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我国影视题材的逐渐繁多和协审制度的加入,敏感题材,尤其是涉及到官场干部生态圈的影视剧往往很难跟观众见面。
具体表现在:故事与现实在时间上脱节、隐喻和事件在尺度上错位。
由此造成了大量已拍好的剧集、电影积压,直至改得面目全非后,口碑、收视双扑街。《县委大院》、《巡回检察组》、《突围》的高开低走就是典型案例。
近来,偶然翻到一部20年前的官场批判剧集。
剧名算不上响当当,相反,由于剧名平庸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但20年的大浪淘沙最后落在9.1分的高位,足以证明其在这个题材上的经典。
《龙年档案》
别看海报过于古早,剧照非常久远但图上的标语却触目惊心——
大作家柯云路的传世之作
揭露贪赃枉法的丑恶面孔
曲折复杂的政治斗争
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情节
单凭这些字眼,也能看出这是一部放到如今过审极为困难的官场讽喻批判剧集。
别看《龙年档案》阵容不那么豪华,导演、编剧、主配角,也都已经处于半息影状态,但当你不经意间撇上那么一两眼,便足以一口气追完整套剧。
沙瑞金养成记10年前,《人民的名义》火的一塌糊涂,广大普通观众得以通过一套剧,窥探到我国政法系统、官僚机构的整个运作流程,陈岩石、祁同伟、李达康、丁义珍、侯亮平一度成为彼时口口相传的话题词。
侯亮平一路遇神杀神,佛挡杀佛,背后除了有恩师指点外,同样少不了那位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的汉东省委书记沙瑞金。
如果说《人民的名义》里,沙瑞金的扮演者张丰毅早已熬成了老戏骨,那这部20年前的《龙年档案》中,张丰毅还只是一名初有名气的中生代演员。
两部剧中,张丰毅都饰演了某地方的要员:行政级别不同、行事风格不同、时代问题不同、改革措施不同,但角色内心的刚正、官场种种怪现象、民间种种疾苦,在编剧笔下,却没什么两样。
如果某一天,我国官场剧也能形成宇宙的话,那这部《龙年档案》完全可以称作「沙瑞金养成记」。
故事发生世纪之初的龙年,在架空城市,天州市(有眼尖的观众看出取景于陕西宝鸡)
主角罗成(张丰毅饰)是空降到天州市的新任市长。
此时的天州,维系着表面上的“模范市”,实际上已是千疮百孔——
治安不稳定导致营商环境差
上一任市长留下的烂尾工程
市区拆迁改造导致群众水源污染
乡镇恶霸巧取豪夺宅基地
教师职工无故拖欠工资“打白条”
等等等等,这些,都是肉眼能看见的;
在天州市看不见的地方,则是以市委书记龙福海为核心,搭建的盘根错节、草蛇灰线的巨型政商关系网。
在这张大网之上,是满口为人民服务的口号;
在这张网之下,是令人发指的贪污腐败、权色交易、以权谋私、围猎官员等恶性事件。
整套剧的核心议题只有一个: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的实干派罗成对天州市的改革。
但「改革」二字说来容易,实操起来步履维艰。
前两集,编剧就明确指出摆在罗成面前的双重阻力。
作为空降的二把手,罗成曾在10年前县级工作时,由于冒进而招致架空,加之这次空降,自然招致天州现任领导班子的提防、甚至排挤。
龙书记迎接罗成上任这一场戏很有意思。
首先,龙作为一把手,在寒风中等罗成一个小时,给出了足够大的诚意;
随后,是全剧里的第一场大会,表面上,是迎新,本质上,是敲打、是拉拢。
龙在领导班子前屡次强调,要步调统一
这套话术表面上很官话,可细琢磨有两层意思:
一则,便是向罗成立威,提醒罗成谁是天州的一把手,你作为外来客,必须融入到天州现有的体制中;
二则,是提醒罗成,天州的领导班子不干净,别一味蛮干试图晒清这缸浑水。
内部,是既得利益群体对罗成的干扰,人前是人,人后是鬼;
外部,则是复杂冗乱、千头万绪的问题。
还是第一集里,罗成到任后,首先去了信访局。
面对浩大的上访群众,罗成在大院摆上桌子,耐心倾听群众反映的问题。
从矿井不发工资,到乡镇老师被拖欠工资,从污水排放治理,到城郊菜市场市容整顿...
