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告诉大家,头条有老师,老师就是语音功能。大吴寺传说终于集结,限于个人能力有限,借助今日头条语音功能,再一次对照修改。

茅山遗孤鬼故事3(大吴寺传说集结版第三辑)(1)

21.杨泗坊红军闹革命

红色歌谣

“四月里,大麦黄,红军到了杨泗坊,张承烈当团长……

“五月里,是端阳,红军到了杨泗坊,大小米麦吃干净,百爪什子一扫光,……

“六月里,红军壮,刘良栋、叶小黄,正管红军是霸王,……

“七月里,先闹水,后闹旱,蝗虫遍地不敢挡,菜充粮,树皮光……

……

“冬月里,闹粮荒,有人藏,有人抢,藏者哄高价,饿者急跳墙。歌谣传,真灵光:米卖一块八,哪里捉到哪里杀,米卖八吊钱,大家好过年……

腊月里,山头白,三十晚上又打雷来又落雪,唉,后来的事情不晓得。”

这首歌谣长达六百多字,自正月里到腊月里,结合杨泗坊当时生活环境,及以张承烈为团长的杨泗坊红军起事前前后后发生的故事有序推进。

事情发生于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零年间,描述中国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区另一支红军队伍的诞生、发展。歌词中主要人物是上个世纪源潭老区这块红色土地上的革命先驱,亦是杨泗坊的精英。这首歌谣在解放前只能在民间暗暗的流传。一九五五年以后,在源潭铺周边,正月闹花灯时,很有名气的“打彩”行家陈相南,以“打彩”的方式附着黄梅曲调进行宣传演唱,一唱二十几年。相传,歌词作者是三道河茶铺的一位胡姓先生。我经多方打听,现已找不出完整的歌词。以上摘录,仅是挂一漏万,甚为惋惜。

红色导火索

一九二九年,潜山遭受蝗虫和干旱,粮食欠收,民国县政府和土豪乘机抬价,农民无以为生,一些颇具觉醒的农民筹谋着要反抗革命。在这一紧要关头,以王效亭为首的共产党人,组织“摸瓜队”惩处了几个地方首恶。三十晚上,民国县政府自卫队二十人进山搜捕革命积极分子,这就像一把火,点燃了全体农民的愤恨。据《潜山县志》载,正月初四起,一些农会成员扮成拜年客,手提糖果糕点,藏携刀枪剑弹,纷纷涌向请水寨,组织了请水寨暴动。歌谣中的张承烈就是参与暴动的成员。

在《源潭区志》卷首概述中载:一九三零年,杨泗坊的张承烈、刘良栋、叶小黄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三十四师,名震一时。在《源潭区志》大事记中载有:民国十九年(1930年)五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十四师师长王效亭,率领部下到槎水、龙关、杨泗坊、长冲一带发展组织。杨泗坊的张成烈、刘良栋、叶小黄等参加了红军,张承烈任团长。六月至八月,驻青草塥国民党连长孙某,策动兴六、兴七、兴八绅董,组织“大练”携带土枪、刀矛、羊叉站岗放哨,孙某带“大练”上千人,从下浒山、鲁坦河、榆树岭分三路进山“清剿”红军。红军战士顽强抵抗,一直坚持到八月底撤走。

红色根据地

以张承烈为团长的红军游击队,即是王效亭所领导的队伍的一个区片组织。当年王效亭率部开赴霍山,张承烈组织的队伍仍坚守在本地杨泗坊深山。这支队伍纵横穿插在西到谢河、白寨,南至陈家大山(长春水库后山)、鲁坦河一带,西北至滚子寨、昆仑寨,东北至下浒山两乡十里(里:指当时小的行政单位,比村民组大些。),南北三十余里,东西十五里的长方形的山区。

相传,这支队伍曾在大吴寺沟及方山对面的老虎洞里驻扎过。游击作战条件非常艰苦,武器自己搞,粮食又不能骚扰老百姓,只能找大户。说透了,没得吃的人与有得吃的人的进行着斗争。

张承烈担任游击队团长,手下得力干将有刘良栋、叶小黄,这两位识文断字,能文能武又是队伍中谋士,这支队伍里还有能扛三百斤土炮的大力士陈采藻、徐际红。这支队伍三十三人,梭标八支,土枪二杆,檀树巨型土炮一门,还有洋叉、斧头、大片刀等武器。

相传,民国二十年之后,杨泗坊的老百姓到源潭铺街上行事,人们暗中纷纷指点:看,杨泗坊的红毛人外来了!有钱的人要小心了。这从侧面也反映出,这么一支队伍的震慑力量。

榆树岭战斗与打屋抄家

一九三零年七月,国民党军孙某连长率300余人的“民练”,驻扎在龙关至皂河之间储花屋,孙某企图抄剿张承烈这支游击队的后路。幸有人报告了消息,张承烈带领队伍埋伏在榆树岭,当孙某队伍一露头,徐际红和陈采藻等架起黄檀大土炮,点燃引信,“轰隆”一声巨响,炮籽打开一斗种的面积,离孙某队伍只有一丈之地,孙连长及其几百人,吓得屁滚尿流,各自庆幸捡上一条性命,就不顾命地逃散了。

这次战斗大土炮发了威,大大地鼓舞了红军游击队的士气,很大程度上声援了红军三十四师,激发了红军战士的斗志。我的曾祖父陈采藻说过,土炮是合抱粗的黄檀树,对开后把中间挖空,外面裹着铁皮,一次可灌二斗五升炮籽,炮籽是瓜子大小的生铁蛋,有效射程一华里。

一九三零年八月,国民党发动地方反动武装“大练”,在源潭铺又一次集结,疯狂地进行二次反扑清剿,这次路线是自鲁家坦逆河而上。由源潭本地江某人领头的200余人进行突然袭击,他们分头打到张承烈、叶小黄、刘良栋、陈采藻、徐际红等人家,又是烧房子,又是捉人,像土匪一样,附带着能吃能用的一扫而光,也不顾他们的妻子儿女,还遍发通辑令,要捉拿这几位“红匪”头目。在这一次反扑中,徐际红被捉并押解安庆。其余人被迫解散,并先后亡命于皖南山区当长工。自此,杨泗坊红军闹革命战斗结束。

