹操所杀。

二来说自古忠孝难两全,既然当初徐庶选择了“孝”,就已经担了“不忠”的名声,绝不能再有二次背主、再次不忠的事情发生,这是文人名士深入骨髓的思想。再说了,就算回去了,刘备及其账下众人也会瞧不起自己二次背主,再难以进入政治权利中心。

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打败了谁(火烧博望坡的是谁)(4)

刘备

三来说,刘备阵营中已经有了极为出色的卧龙、凤雏,还相继有了简雍、马谡、马良、伊籍等谋士为其效力。以前徐庶能被委以重用,那是因为刘备无人可用。现在刘备再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全心信任和依赖徐庶了。

四来说,刘备因其根基薄弱,势单力蔳,一心寻求荆州士家大族的支持,更与士族联姻,与庞家和蒯家、蔡家都搭上了关系,士族出身的臣子频频被重用,成为权利核心圈内之人。而徐庶不过是寒门出身,即使回去也已难得重用。

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打败了谁(火烧博望坡的是谁)(5)

徐庶

五来说,徐庶到后来也看清楚了刘备其实与曹操一样,名为汉臣,实为汉贼,只不过披着“仁义”的外衣,深藏不露罢了。如此一个假仁假义之人,不配让徐庶背负一身骂名去追随。

后来徐庶在曹魏政权也做到了御史中承,官位确实不低,也曾在出使东吴的过程中遇到过诸葛亮等人,但徐庶也未曾再回归刘备旗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