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该文章源自整理喜马拉雅音频,闲者知无涯老师的《新佛学金刚经系列课》

感谢 【安端】 的引领和指点!感谢 STONE、芦苇、厚朴、李润、辛昕、深海玫瑰-果琋、天心师兄、双林居士、生显、幸运花413、唐木、乒乓SOD、松哥、天凉好个秋、小占、质多医伽阿羯罗多的帮助与支持!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9-2-16

佛教三界略讲(257-不知最亲切-放旷禅风大法眼)(1)

佛教通史-闲者知无涯

上一节课讲清凉文益参拜雪峰禅系的长庆彗棱,但是很不投机,在返乡的路上,就偶然遇到了罗汉院桂琛,所以,可以说——师徒有的时候是因缘,这就是命定的师徒。

桂琛问他:你行脚来福建做什么事儿?他说:不知。桂琛说:不知道最好。呐,原话叫“不知最亲切”。哎……这段对话,在禅宗公案里非常有名。就是……你来这儿干什么啊?——不知——不知最亲切!就这么一句“不知最亲切”,瞬间,清凉文益就开悟了。僧史这么写的:“豁然开悟,疑山顿摧”……一下就醒悟了,就这一句话——不知道最好。这就是“参学桂琛”的公案……就是,清凉文益参学桂琛得悟的公案。这个公案大家懂了吗?你为什么来这里?——不知——不知最亲切。如果没懂这个公案呢,就是前面的——玄沙师备的课没听懂。

前面的课,我们有一课,讲玄沙师备的禅理论,叫“识心达本”,对吧——世界颠倒了,如何颠倒回来?识心达本!如何识心达本呢?识心达本——认识到“心”才能达到根本。那,就是找认识“心”的道路。怎么才能找到认识“心”的道路呢?两条路。一条,叫作“从迦叶门接续顿超”;还有一条路,跟我们没关,叫:“从上宗风,是诸佛顶族”出”——这是前面课讲的。这个“不知最亲切”,就是“识心达本”的路……这就……听懂了吗?清凉文益回答的是——不知!他跟玄沙师备提出来的“顿超”是一个概念,是一脉相承的,对吧,刚才说“识心达本”有两条路,跟我们有关的只有一条路,叫“接续顿超”……“ 从迦叶门”——顿时超越,只有给我们留了一条“顿时超越”的路,那,你超越什么?顿时超越一切呀!那么“见闻觉知”要不要超越?当然要超越了!对不对?“见闻觉知”如果你都超越了,那你可不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嘛,对吧!所以,答“不知”——和“顿超”,在义理上是一脉相承的——顿时超越了一切见闻觉知,所以“不知”。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啊——你在高速上开车,你顿超……顿时超过了所有的车,然后这时候问你:前面的车什么颜色啊?——没有车,当然不知道什么颜色了,所以“不知”。这个“不知”——不知最亲切,桂琛就非常地赞许,所以,清凉文益瞬间得悟了……就是,听了“不知最亲切”之后,瞬间得悟了。这回大家听懂了吧!这是这个公案和前面的课的衔接。哎……算了,不懂算了……因为我也没打算大家能听懂……总之,大法眼文益和罗汉桂琛,他就一拍即合了,立即顿悟了。

后来,清凉文益,他就收到了江西的一个地方官的邀请,哪儿呢?抚州的地方官……抚州,就是曹洞宗的大本营,曹山的所在地,他受到抚州曹山地区邀请,就到了崇寿寺弘法……他就到了江西抚州,呐,名声四震!据说“四远之僧求益者,不减千计”,那这个事儿就很恐怖啦!“求益者,不减千计”——就,求清凉文益者,不减千计。那,日常就来求学的人就千把人啊!他在的这个地儿叫——江西抚州,大家记一下这个地方……江西抚州。为什么?因为大约在公元937年,齐王徐知诰在江苏南京称帝了,史称: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徐齐)。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齐”,改元升元;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南唐拥有的地盘儿,就包括江苏的大部和江西的全部、包括湖南、湖北的大部,那就等于清凉文益是在南唐的地盘上。