一字一句地聆听,事无巨细地处理。
最终落成亲笔签名,给群众服下定心丸。
但大家别忘了,这只是26集电视剧的第一集,进度条才刚刚走了三分之二。作为一部反腐主题的官场批判剧,《龙年档案》中所有的社会问题,最终都可归咎于原有领导班子的腐败。
比如向记者打黑枪事件,犯罪分子的背后靠山,便是某办公室主任;
比如打着爱国主义旗号掺杂私货的「毒教材」事件,也与高层有撇不开的关系;
比如所有人都知道教师被克扣的职工工资,最终都变成了上级的小轿车和高级手机,但没人敢发声,大家都知道官场中的裙带关系意味着什么。
随着民生问题一件件解决,隐藏在体制内的毒瘤也终将被彻底铲除。
当污浊成为常态,清醒便成了一种罪过。
罗成对天州市的改革,必然伴随着阵痛与牺牲。
官场剧的天花板
作为一部官场剧,《龙年档案》不仅展示了我国行政机构的横切面,让政治小白能学到政治知识。
比如党委、政府、政协、人大的职能与分工;
比如市长下属的多位副市长分管的工作,以及贪腐的来源。
四位副市长:
阮市长(负责农村工作)、贾尚文(常务副市长)、文思奇(负责文化教育)、魏国(工业交通)
比如一个地区吸引投资的根本动能,政府官员数据造假的底层逻辑;
同时,《龙年档案》还具备明显有别于同类作品的独特之处。
首先,当然是它极具口语化、却偏僻入里的台词。
原著作者柯云路、同时也是本片编剧,有着大量教育工作、婚恋研究、人类学和心理学研究的作家。
大量的写作经验,也决定编剧的水准之高。
《龙年档案》中时不时蹦出的大量台词,会让观众倍感亲切的同时,又体会到文本深刻的讽刺性。
罗成下乡,自报家门后,向一名老汉问路,谁知老汉没好气地说——
养鸡为了下蛋
养牛为了犁地
养干部为了啥?
为了致富!
可我们没富~
如此接地气的一句话,却道破了千百年来国人意识里固有的官民位置错位;
还有,官场盛行的“开会文化”,也被编剧拿出来公开处刑——
以及,照本宣科、走事先设定好的流程、照节目单陪领导检查的现象,也被编剧的火眼金睛捕捉到——
在我看来,《龙年档案》还有一个不可替代之处,便是——
主角光环下的阴影。
回想近些年高口碑的官场剧,古装有《大明王朝1566》,现代剧有《人民的名义》。
结构上,《龙年档案》与后两者类似,都是以一个闯入者的角色,带动一个生态的变动。
这个闯入者的角色,必须人性高尚、党性纯粹,在家是好父亲、好儿子,在办公室,是好干部,好领导。
但也正因为如此,主角往往容易陷入脸谱化、神圣化,更像是一个至纯的标签,一个纯粹的字眼。
这也是为什么,侯亮平的风头,远不如李达康和祁同伟;观众对严阁老、杨金水、胡宗宪的喜爱,要优于绝对男一海瑞。
无论是侯亮平还是海瑞,他们的人设更趋于扁平,只要这张脸一出现,观众的思维下意识就会觉得“稳了”“他是好人”,因为缺失了转变,导致人物不够丰满。
但《龙年档案》中,编剧处理好了这一天然缺陷。
无可否认,不少观众在弹幕区表示“这样的市长在现实中不存在”“领导亲自为平头百姓签条子不现实”“罗成这样的头铁在生活中活不过两集”“剧中除了市长,其他都是真的”
罗成,就像是一个绝对理想化、浪漫化的存在:
单枪匹马、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表里如一
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对党、对人民,绝对忠诚。
剧集的讽刺性也恰恰体现在这里:
这部剧的罗成,是一个超级英雄般的存在;
这样的市长,在现实中几乎没有;
而一把手一言堂、欺上瞒下、腐败,、包二奶、暗黑钱、数据掺水、拉拢站队、精于人斗,阴谋阳谋、机关算尽,阳奉阴违、溜须拍马,才是你我身边的常态;
现实中的老百姓,不能指望着剧集中的种种巧合、不能指望罗市长来当救世主;
哪天不再有这种清官拯救一切
不再有美似的青天大老爷才能解决问题
那才真正做到了把权力关在了制度的牢笼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