据说,这门黄檀土炮最后丢弃于杨泗坊背后程家,也即现今杨泗村党群活动中心背后那棵白果树脚下。

英雄志

张承烈

张承烈字新民,系一渡河人(1901一1962年)省立甲种农校毕业生,民国十九年参加共产党,由天堂王效亭领导组织红军游击队,任团长,在今杨泗坊闹革命。据他的学生张维成老先生讲述,当民练清剿杨泗坊后,张承烈解散了队伍,他离开家乡,投奔到一位储姓亲戚即国民党某炮兵团长麾下,担任书记员。因一次酒后胡话而泄出他领导队伍,在榆树岭怎么英勇打仗,被上峰追查后,又逃离炮兵营。

国共二次合作期间,担任过国民党乡长职务,后遂回乡授徒教学,是张维成老先生的叔祖父和启蒙老师。

张承烈在土改中被划为地主,晚景凄凉忧郁而终,是非曲直,无人评说。附引《恨吾诗文稿》张维成(现年97岁)悼新民叔祖父七律一首:

四月薰风大麦黄,

燎原星火起家乡。

凌霄剑气冲牛斗,

彻夜箫声恫帝王。

百战功劳亏建树,

一朝败绩有余殃,

可怜恩怨无人识,

写到春秋泪两行。

叶藻明及烈女叶储氏

叶华德字藻明,排行老小(兄弟五人)号小黄,人送外号叶神仙。系杨泗坊叶湾人(1892一1964年),读过私塾蒙馆、经馆,参与开考,小楷端分,能写会算。其长孙叶绿林告诉我:祖父薄领功名,县长不当,偏去遭罪。如卜卦、测字、算命、地师、道士都会,还专给人家治肿毒、叫魂、杀猪,三十六行他会一半。可惜读了许多书,荒废于草莽间。一条命还是奶奶拿命换回来的。

烈女叶储氏

叶小黄夫人储氏(1894一1930年),娘家在原西山长塘。

一九三零年农历八月初十的早晨,源潭“大练”百十号人,突然围住叶小黄房子,叶来不及外逃,贴在碗柜背壁,躲过一劫。这天上午,几个“大练”打手,抓了叶小黄妻子储氏,逼问储氏的丈夫在什么地方,坚强的叶储氏回答的是一百个不知道。

灭绝人性的打手,把叶储氏四肢绑上扁担上了踩扛,用脚压扁担,每加压一次问一次,叶储氏紧咬牙关,忍受疼楚,可怜最后叶储氏被踩杠压断肋骨,大便也挤压出来了,直至最后一口气,叶储氏也没说出丈夫在什么地方。

烈女叶储氏死时,小儿子叶树枝才两岁。叶储氏只身赴死,留全丈夫,保全革命队伍的大无畏精神,是杨泗坊近代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至今,叶湾叶氏后人代代相传,仍念念不忘叶储氏的坚贞不屈。

刘良栋

刘方楠字良栋,系杨泗坊谢沟人(1881一1952年),读过一年私塾,特别聪明,出口成章,能诗会对对子,会写会算,最善于给人执笔写契约。我于三十多年前,在老家楼上纸笔箱子里,曾见识过他很多执笔画押的文书,实为地方名流,人送外号“纸笔先生”。

一九三零年八月,大练包围谢沟阴边的刘良栋家时,凑巧夫妻二人不在家,没抓到人,“大练”点了一把火,把茅草屋烧得精光。事后,刘良栋只身逃到祁门县做苦力四年,后返家乡,与胞兄暂住陈家水口西头三年,再搬至谢沟,留下二女,胞侄胜德为嗣,临老精神失常,病逝于一九五二年正月十一日,葬高刘老屋下首龟形乾巽向。刘良栋可称杨泗坊刘氏之人杰。

徐际红

徐际红字雁江,系岭头土桥人(1895一1961年),不识字,虎背熊腰有蛮力。红军游击队主要武器檀树土炮重300斤,他与陈采藻一人一肩,调换肩扛着,队伍上人送外号“神牛”。

一九三零年八月被“大练”所抓,收押于省城安庆,他家的房子同时被烧,后来胞兄花钱托人,将其保释回家,遂于杨泗坊白果树安家,以杀猪兼做烟匠手艺谋生。一九五八年病逝,一九六一年葬于老岭头三十里铺。

陈釆藻

陈从真字采藻(1892一1937年),系杨泗坊鹅拱凸人,我的曾祖父。不识字有蛮力,与徐际红结为异姓兄弟,300斤的土炮与徐际红调换扛,队伍上人送外号“陈大个子”。

曾祖母丁氏一九八零年91岁病逝时,我高中毕业。曾祖母讲述过,一九三零年八月,新屋场房子烧了一半,“大练”把半袋糙米抢去,驮走了大梯子和水车。那年,曾祖父无处可躲,只得逃到祁门一处深山给人烧炭。一九三五年,祖父去祁门找到曾祖父,硬拽回家。

祖父说,曾祖父挑炭一担二三百斤,木扁担上搭个插袋,袋里装着柿柿,每歇个伙,用大柱顶着扁担,就掏出袋中柿柿吃,他不知柿柿性子过凉,因之患病在身,回家三年后病逝。

相传,曾祖父在张家塘后山,连砍、捆和挑下山,一天四十八担柴下山并且上柴堆。烧基坦独田,他连砌坝和夯田面子,日里不够月光里凑,只用四十八个工,就开挖半亩面积山田。因他勤劳,砍树锯椽子挑到青草塥卖,积累财产换得几片山田,土改时,我家划为下中农,别的没大碍,一九七五年我升初中,成份不行,延误我升初中。