呐,南唐前面课里讲过,齐王徐知诰谎称自己是唐宪宗……不是第四代,就是第五代孙,然后名字一变,所以改名叫:李昪……唐朝姓李嘛,他就李昪……他就变成姓李的了,改号“南唐”。李昪称帝以后……前课里说过,“五代”国家,除了后周都崇佛。那,清凉文益这么大的大师在自己的地盘儿上,在江西抚州,对吧……江西这地儿多穷啊,赶紧请到江苏来吧,对吧……抚州小地方,赶紧请到南京来吧。所以,李昪称帝以后,立即迎请文益进驻金陵报恩院——那就是南京报恩院,现在也在,赐号净慧禅师。后来,他又转到南京清凉寺传法,所以,我们叫他:清凉文益。

他在南京传法的时候,僧史是这么记的,“诸方丛林,咸遵风化,异域有慕其法者涉远而来,玄沙正宗,中兴于江表”【《五灯会元》第十卷,原文:师缘被于金陵,三坐大道场,朝夕演旨时,诸方丛林,咸遵风化。异域有慕其法者,涉远而至。玄沙正宗,中兴于江表】。呐,就是玄沙正宗,就被振兴于江表啦……就是,彻底被振兴在江苏南京这个地方啦!而且,异域有慕法者……它那个“异域”不是指外国人啊,因为当时“五代”,其他国家那都叫“异域”了……其他地方的人,慕法者涉远而来。

到后周的显德五年,就是公元958年,清凉文益就圆寂了,享年74岁,他就葬在了江宁县的无相塔,谥号叫“大法眼禅师”……大法眼。大法眼!呐,法眼宗的这个名字,就是从他的谥号来的,他叫“大法眼禅师”,所以,他就叫“法眼宗”。所以后世,我们一半儿……一半儿——也叫“清凉文益”,也叫“大法眼文益”。

在同一年……就是他圆寂的同一年,周世宗打败了南唐,割据了淮南的大部地区,南唐就走向衰亡了,又拖了十年,周世宗……“后周”被赵匡胤给篡了,然后呢,就彻底把南唐灭了……北宋把南唐灭了。但是这一仗,周世宗是反佛的,反佛的打败了奉佛的南唐,这对法眼宗后期在南唐弘传还是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就……后期弘法就不老灵了。

清凉文益,他法席极盛于南唐的兴旺期。刚才说,公元958年以后就不盛了啊,他的极盛期是公元940年到950年这十年时间。在公元945年,南唐元年,李璟攻占闽,取得了建州、汀州、漳州——三州,那就是打到了雪峰禅的大本营。南唐扶持清凉文益,扶持大法眼宗,这样法眼宗的势力就杀回了福建雪峰禅的大本营。又五年——公元951年,南唐又派兵杀入长沙,灭掉了楚,这样,自中唐以后,禅宗最活跃的几个省份……呐,除了河北,就是在中南地区最活跃的几个省份——江西、湖南(这是老的大本营)、江苏、福建已经全部在南唐王朝的控制之下了,南唐又尊法眼的清凉文益,所以,这就为法眼宗迅速扩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就,禅宗后期,全是跟政权的扶持有直接关系的,跟云门一样,法眼也是,它得到南唐的扶持之后,南唐又在十年之内取得了禅宗的几个重镇省份,所以,法眼宗就迅速崛起了。

在禅净合流之前……就,禅宗和净土宗合流之前,禅宗的戒律是非常地松的。可以说,净土宗僧人对自己的戒律要求还是挺高的啊……第一高的,当然是律宗啦,然后是净土。禅宗的戒律一直很松,对吧。我们课里讲过的这些大德们,还都是比较自觉的,对吧,大德嘛。但是,一般的禅宗僧人,行为非常地放旷……就是,从晚唐以后,行为非常放旷。之所以有德山棒啊……临济棒啊……说句实话,那些僧人也是该打,对吧。像德山棒——宣鉴大师这样的,严守戒律……德山棒——宣鉴是一个非常严守戒律的……是非常少见的,因为他出身律宗。

在晚唐到五代,禅宗僧人,肉是可以吃的,酒是可以喝的,没有要求——吃肉……吃吧,喝酒……喝吧。而且,在广东、广西一带的僧人还是结婚的,大量僧史记载——那时候,还有好多僧人结婚生孩子。所以,禅宗,这段时间戒律很松。他们的戒律逐渐变严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就是——从宋朝开始,逐渐变严……逐渐变严……当然,它所谓的“严”,也是比唐朝“严”,呐,后期更严。在整个有宋一朝,今天看,还是比较松的,但比唐已经严多了。

