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以《瑜伽师地论》为中心,全面系统的译介了印度瑜伽行派的经论把唯识学翻译完之后,他翻回头来,把鸠摩罗什大师干过的活又干了一遍,把中观学派的巨著,600卷《大般若经》,重新翻译了一遍唐僧这么做,是力图让大乘的两大学派:唯识理论和中观理论,能够统一起来,让这两大学派的基础经,《般若经》和《瑜伽师地论》可以前后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理系统,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大方广佛华严经全81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大方广佛华严经全81卷(012.武周译经-实叉难陀)

大方广佛华严经全81卷

唐僧以《瑜伽师地论》为中心,全面系统的译介了印度瑜伽行派的经论。把唯识学翻译完之后,他翻回头来,把鸠摩罗什大师干过的活又干了一遍,把中观学派的巨著,600卷《大般若经》,重新翻译了一遍。唐僧这么做,是力图让大乘的两大学派:唯识理论和中观理论,能够统一起来,让这两大学派的基础经,《般若经》和《瑜伽师地论》可以前后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理系统。

唐僧他对翻译工作是有教无类的,就是来者不拒,只要来了我就翻译。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大乘天,我是大乘天,我只翻译大乘佛教,不是,他也没有放弃翻译小乘佛教的著作,不光没有放弃,而且他是系统的完整的翻译了小乘说一切有部的佛经,等于把道安公时代做过的事情又重做了一遍。

在讲佛教思想史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译经的时候讲,就有两大波译经工作,前秦道安译经场。姚秦,鸠摩罗什译经场。唐僧以一己之力,把前两期的工作全部推倒重来一遍。就把道安公时代的几个大作重译了一遍,《俱舍论》、《发智论》、《八犍度论》、以及200卷本的《大毗婆沙论》,唐僧大师高产到了惊人的地步,惊人到发指的地步。他在印度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印度当时密教已经兴起了,并且佛教密教在当时已经占有了重要地位,因此唐僧在翻译的经典中,还涉及到六、七世纪印度新兴起来的佛教密教以及因明学和史论,等等著作。比如密教的《十一面神咒》、《拨济苦难陀罗尼》,因明学的《正理门论》《入正理论》,史论类的有经常引用的,《异部宗轮论》和《法住记》。

唐玄奘和鸠摩罗什并称中国译经史上的双子星,同为喜马拉雅,他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国唐代佛教的发展,他所翻译的唯识学说,在此后的1000多年的时间里,持续的深刻影响了中国佛教的发展。

唐僧是初唐译经的代表,在他之后,就是武周时代的译经代表,其实也是唐朝,是唐朝初唐和中唐夹着的那一块,武周时代。武周时代最有影响的译经家是两个人,实叉难陀和南海义净。

在中国译经史上,有没有一个人,只靠翻译一本经书,就翻译了这一本,而一跃成为一流译经家呢?他就是武周时代的实叉难陀。他翻译了《华严经》,这就跟写唐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似的,就写那么一句,一举跻身第一流诗人。实叉难陀就是这样,他就翻译了一部经,一下跻身于一流译经家行列,就翻译了《华严经》。

《华严经》有三大版本,其中最有名的,是80卷本,又称《八十华严》。《八十华严》就是实叉难陀翻译的,他其实也翻译过其他作品,加起来有19部经论,比如《入楞伽经》、《地藏菩萨本愿经》,这经名,一听都是很熟悉的,但对不起,用的不是他译的版本,为什么?因为有更好的版本在,他翻译的版本都不看。

实叉难陀是新疆于阗人,当时还不是中国,叫于阗国。在武周朝,武则天是皇帝。武则天皇帝,女皇嘛,是狂热的佛教爱好者,名字都改了,武则天那个名字叫武曌,那个“曌”字怎么写,上明下空。念(zhao),它为什么念(zhao),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明空,怎么明,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她叫武瞾。看名字就知道,狂热的佛学爱好者。

武则天听说《华严经》旧经未备,远闻于阗。就是说,旧经还没齐,在哪有呢,远闻于阗有梵本,便派使臣求访,并请译人。派使臣到新疆那个地方去找,说这个地有那个完整的梵本没有,找一找,然后顺便把翻译的人叫回来,于是实叉难陀就跟随经本同来了。

在证圣元年,就是公元695年,你听这个年号就知道,是个佛教年号,证圣元年,证了圣人。证圣元年实叉难陀在菩提流志和义净的协助下,经过4年,在圣历元年,就是公元698年,完成了80卷本《华严经》的翻译。其实我一直觉得实叉难陀他真实的翻译水平是很可疑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带来了经本,但他那个助手菩提流志和义净,这都是在佛教译经史上著名的大译经家。两位著名的大译经家,两位院士给他做副手,然后最后说是他翻译的,他的水平其实是可疑的。之所以他是主译者,完全是因为这套梵本是实叉难陀带来的。80卷本《华严经》的译出,推动了华严宗在武则天时代的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