全国解放后,当年的一位战友曾来杨泗坊寻问“陈大个子”,我的曾祖母拒不承认有此人,皆是因为当年“大练”打屋抄家搞怕了。正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九十一年过去了,杨泗坊闹红军的人和事,仅可在《源潭区志》上略见几十个字,红色歌谣更是难找知音。百年风雨路上,小我之地方红色印记不忘。是为记之传之。

22.好人方小

方小,是乡亲们最亲昵的称呼。正因为亲昵,时间久了大家忘记了他的真实名字。方小二字就又变成一张名片:好人方小。

方小原名:方根发,生于宣统二年,卒于一九七一年,享年六十有二。

1.茶饭有情的方小

自槎水畈沿皂河河床蜿蜒曲折到三河的柴铺,河边的这条路线就是前人所说的山里山外联姻之路。我们的祖辈们对此了如指掌。自古以来,三河人把嫁妆抬到槎水,槎水的姑娘乘轿子来到三河。

方小原居住在皂河到三河这条古路上,一个名为河槽的河的南边。

所有来来往往的人,都喝过方小家瓦罐煨的细茶;人们肚子饿了,好心的方小老婆或许递过几根山芋,亦或许是一二根玉米棒。当人们饿极之时,这玉米棒和山芋就堪比山珍海味。所以几十年里,人们心目中的方小记忆深刻。从这些方面来说,好人方小是喝出来的,也是吃出来的;上一辈人传给下代人,好人方小又是传出来的。这一传就传开到方圆几十里,传到现在也有七八十年之久。

相传与他住在一起,还有自岳西县逃荒来的名叫涂二的一户人家;还有一户唤作储三的人家。这样一来,一河的南边山排错落三户皆是结茅为庐,也恰好有个方小、涂二、储三这么个顺序,这小、二、三也许是一巧合相聚于一起。时过境迁,涂二、储三不知何踪。

我第一次路过方小家是一九八零年八月,当年十八岁,经人介绍,欲往槎水中学补习,没有找到相关的人,后来放弃了。那次经过河槽时,只有方小后人一家了。我记得房子的墙壁尽是野蜂钻的孔,屋面上一边是瓦,一边还是茅草盖的。那次恰遇山洪瀑发,过门口的那条河,我的一把竹柄黄布雨伞被河水卷走,庆幸下午三点安全返家。这些记忆没被洪水卷走,反而落地生根了。

几十年过去了,瓦罐细茶、山芋、玉米棒样样留下了烙印,也体现出好人方小的茶饭情谊。

2.置身家性命而不顾的方小,挽救2位新四军战士生命

以上只体现好人方小的一面。好人方小的另一些好人好事更为广泛地流传于坊间。

二零一八年五月中旬,我二上大吴寺,打听到方小后人房子又迁于山的阴边。他的两个儿子在家扎苗竹桠条把。我进去询问方小救人的故事,方小的一位儿子说:“当时上面来人调查,被大队灭了(封锁、瞒着的意思)。”我又问:“后来怎么不去县民政局查?”他回说:“不晓得。”一些隐痛的过往,我无法去评说什么,亦如皂河的水,经千转百徊早入大海了……

一九四七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夜晚,有一位战士(当时称当兵的)搀扶着一位左腿受枪伤流血很多的战友,俩人因行动不便而脱离主力,误入河槽。

三十这天,天上下着大雪,又是傍晚时分,方根发发现了当兵的人,见其伤势严重,他宽慰二人,就在一棵四季青树边,用晒烟折子搭起窝棚,用柴梱和枯树枝搁上面掩护着。把自己的棉衣棉被都送到棚内,自己一家人寒冬腊月里挨着冻。方小夫妻把家中仅有两只母鸡先后都杀了,煨给伤员吃,有限的百十斤稻子,夜晚用碓臼做些糙米,煮白米饭给两个当兵的吃。家中两个孩子,一个三岁,一个五岁,过年了,也想不到吃上一口米饭,山芋渣磨粉做的粑算好的,萝卜山芋当作主粮度过一个腊月搭一春。

方小虽居深山,但平时还能给别人治些跌打损伤,也能治蛇咬伤,懂些简单的药方,识得一些草药。冰天雪地里,方小凭着平时熟悉路径,想方设法挖出些药草敷在当兵的伤口上,经他精心照料,当兵的伤腿一个半月才下地拄拐走路。

在此期间,他又多方打听大军去向,待伤员柱拐能活动自如,找出自己的衣替二人换上,又偷偷地陪送两人前往省城安庆。

后来得知,这伤病员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队伍里的革命战士。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当年皖西划归国民党白崇禧所部范围,其组织管理严密,发现有通共的人是要掉脑袋的事。此前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四进四入大别山,老百姓心里存在许多疑虑,靠得住吗?来了很好,走了就是通匪,许多人吃过苦头。所以方小只能在野外搭窝棚。方根发这次为新四军养伤,担着太多太多的风险。方根发救人于危急,置自己身家性命而不顾,体现了人性的真善美。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伤员已是高层干部,于某年回访槎水,探访当年的方小,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见到方小一家人。

过去做好事的人,当年不曾想有什么回报,而今方小两个儿子,仍居住在通往大吴寺路边的一个半山排上,过着半农耕的生活。

3.品行端朋友多的方小

一日我与大吴寺长辈朱兴友唠嗑。邻居一白发老奶奶听说我言及方小,她老人摇着蒲扇端个小凳子凑到我身边说:“皂河方小我也晓得。”“方小救人你老可知道?”老奶奶说:“救人的事,听说后来有人来找,也不晓得咋样?”我简单说了,她老人也叹了一声气。

老奶奶说:“我父亲认方小为大哥,我家在三妙,当年我父亲到三十多里的皂河砍柴,被人家拿去了镰刀和扁担绳子,是方小好说歹说讨回镰刀和扁担绳子,并指示砍他屋边地边的柴。当年的一担柴挑回家,再在田畈上挖些草皮搭配着烧锅,可以管半个月呢。”

白发老奶奶喝口水,接着往下说:“有一次父亲在门口碰到方小卖黄烟,把他拽回家跟母亲说:这是方大哥。家中已煮好南瓜饭,父亲觉得不好意思,叫母亲重煮饭,方小硬是说我欢喜吃南瓜饭;后来方小也曾挑苗竹桠扎的条把卖,父亲只要看到这位大哥就喊他到家中吃饭。几十年过去了,这些事我还记得很清楚呢。”

老奶奶很关心方小后人,她听了我的介绍,只留下一句话:“想不到,会这样呀!”