正因为唐朝末年,禅宗戒律非常地松——为什么松呢?这也跟它的基础有关,对吧——洪州宗,是以流民为基础的,本身就是流民,对吧,他戒律就松;第二,洪州宗的理论又是“即心是佛”……哎,随着你的心去干吧;“平常心是道”——对吧,日常想干什么……干什么……“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就是……群众基础,他就没有戒律,然后,他这个理论又不提倡戒律。这就是说,当时的历史环境。所以,晚唐到五代时期,禅宗有“狂禅”之说……就“狂禅”……而且,这种“狂禅”不是一般的僧人“狂禅”,大宗师们身上,或多或少也有狂禅放旷之风。课里讲过的大宗师呢,还都好!但是,比较放旷的人是谁呢?就是这个大法眼宗的开山宗师——清凉文益,而且,这是有史实记载的。

根据《五代史》记,“僧谦光”——这个“僧谦光”就是文益……清凉文益;“金陵人也”——南京人,他在南京;“素有才辩,江南国主以国师礼之”——就是说,大法眼文益“金陵人也”,其实他是后到金陵的……南京人,“素有才辩”,受到国王的礼遇。但是,《五代史》后面是这么说的:“然无羁检”——哎……就是,放荡不羁,也不自我检查自己……“然无羁检”;“饮酒如常,国王无以禁制”——就是,喝酒……喝吧,国王也不管;“于诸肉中,尤嗜鹅鳖”——唉……不光喝酒,还吃肉,不光吃肉,还“尤嗜鹅鳖”……尤其喜欢吃鹅、尤其喜欢吃鳖……就是王八。【原文:僧谦光金陵人也,素有才辩。江南国主师礼之。然无羁检,饮酒如常。国主无以禁制。而又于诸肉中尤嗜鳖。国主常与从容语及释氏果报,且问曰:吾师莫有志愿否?寡人固欲闻之。谦光对曰:老僧无他愿,但得鹅生四只腿,鳖长两重裙,足矣。国主大笑。显德中政乱,国主犹晏然,不以介意。一旦因赏花,命谦光赋诗。因为所讽诗云:拥衲为芳丛,由来事不同;鬓从今日白,花妒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晓风;何须对零落,然后始知空?】。清凉文益的这种放旷呢,今天看,觉得——哎呀……大宗师,你怎么能这样呢?其实不是。在当时,是禅僧们的常态,禅僧们差不多都这样,不值得大惊小怪——他不结婚就不值得大惊小怪,广东那边,好多禅僧还结婚呢。

前课里讲,晚唐后,中国佛教内有两大运动:呐,第一个运动,是禅宗统一运动;第二个运动,是万宗归净运动……就是,第一个,是——禅门出手要统一其他宗门;第二个,是净宗要渗透进所有的宗门——把你们的戒律都抓起来,对吧,净宗就比较守戒律,这就比较好。所以,在晚唐的这段历史时间,正是这两大运动的激烈交锋的年代——就是,净土宗和禅宗互相激烈交锋的年代……就,禅宗觉得净土宗愚昧——哎……就念“阿弥陀佛”……你愚昧;然后,净土宗觉得禅宗狂放——你们这也能叫僧人?对吧——你说我愚昧,哎,我说你下流;你说我无知,我说你狂妄……欸,总之都有道理吧。但是……而且嘛,他们互相……就是说……大家都在一个教门儿里,所以互相指责的时候,都挺能抓重点的——抓得都挺准。从唐史、五代史、以及宋史看后世记录禅宗宗师的生平,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一、二……差不太多。

再回来说大法眼文益。大法眼文益,他是开宗宗师。开宗宗师,你就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对吧,没有理论体系——区别于其他人的理论体系,你开什么宗啊?大法眼文益,他留下的禅理论体系,是语录体的,就是……前面课里说的口号体。他留下来很多语录体的法语,后世弟子就把这些语录,这些法语,集结成为《文益禅师语录》。这是弟子们集结的,我们一般看的,他的语录,就是弟子们集结的——《文益禅师语录》。但是,非常走运的是,大法眼文益,他也留下了自己写的东西——可以说,其他宗师,有很多都是没有留下东西,都是碑铭,对吧,云门也好,临济也好,都是碑铭。但大法眼文益,除了弟子整理的《文益禅师语录》之外,他自己留下两本自己写的书,一本叫《大法眼禅师颂十四首》,一本叫《宗门十规论》。这本《大法眼禅师颂十四首》,就是一本诗歌集;然后,这个《宗门十规论》呢,说实话,就是他一个有历史资料的证论集。

