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彻底摧毁了德国经济,600万人失业意味着数百万家庭失去稳定经济来源。德国既没有英法那样众多殖民地提供足够大的市场慢慢调理,也没有美国那样充足的资金通过大规模基建自救,东西既卖不出去也借不到钱,魏玛政府执行的自由经济政策对此毫无办法。

“必须要国家干预经济才能拯救德国”辞职多年的前德央行行长沙赫特坚定的对一个小胡子说道“德国的经济复苏需要国际资本输血,国际金融资本眼下元气大伤,等他们有能力借出钱,我们早就成了第二个苏联。”当时德国议会德国共产党席位已经达到17%,仅次于纳粹党成为第二大党。经济危机导致的阶级对立和苏联计划经济抵御经济危机的完美示范,让越来越多的德国人相信,没收资本家和容克地主的资产,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行计划经济,德国一定可以迅速走上复兴之路。

希特勒的最后一站(希特勒崛起最后一块拼图沙赫特)(1)

沙赫特深吸一口烟,若有所思的看着眼前的这个小胡子,小胡子也安静的欣赏着这位经济天才,脑子里不断闪现的“政府干预经济”让他内心焦急而又不安。

“我关注了你的一些观点,你是一位强势的领袖,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需要这样的铁腕领袖”

从此希特勒有了他自己的经济政策,不再是只会组织口嗨游行的脱口秀演员和组织者,而真正的引起了资本财阀们的注意。

在沙赫特的运作下,希特勒开始频繁游说德国工业界和金融界巨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经济政策。把自己塑造成资本家财阀们忠实的战友,对抗共产党的战士。“共产党执政,会摧枯拉朽的没收资本家一切财产”当然资本家们不是喝茶磕瓜子的脱口秀观众,没有些真东西是不会拿出真金白银给你站台的,小胡子不慌不忙的拿出一厚本经济改革计划。

除了常规的没收犹太资本家资本转移社会矛盾,打击工会,发行公债,国有资产再这些操作,最重要的三点:

一 重整军备和基建将成为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出口疲软自身市场体量又不足的前提下,军备和基建将消耗大量工业产品刺激经济复苏和工人就业。

二 扩大垄断组织加速生产与资本集中。通过强制卡特尔化和淘汰中小企业,在各行业形成垄断资本,消灭自由竞争。

三 政府全面干预国民经济,实行国家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在垄断组织基础上建立经济调节机构,交由垄断寡头和纳粹党员共同管理。调节机构拥有政府机构的权利,统一归帝国经济部下设的全德经济院管辖。按军事化方针制定国家经济政策和法令,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在这个体制中,垄断资本和国家实现了高度融合。

举个例子吧,正式实行这套政策后,全德经济院17名成员中有5名纳粹党员。国营铁路管理委员会16名委员中,资本家和纳粹官僚各8名。国家银行16人管理委员会中,克虏伯之类的人士和纳粹高级官员各占一半。纳粹上台后迫使一些公司银行改组上层领导,清洗反纳粹人士和犹太人,一批纳粹头目进入大公司大银行的董事会任董事或董事长。

资本家放弃了部分企业决策权,换来垄断地位,与国家机器深度绑定,自己成为红顶商人可以制定生产计划。

这一套经济政策组合拳下来,没有哪个资本寡头会扛得住,如果一次没转过弯,那就再来一次。总比被共产党没收财产好,更何况如果纳粹德国蒸蒸日上,自己也可以财源滚滚。

结果就是资本寡头们站在了希特勒身后,而希特勒身边,正式那位财神爷沙赫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