尽管好人方小离开我们近半个世纪了,他的助人为乐这张名片永远插在皂河的河槽里而闪闪发光!他置身家性命而不顾,一家人饿着冻着还关照革命战士生死,这正体现革命老区人民有担当的情怀;这种奉献精神就是一面旗帜 ,好人方小是时代的脊梁!我们为有这样的好人方小而感到自豪。

23.征战频仍的大吴寺

早在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巧破羊破寨,兵连谢河白寨。大吴寺有山有水有供给易守难攻,他以磙子寨为屏障与湘军大拼一战。杨泗坊刘家大坦用装衣的柜子曾埋下无数英雄就是铁证。

一九三零年杨泗坊起红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潜山独立师王效亭所部未撤走的一个红军游击组织。《源潭区志》有记载。以张承烈为团长,叶小璜、刘良栋为骨干的三十三名农会成员,在北起下浒山,南至岭头朱家冲,西至昆仑寨也即现在鲁坦河上游广大地区为根据地,以大吴寺的老虎洞和斋公洞等山洞为家,与国民党县大队和正规军周旋一年多,留下诸多故事。人们至今仍怀念曾经的英雄。

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五日,日本侵略军第六师团坂井支队由安庆来犯,国民党第二十七集团军一三三师杨森所部在源潭高枧口拉开十五里长的阻击战线,战争失利之后,二千余官兵血洒横山岭。随之日军大股继续攻占潜山、太湖,小股日军停驻源潭铺,实行“三光”政策,源潭铺周边畈区人口,”跑反“到龙井关以北的黄柏河,还有大吴寺沟等深山老林。据老一辈人回忆,当年的大吴寺沟虽无炊烟起,鬼子的飞机还是丢下炸弹,几千上万人的人堆里,无辜的同胞血肉横飞。因此,说到大吴寺,人们就连想起家仇国恨。

一九四七年三月,鄂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刘昌毅所部与皖西支队桂林栖、钟大湖于大吴寺胜利会师,随后组织成为皖西人民自卫军,队伍更加壮大,战斗力空前增强,在他们的领导下,这支队伍以山区为根据地,与桐、怀、潜广大范围内的国民党军队及地方土顽进行战斗,为迎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扫除了大部分障碍

一九四九年二月至三月,方益、张珍、韩久如、谢童关、张维群、王印生、刘秀山、张国平、汪逢太等革命前辈,也多次来到这里,分析革命形势,讨论进军方略,大吴寺一度成为解放潜山县城的指挥部。

一百多年来,大吴寺这块土地上征战频仍,留下的英雄故事很多,皆因缺少记载而只能略述其概。因此,之前整理的传说故事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24.刘昌毅桂林栖会师大吴寺

编者按:原标题“刘昌毅、桂林栖大吴寺会师处”一文,摘自《潜山革命遗址通览》一书。由中共潜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编。二零二一年三月出版。文中图片源自《潜山记忆》。

会师地址位于潜山市槎水镇皂河村大吴寺境内。

1947年3月,鄂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刘昌毅、野战旅政治部主任胥治中率领2个大队(1大队长胡鹏飞、政委何德庆,2大队长孔令甫、政委梁诚)计600余人,于中原突围后东渡汉水,经立煌,进入岳西。这支队伍原是太行军区八路军南下河南的部队,抗战胜利后与新四军第5师会合成中原军区部队,中原突围到鄂西北,成立鄂西北军区。因形势特别紧张,王树声司令员和刘昌毅各带一部分队伍分开活动,刘昌毅率领的队伍转战来到皖西。鄂西北军区部队初到皖西,就有国民党部队跟在后面纠缠。刘昌毅指挥部队在立煌南郊、岳西大岗岭与湖北保安团、英山自卫队等交火,连战连胜,狠狠打击了敌人嚣张气焰,解决了自身弹药不足、物资奇缺等问题,影响很大。皖西支队闻讯,即派刘建民带1个侦察班去寻找,在岳西黄尾河见到了刘昌毅部队,由刘建民带路抵达潜山龙潭河。

3月27日,刘昌毅部队与桂林栖、钟大湖带领的皖西支队在潜山槎水畈大吴寺会合,桂林栖紧握刘昌毅的双手,喜形于色:“你们一来,我们的腰杆就硬起来了!”

这次会师为部队坚持皖西斗争、创建和发展敌后根据地、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有《中共潜山党史大事记(1919∽1994)》一书,由中共潜山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1995年7月出版。

在这本书里同时有类似的记载:1947年3月27日,卾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刘昌毅率部600余人,从鄂西北突围到皖西,在潜山槎水畈大吴寺,与皖西工委、皖西支队领导人桂林栖、钟大湖、张伟群会合,不久在林家冲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皖西人民自卫军临时指挥部,司令员刘昌毅,副司令员钟大湖,政委桂林栖,副政委胥治中、张伟群。皖西工委及下属组织不变,皖西支队各大队仍按原划定地区活动。

以上两篇重要历史文献资料,再一次证实潜山革命老区人民拥护共产党领导,这块光荣的土地,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共产党游击队重要的根据地,且军民鱼水情深。同时也展现出大吴寺的战略地位。更充实了“大吴寺传说”的红色故事。

25.三上大吴寺

2019年8月7日晚上,接到大吴寺交流群里群友信息:1998年大吴寺出山致富路、2004年大吴寺重建,两件重大事件如没有编写,希望我尽快上去。我一猜这肯定与关帝庙徐师太相关。