关于大法眼文益的禅思想,后世的记述各有偏重。因为,他是相当于集大成者的人啊……他很快……他这个宗相当于一个集大成者……所以,对他的记述各有偏重。大僧正赞宁,曾经在“僧史”里特别强调过玄沙与雪峰血脉殊异——什么呢?就是说,法眼宗的宗旨……就是……因为有人说法眼是来自于雪峰禅系啊,但是,赞宁就特别指出来——法眼宗不来自于雪峰禅系,法眼宗来自于玄沙山法旨,对吧,跟雪峰山无关。那,这样呢,前课里一直在讲……开课讲——雪峰两擎天,对吧,雪峰两大擎天柱,一个擎天柱——法眼宗,那是玄沙山法旨,和它无关;一个云门宗,对吧,它自己想认,雪峰禅系不认啊!对吧,这样,发自雪峰禅系的两大宗——雪峰两擎天,其实…..就都跟雪峰禅关系不大了。

本课前面讲了清凉文益“顿悟”的那个公案,就是——“不知,不知最亲切”,这个公案是《景德传灯录》里的。《景德传灯录》就记了这么多——“不知,不知最亲切”,于是,大法眼文益就豁然开悟。但是,要知道,“灯录”有好多,这个公案在后面的《五灯会元》里,又多出了后半段——就,另一个“灯录”里,这个故事又多了一半儿。多的一半儿是这么写的:清凉文益辞别欲行,罗汉桂琛送到门外,指着门外的一片石头问文益,说,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那此石是在你心内,在心外?对吧……这个……不用解释吧,能理解吧。就是……刚才那故事多的半截儿是说——他得悟了,得悟了以后,师父就送他到门口,对吧——三界唯心,那你告诉我,那块石头现在在心外在心内?呐,文益答:在心内。

其实,“在心内”是个标准答案,为什么呢?这是根据唯识学的标准答案。为什么石头在心内?因为“境由心造”嘛——石头是“境”,由心“造”,按唯识的理论当然是心内咯,对吧。所以,文益答“在心内”,然后就准备告辞。桂琛就说:行脚人——就是说……文益——什么来由安片石头在心头?就是——你能告诉我,什么原因非要把石头放在心头嘛?对!是在心内……哦,可以!但是,你能告诉我,你是什么理由要把石头放在心内呢?法眼文益就大囧,无言以对。对吧?因为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地好!是境由心造,对吧……你看见石头,然后,这个石头是在你心内的,但是,你得给我一个理由,你为什么心里非要造一个石头?你心里造一个美女行不行啊?你能给我造一个理由出来……你给我说个理由,说——为什么“心造”一定是造了个石头?你为什么不看见一个石头,造一个美女?

这样,一下就把文益给堵住了。这是什么呢?这是罗汉院桂琛的进一步地对“唯识无境”的发扬。唯识无境,呐,这是玄沙师备禅观,就是……弘扬的观点——唯识学的。但是,到了他的徒弟——罗汉桂琛的时候,已经把“唯识无境”这个观点进一步地推高了,所以他才有这么一问,说——什么理由把石头放在心上。唯识无境,对吧,没有“境”只有“识”——所以,你心里造了一个石头……现在,我连“识”也不要了,对吧——“无境”的“境”不是“识”造的吗?“识”不是“所造在心内”吗?对吧……我现在“识”也不要了,“心”也不要了——“识”也是“空”,“识”也是没有。既然“识”都没有了,所以,石头也就不着于心内了。对吧,所以说,这回就是彻底“空”——“空”得彻底!而且,这种“空”法,不是中观的“究竟空”……这叫“究竟空”啊,是唯识的“究竟空”——你有什么理由非造一个石头在心里……就,告诉你,你没有这个理由!你要放弃你“心”的概念!你连“识”的概念也要放弃。

所以,最后这半截儿公案,就点醒了清凉文益,对吧。清凉文益首先已经得悟了,然后,他又在得悟上进一步地提高了,总结出来后来法眼宗的禅观,就是……这后半截公案,叫作——若论佛法,一切见成;一切见成,见到就成。这个后半截儿公案点醒文益的就是这四个字:一切见成。

一切见成,实际就是后来法眼宗禅,禅观的核心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