8日早晨7点已到槎水关帝庙。庙中一位广东籍僧人正在整理藕白色的鲜花,二位广东籍女居士一位正在洗衣,一位端来稀饭准备喂徐师太。徐师太倦缩于板床,床沿挂着水袋,说话语气短促,正与病魔抗争。见此情景,我不忍多问,随与整理鲜花的僧人说起大吴寺的故事。他也觉得新奇,我就转发两篇文字与他。正说间,女居士提议趁凉上大吴寺。原来收到快件,定好今天到新装修好的大吴寺去布置室内挂帘帐幔。于是我也一道替他们顺带大米、布幔等物件。

这是第三次上大吴寺。我于半路停留,再寻莲花石。沿着林荫古道赶至莲花石,一缕强光照射于石壁,摄下一景并转发大吴寺老家交流群。

待我进入寺中,前后上来三辆车,皆是大吴寺乡亲。我推介下自己,大家皆知是群中写传说的人,立马缩短了距离,就像久别的亲人那般亲切。

行动不便的张立华老人由女儿及女婿徐松苗搀扶坐于寺中前厅,我移小凳就近张老,向他打听两次修路及殿宇恢复的详细过程。

徐松苗告诉我,九十年代,我与同时的人,正月走腊月归,像候鸟一样,在外辛勤打工,到年边时买些烟酒年货,还要请人代为肩挑,深感十几里陡峭的山路急待通车,这就是修路的初衷。经他点火,才有以徐礼堂为首,张立华、徐礼权、杨克勤等人协助,全体大吴寺人经千辛万苦终于打开致富之路。

谈到这里,前厅十几位乡亲无不敬佩徐礼堂的魄力和恒心。谈到大吴寺殿宇重建,大家又一次赞誉徐礼堂及关帝庙的徐太师。寻着这条线索,我又获得新的第一手素材,颇感今天机缘巧合。

2017年10月,一上大吴寺;2018年6月,二上大吴寺。两次仅接触杨高潮一人。两年来所写故事一半是我祖父言传,一半是在山下不同的地方讨教所获。

攀谈中松苗打开图片,言及有个“公孙寨远景规划”,我依言下山至皂河村部寻问未果。又至槎水镇文广站、政府有关方面打听仍然没有消息。恰巧在油坊街又遇徐松苗,方才知道资料在某公司处。又闻一个重要信息:去年开挖硬化路面时,于寺旁挖出一方古碑。

上午还早,顺便前往徐家高老屋探望停留一个多小时,折返庆丰土菜馆,群中杨国志添加微信,得知我在油坊街,他热情邀我到他家趣谈一个多小时。下午三点折返关帝庙,抄下民国十五年建桥碑文:“潜山县第七区槎水畈关圣大会七班人等”为标题的建桥历史:关帝圣庙,历有古河环绕,汇一畈九冲之众派,系南来北往之要津,曾架长木以接济,迭被洪水之冲残……后列募捐名单。

再问庙中广东籍女居士,言及徐师太,早上、中午米粒未进,观师太不间断痛苦呻吟,我蹲下身简约说明此行目的,师太辗转翻身,轻声说:“头到大吴寺,脚在三渡河,谁人能得到,三千八稻箩……”

望着为恢复大吴寺殿宇而呕心沥血的老人,我收住了要问的话题。伺候师太的居士每次喂水,先把水滴于自己手背,扶起老人又不停地抚摩着她的背部,一次只喂得浅浅的一匙水。我又听张平老哥说,广东女居士替徐师太洗衣换衫、帮助大小便不厌其烦。回来后,我与别人谈起此事,皆说就是自己的子女也没有这般体贴入微。

回想中午徐松苗告诉我,寺外新获古碑,来一次不容易,于是再上大吴寺。抵达寺中已四点多些,大殿内堂与上午大不相同,六位师傅把金黄色的挂幔布置一新,真的是:人要衣妆,佛要金妆。

我用纸杯装些水,擦拭碑文,用纸笔抄下近千字的古文。此“重修大吴寺碑记”镌刻于康熙六十一年,记载日本和陈后两位先师开创大吴寺,后来有名叫素林的人带领五代十几位僧人,经十三年艰苦奋斗,重建大吴寺的经过。

离开大吴寺,于皂河公路边造访张平同志,与他又像有讲不完的话题,也只捡重要的事交换了意见。待我回家已是六点多。

三上大吴寺,且一天内上午跑一次,下午又跑一次。收获满满。

26.勤勉的徐师太

槎水镇人都知道,关帝庙有位徐师太。大家认为,喊她“徐师太”是最为亲昵的称呼。徐师太原名徐中华,生于一九四九年,卒于二0一九年农历七月十三日。骨灰于农历九月初四日安放于宝塔地宫。

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徐师太是七月十一日。其时,徐师太被病魔缠身,有几天未进米粒,有广东籍女居士细心照料。回想当日,我意欲向她打听,大吴寺传说故事,她有气无力地说:“头到大吴寺…脚在三道河…谁人能得到…三千八稻箩……”四句话出自她口,她在床上竟然侧翻五次,断断续续才说完。我不忍心再往下问。

两天后的十三日,我乘火车去合肥的途中,有友人发来信息:徐师太往生极乐。

九月初四日凌晨四点,又有友人提示,师太骨灰于今天辰时入塔。初四日七时,我赶到大吴寺,以此为契机,向其亲友询问一些情况。

徐师太生于大吴寺,有兄长礼堂、礼权、礼进。婚嫁槎水储门。一九九七年于原关帝庙昄依佛门,名释维中。

据当地乡亲介绍,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关帝庙,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供学生读书。几经拆并后,又另选新校址,砖瓦随之搬走,此地也就荒芜。至一九九七年,关帝庙原址竟成旱地,被划作自留地兴种农作物。

徐师太怀有坚韧的意志,一心向佛。仅凭她一人,一边走遍潜阳大地,募化香资,一边苦口婆心做兴种农户工作。当地群众被她的诚意所感动,先后主动退让出兴种的农作物。她把募化的有限资金,每分钱掰开来用,精打细算,凡事亲力亲为,周边群众也积极献资献力,添砖加瓦,为恢复关帝庙后殿而尽其所能。

关帝庙重建之后,适逢槎水镇经济腾飞之良机。自此,关帝庙初一、十五香客云集,远近闻名。进入二零零五年,附近农田有所抛荒,徐师太虽年过花甲,但仍不忘劳动本色。哪里有田未兴种,她就不辞劳苦,去春种秋收。至今,关帝庙还库存很多粮食,其柴禾还可烧二年。

因之,初四日上午,有人说,徐师太是做累了,累坏了身子骨。

这一天有十位僧人前来为徐师太颂经念佛超度往生。原大吴寺三个村民组村民及油坊街一些信众五十多人参加徐师太骨灰安放宝塔地宫的纪念活动。中午于关帝庙素斋。

徐师太不但是关帝庙恢复重建的首功之臣,而且,大吴寺二零零四的恢复重建,她也倾注了全力。这也是大吴寺三个村民组及周边人所熟知,大家非常称道她的慈悲心怀。

徐师太生于大吴寺,圆寂关帝庙,还在大吴寺长眠。她安卧于黄泥包,恰巧面朝小木鱼山,塔左一杆高竖,装有微型太阳能,夜夜有灯光伴随,微型颂佛器低沉婉转。徐师太虽往生极乐,其勤勉的精神将永远与塔后钟山共存于天地之间。

释惟中墓志铭:释惟中俗名徐氏中华,生于一九四九年十月初八日,故于二零一九年七月十三日,系皂河大吴寺徐公开太之淑媛。幼娴内则知明识礼,适年与储公向阳结为连理,相夫教子,尊长睦邻,灌园食力,温良恭俭,深得赞许。蘧尔丈夫早逝,勇担大责,育儿女成家立业,瞻公婆入土为安,克尽人伦。知命之年,佛心顿炽,遂一九九六年六月十九日在安徽省潜山县上峰庵,顶礼上宏下德法师剃度出家,乃于二零零二年九月十日在安徽庐江庆复寺谨遵佛制,严净道场敬聘十师援三壇大戒,云游四海,广结善缘,大江南北,脚步生风。募筹善款重建关帝庙、大吴寺,风餐露宿,倍尝艰辛。而今山门巍峨,宝殿高祥,贤达善信,谒佛忝香,阵阵香风,扬扬佛佑,四方慈航广度,功德无量!正值庙堂鼎盛,家庭兰桂腾芳,子孝孙贤,孰料身染沉疴,求医不治,遂愿超升极乐,坐化圆寂,实乃悲哉。其嗣感念母恩,特勒石作铭,彰其善行,祈愿佛缘远播,大爱无疆。是为志。

佛历二五六三年公元二零一九年九月立

27.槎水关帝庙及庙会

关帝庙源流

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关公当年赤面骑赤马,青龙偃月刀所向披靡的神勇,以及挑灯夜读《春秋》的好学情怀,忠心忠诚忠义的气慨,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内涵。近两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无不崇拜。佛道两教更是争相揽关帝为护祐神,尊关公为武圣人,立武庙。“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由此可知,关帝影响之深远。

古皖大地曾是三国古战场,曹刘孙三家残酷争夺留下许多传说。老百姓凭借传神的故事,心中立有关公,遇关公顶礼膜拜,崇关公为神,甚至于超过三尊大佛。

享誉古皖大地的槎水关帝庙遗存及传说

据民国九年《潜山县志》载:明清几百年,潜山境内供奉关帝神座的庙宇,规模不等比比皆是。这之中,尤以水吼岭和槎水畈两处的关帝庙,因其规模和庙会影响至为深远。

槎水畈因九龙相汇,至古良冲两山对峙,河床弯环如“几”字。乾隆初期,当地储、范、仰、徐等姓,择“几”字河堤半圆处创建关帝庙。历经扩建,至民国初年,庙产有八担种,沿河堤砌有院墙,关帝庙建筑三重大殿,殿前有200㎡的万年台,万年台彩棚高悬,供每年庙会唱大戏使用。据当地人回忆,1949年以前,有俗家卫姓僧人维持庙产管理,僧人圆寂葬现桥头山嘴处有墓无塔。

1953年关帝庙上首连界处建有小学,1966年庙内关公座像被毁,1973年万年台被拆,余基改为旱地,三重大殿砖瓦木料一并拆迁它处改建槎水小学。随后庙基划为九头庙生产队社员做自留地。

1997年有释惟中即徐师太,苦口婆心与人商量,在原庙后进大殿处的菜地结茅屋一间,屋内仅能供关公神像以及地铺、架有一口耳子锅的泥巴灶。一次外出期间,耳子锅还被人砸个洞,她只得扯出棉花堵塞漏洞,渡过几个月光景。因她苦行感动周边,在当地贤士支持下,经三度改建,才具有现今二重大殿规模。释惟中2019年7月圆寂,临危之际把关帝庙及大吴寺托付释登慧住持,现释觉圆长住关帝庙。

热闹非凡的槎水关帝庙庙会

据《安庆佛教》《潜山县志》《潜山佛教史话》史料及当地长者讲述,农历五月十三日前后的槎水关帝庙庙会的会戏,每每能吸引半个潜山县的老百姓驻足观看。

每年五月初十,各项准备工作提前做好。做会时,庙里做道场,万年台上唱戏、舞灯,远路信奉者如期赶来进香,很多肩挑小贩前来赶市,当值首事提前划出摊位,作好标识。关帝庙以及油坊街的百姓家各家亲朋好友借机前来看会看戏。

从现存的《近聖礄碑》镌刻文字可以知道,槎水关帝庙庙会由七班轮值,由此可见其规模浩大。

据储氏一位后裔讲述,有一年是他的高祖父当首事,五月端午还撵到江南老徽州聘请我潜山县老戏班子,因班主收了当地唱戏定金,庙会时很难赶回,他高祖父好说歹说不行,万般无奈之下,抽出戏担上青龙偃月刀,誓与班主同归于尽。逼迫之下,戏班十几人于初十夜演完上半夜戏,下半夜接着偷偷地跑回江北,十二日早晨赶到关帝庙,第二天正常登台唱大戏。

数几百年盛事,烟云滚滚,皆随风漂荡不回。而今香车宝马穿梭,九龙桥头气势虹。只剩下传说,只闻暮鼓晨钟。

附槎水关帝庙对联:

榴火煮兰汤,洗出赤面三分,如见英雄真色相;

蒲觞斟艾酒,醉犹丹心一片,不忘蜀室好山河。

附槎水关帝庙万年台戏台对联:

玉振金声,吐出麟经一部;

山鸣谷应,传来嵩岳三呼。

以上二联摘自《潜山佛教史话》。

28.槎水镇《近圣桥碑》考

潜山县第七区槎水坂关圣大会七班人等

为勒碑垂远事。盖闻溱洧与济不待舟子之迢迢,扛梁时成堪卜履道之坦坦。以故,咸阳上映夫彩虹,建业艳称夫朱轿也。我槎水关帝圣庙,历有古河环绕,汇一坂九冲之众派,系南来北往之要冿。曾架长木以接济,迭被洪水之冲残,望洋而叹者有之,临河而返者有之。爰集同人,特开大会,七班为之提倡,众姓亦乐赞成,募捐金币千元,议建石桥一道,监理得人,殚精竭虑,选出胜任,戮力同心,权与于夏,告峻于冬。长八丈许为梁不假鼋鼍,阔五尺余填河巨烦,鸟鹊势若锁而形若堤直,□□□未如砥,一以隆帝庙之保障,一以便行旅之奔驰。题其名曰:“近圣”。要诸久惟积公。差幸吾人创造于前,聿观厥成述开,有人询耳于后,永垂不朽。谨述其原委,勒诸石志以昭,茲来许云。

七班捐名列后

关圣大会捐洋160元。

首班120元,徐三缘堂30元。

二班120元,储慎轩30元、储隐轩30元、储光叶堂10元、储久林堂6元、储纯清4元、储义仁堂4元、储麟山屋4元。

三班120元,储集义堂30元、储广义5元。

四班120元,移山会34元、徐性观6元、王忠信堂5元。

五班120元,徐生魁4元、何先达6元、何先立6元、徐敬协5元、徐益友堂5元、何先笃6元、储宗尧5元。

六班120元,萧孝华10元、萧先行10元、萧英才5元、萧绍唐5元、萧开来5元、萧继嵩5元、萧宗律5元。

七班120元,范化成20元、范先美10元、范先昌10元、范先知10元、范书啣10元、范桂轩10元、范正筹8元、范化裁8元、范竹荫6元、范正直5元、范玉春5元、范皖春4元、范若愚4元、储辅清4元。

众姓捐名列后

储世德堂30元、杨大捐20元情敦睦堂15元、黄花萼堂11元、储爱敬堂10元、汪文萃10元、朱兆松8元、储遗典堂8元、林景思6元、林萃师6元、储四锡堂5元、林来芝4元、林子辛4元、储孝通5元、储令双4元、储仲增4元、储庭卯5元、杜元明4元、储瑞臣5元。

中华民国十五年岁次丙寅仲夏月谷旦

注释:

①民国三十四年以前,全县划为七个区,七班类似于七个村或者维持关圣会当值的七个小单位;

②以上捐资单位为银元,抄写姓名“公”字略,此处“堂”或为人已卒,家里或其后人捐资;

③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县志载,关圣庙建于清初;

④所谓近圣桥即接通关圣庙之桥通良冲,当年为四墩五孔平桥;

⑤此碑原在桥头进庙院门口,后用于小学旁水沟搭桥,今靠关帝庙天王殿后墙。

29.山谷流泉寻师未遇到大吴寺尝试拓印

还是2019年8月8日三上大吴寺时,得知去冬修路挖出一方古碑。我目睹此碑整体保存较好,清洗擦拭后,抄下六百字碑文,其中有五个字辨识有些困难;又因几百年前的人名,弄懂全文着实不易。摄下的像片糢糊不清不敢示人。

随之想到要学习拓片。11日百度“拓片”词条,热心人所发布的内容错字叠出,主要介绍有中药白芨熬汁当浆糊使用。我去药店称了50克白芨(每克1元),2袋脱脂棉球,另购4张宣纸(每张1元)。

晚上有友人提示:可去山谷流泉文化园学习拓印术。

心动不如行动。12日七点半,骑摩托到达32公里外的山谷流泉。淡季景点的进出口敞开,管理者未上班,随我而后的是两位学生及数名环卫工人。

潺潺流水环石牛而出,在这里可与唐宋文豪“对话”。数百副真、草、隶、篆、行书体的摩崖石刻令我惊喜不已。亭台楼榭任我游,当然电子眼疏而不漏。播放的轻音乐伴着树上的鸟鸣,望着王安石“坐石上以忘归”,我亦如梦如幻。九点光景返出口处,购得收藏版《天柱山山谷流泉石刻》(128元)。询问学习拓印术,有豆子美女介绍:上半年举行过一次拓印培训班,下次有机会定会告诉我。豆子简单介绍拓印过程,我又央及她购得几张甲等宣纸。

下午决定再上大吴寺。临行前,购墨汁、胶水、塑料盆、刮刀、二把刷子等物件。约“源潭论坛”飞扬小编、水星家纺吴永顺老板、大吴寺老乡张平大哥等一行七人前往大吴寺。

山谷流泉位于潜山市西面与三祖寺相邻,大吴寺座落在潜山市的东北面槎水镇皂河村。

大吴寺寺址海拔800余米,背倚天柱东来第一峰磙子寨,左前马鞍双峰如烛,右边万岁山如抛出怀抱的元宝,鲁坦湖里青螺静卧碧波,飘忽不定的缕缕轻烟如挂在寺前的帷幕,山风徐徐吹来,殿宇忽隐忽现,车内空调远不及这清新宜人的生态氧吧。

车停寺前,吴总忙于拍摄丽秀风景,飞扬小编开启无人机飞上蓝天录制视频,张哥协助我去拓印。

张哥先清除古碑灰尘杂物,我把稀释的胶水刷在碑面,铺上一张宣纸,粘附上去,风一吹皱折太多,只得与张哥两人重铺一张。初涉此道,胶水涂抹不均匀,空气趁机钻入纸下起了水泡,向寺中居士借来金针挑破,用刷子轻扫抚平。

这是一方康熙六十一年(1722)《重建大吴寺碑记》,张哥指着另一方古碑,我一看左下有同治年(三字系原文)住持僧某某缮修大吴寺,《募化香资名单》。这又是一重大收获,虽无记事,但同治年间有住持某某及一百多位捐款名单,这填补了一个时段的史料。欣喜之余,清扫碑面,依样葫芦,这次涂胶、铺纸的活儿有些感觉。

直射的阳光,加之先前滚烫的石面,不到一小时,有三分之一面积的宣纸干躁变白,我把墨汁到入碗中,用棉布包裹着脱脂棉球,铺上墨汁,有些字竟然显出原形,有些字缺胳膊断腿,还有整片的不见一横一竖。总归,第一次尝试有些欣喜,还有更多的技巧需要摸索。

寺后开山祖师日空宝塔上篆书,也是今天的重点。带上仅剩的胶水等物件,自寺后排水沟沟埂往上走300米,沿路是绵软如被竹叶,浓密的毛竹摭天蔽日,蚊虫嗡嗡乱叫。我向他们介绍徐布政葬父所在,明万历丙申清晰的刻碑,下面是日空祖师宝塔,这个宝塔比万历丙申年早230余年,后人不知前事,宝塔上篆刻事关大吴寺历史,也是几万杨氏后裔所关切。

我清扫碑面,涂上胶水,铺上宣纸。墓前没有一丝儿风,密集的蚊虫包围着我们三个人,只得折断小树枝不停的拍打着胳膊和双腿,但仍被蚊虫叮咬,满身的水泡又痛又痒,四十分钟过去了,宣纸仍不见一丝儿转白,万般无奈下,再摄图片,待秋末冬初再来拓印。

晚上把拓片发给豆子,豆子说出主要原因是纸未干。翻阅《天柱山山谷流泉石刻》知,潜山博物馆馆长就是此行专家,争取早日找到馆长拜师学艺。

从山谷流泉的寻师未遇到大吴寺拓印尝试,我有些感悟。勇于实践固然可嘉,明师指点非常重要。

拓印术奥妙无穷。下次上山,购置规范用具另备卷尺、小刀、钢针,甚至备用水包,备带驱虫药物,选择晴好天气,拓印前,依拓面大小裁剪合适尺寸的宣纸,涂胶、铺纸、舔纸、涂墨、干躁度掌控、揭纸等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也只有在每个环节上慢慢找到感觉。

我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两方新发掘的石碑、宝塔上篆书、莲花石隶书、寺内四方近代碑,是组成大吴寺历史的重要物证,只要不断地去发掘,定会拨开迷雾,还大吴寺历史真面目,对编写《大吴寺传说》系列故事亦大有裨益。

30.重修大吴寺碑记

《重修大吴寺碑记》:窃闻大吴寺者,开建于日本,创造于陈后。措室千间,住锡百僧,真不啻祗园之精舍,给孤之比丘者也。迨明季兵燹后,殿宇灰烬,基址荡废,无边景况,尽成荒凉。清鼎既隆,有禅和讳超玄者,虽曰剪草结庵,然,屋一年而两葺,难免风雨飘摇。僧数岁而再,更那堪钟鼓尘闭。此衲子素林,睹斯寥落 ,实动拮据之心。述彼胜跡,累有兴复之志,于康熙四十八年,率其徒若孙经营于兹,辛苦备尝,借募化以为名,罄已郁而勿恤,不十余年,而寺之前后,焕然一新。噫,牟尼宝殿,群瞻贝页千寻;如来珠宫,行观莲花万朵。既不敢媲美于陈后、日本弘施大愿,亦无忝于佛门之高弟也。且又不没诸公之助。用勒石以为记。鹤岗主人敬书。

章:储宗周、万峰。

计开:

国学生徐有锐、孙洙、徐誌

兵部进士孙式玉

庠生李大裕、徐录杰

信士徐有祺、徐家范、徐家禄、徐家庆、徐千桂、刘信达、王祖鲁、何必元、庐明祥、李永贞、吴羽华、蔡耀初、蔡耀卿、韩结士、储乐生、储朗生、罗君茂、箫羽劌

江西袁如连、江本立、江允文、江正先、陈子照、陈纭友、陈泗友、陈曰时、陈子方、冯尔先、王良士、王为福、陈达士、陈士鲁、邹晋友、王平成、张象贤、刘合姜

囗囗囗储孝瓒、储继周、储继绪、储继纲、储继文、储贤朝、储先林、储先持、储先夻、生员储宗懋、信士储先经、储先嵩、储先哲、储先志、储先高、储宗显、储宗周、储宗富、储宗恩、储宗立、储宗谕、储宗英、生员储道文,信士储道高、储道显、储美中、储苍臣

囗囗囗囗林克生、林尔玉、林述先、林惟则,信士吴子高、吴邦庭。

喜勒信女徐门丁氏 会哲

旹皇清康熙六十一年,岁次壬寅季秋月吉旦,住持比丘僧素林,徒斌晏,孙本立本兴本心,曾孙道升道明道安道成,玄孙畴臣畴月畴霞畴莲仝立。

注释:

①以上77人在榜、僧人5代13人。囗为凿损字数。

②兵部进士孙式玉。民国九年《潜山县志》载:康熙戊子举人,己丑进士。总兵。

③比丘僧素林,1997版《三祖寺志》有载:康熙四十年(1701年),素林曾任三祖寺住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