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永恒的话题,战争虽然很残酷,但是通过战争也一定程度的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往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在战争中诞生的。在冷兵器时代,如何生产出锋利的武器,坚固的盔甲,影响着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强弱,不同的文明催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战争文化。历史上,一个个文明的兴起,一个个王朝的建立总是伴随着一支支强大的军队,这些军队铁血、刚强,愈战愈勇。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全球冷兵器时代最强军队排行吧。
10. 波斯帝国不死军(又译:长生军)
不死军
- 所属国家: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
- 君主/王朝:居鲁士大帝、冈比西斯和大流士大帝。
- 兵种装备:步兵/弓兵配备一支短柄矛,另有短匕首与弓箭,铠甲为青铜链甲,胸前铠甲为整块青铜圆甲。骑兵队装备一柄波斯长马刀,副武器为双刃手斧与弓箭,与步兵不同的是不再装备青铜链甲,而改由皮甲。战车队的主体由160辆双马轻战车组成,轮箍处设单刃刀,成员主要装备为弓箭,副武器为匕首,着青铜链甲。
- 军队描述:公元前5,6世纪是全球最强大的重步兵兵种之一。部队始终保持在一万人的规模, 是波斯王的禁卫军团,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军队的核心。他们把永生作为自己的信条,在惨烈的战斗中他们一样会受伤,但他们可以不借助任何外力,只凭借自己强健的体魄迅速复原。阵亡后的队员留下的空缺由其他部队的精锐战士充当,以保证整个军团可以满员投入到下一场战斗中。他们的装备是弓箭和矛,在战斗中,前面的战士顶住敌人,后面的就可以轻松的用箭射杀对手。在和平时期他们则担任波斯皇宫的守卫。据希罗多德记载:“每个人都金光闪闪,那是他们带着的无数黄金;跟随着他们的有盖马车里坐着他们精心打扮的女人和齐整的奴仆;他们还能享用有别于普通军队的特供食品。据斯巴达人描述:他们是来自幽冥的战士,专门猎杀人类的灵魂,杀不死也打不败。500年来他们替波斯王干尽坏事,眼睛像夜晚一般黑,满嘴都是尖牙,没有灵魂,是薛西斯王的锦衣卫,波斯军队的精英,可以说是全亚洲最致命的军队。
- 战绩:帕萨尔加德战役(公元前550年):灭亡了中东四大强国之一的米底帝国,征服了西伊朗的大部分地区;锡姆伯拉战役(公元前546年):灭亡了中东四大强国之一的吕底亚王国,并迫使位于安那托利亚西部的希腊城邦伊奥尼亚臣服,征服了安纳托利亚;俄庇斯战役(公元前539年):居鲁士二世更灭亡了中东四大强国之一的新巴比伦帝国,征服了西亚最重要的文明中心——两河流域,至此波斯第一帝国统一了整个大伊朗地区。
- 衰落:大流士三世时期,军中官僚主义盛行,奢靡成分,造成体制崩坏,战斗力大不如前,加上大流士三世分不死军于各军营充当骨干的做法,更使得战斗力本来就大幅下滑的不死军雪上加霜,亚历山大东征前夕,万人不死军等于已经瓦解,后于高加米拉之战中覆灭。
- 意义:东西方文明的一次强有力碰撞。增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不死军虽然是历史上最精锐的重步兵,但是其繁重的补给需求给予军队后勤巨大的负担,而沉重的盔甲也给予士兵选拔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人数上是一个很大的弊端。
9. 拜占庭甲胃骑兵
拜占庭甲胃骑兵
- 所属国家: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
- 君主/王朝:查士丁尼时代、希拉克略王朝、马其顿王朝。
- 武器装备:主战武器通常是十二英尺长的kontus骑枪和源自游牧民族的复合弓。副武器包括sparkion剑和一些破甲武器,如斧或殳(通常放在鞍袋里)。盾牌大致分两种:一种是直径十二英寸的小圆盾;另一种是三角形36-40英寸长的筝型盾。 骑兵护具普遍采用配独立护颈的圆形铁盔,内衬皮革或棉的铁质札甲胸甲(lamellar),铁质护胫和护手,并用锁子甲防护其他部位。
- 军队描述:拜占庭甲胃骑兵兴盛于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在贝利撒留和纳尔塞斯的指挥下,他们曾取得过辉煌的胜利。甲胃骑兵的骑手们,身上披着铠甲,使用长矛和弓箭。实行这样一个突变,很明显,是想使每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军人,同时兼有机动的“射击力”和“冲击力”。西方军史学者将这种骑兵称为“双重功效骑兵”,即指那些能够在远距离杀伤敌人,也可以在近距离发起突击的骑兵。在拜占庭重骑之后,只有17世纪的重装火枪骑兵具有这种功能(包括以后的胸甲骑兵)。最能体现这种骑兵优势的我认为是553年的卡西林纳姆会战,在拜占庭甲胃骑兵双重打击下的法兰克人遭到了巨大的损失,最后败退。11世纪前,拜占庭甲胃骑兵一直是近东最强大的军队,他们的防御力可能是中世纪骑兵中最强的。
- 战绩:卡西林纳姆会战(553年)击败法兰克人。
- 衰落:曼兹科特会战(1071年):拜占庭皇家近卫重骑兵几乎全军覆没,而此后以拜占庭捉襟见肘的财力,也无力恢复这支高价部队了。底拉西乌姆会战(1081年):拜占庭最后的古典重骑兵也和西部的古典军团一起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世的拉丁骑兵。
- 意义: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和宗教遗产如今仍然可以在俄罗斯、希腊、巴尔干等国家看到。在希腊的东正教圣地阿索斯山的20个自治修道院和拔摩岛的圣约翰修道院上,作为拜占庭帝国永存的象征,帝国的金底黑色双头鹰旗如今仍飘扬在这些修道院的上空中。
8. 罗马军团(公元1-2世纪)
罗马军团
- 所属国家:罗马帝国、罗马共和国(前27~476年/1453年)
- 君主/王朝:(公元1世纪到公元2世纪)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安敦尼王朝。
- 兵种装备:轻步兵(Velites)配备标枪、90公分直径左右的盾和近身用短刀,狼皮头盔(Galea);青年兵(Hastatii)配备两支标枪(前期为一支轻标枪Pila,一支重标枪Pilum;公元2世纪后就只携带一种)、一支宽刃短剑(Gladius)和一个卵形盾牌(Scutum);壮年兵(Principes)、成年兵(Triarii)、骑兵(Cavalry)为军队核心配备的武器也极为精良,配备双刃短剑(重约1.5千克),两根长约1.8米的沉重标枪(一根重约4.5千克)。护具为102厘米宽83厘米的方盾(重约7.5千克),一顶金属头盔(重约1.6千克)和一套短袖胸甲(锁甲,鳞甲或环片甲,重约5.5到9千克),一套装备下来总重25.1到28.6千克。
- 军队描述:作为一个从城邦拼杀出来的霸权国家,军队自然是立身的根本。于是罗马人在无数的战争中精心的建设他们的军队,军队中最大的建制单位便被罗马人称之为军团。军团被冠以固定的番号和象征物来加强士兵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加上其规模适中,组织结构完整,使得军团既可以独立作战也可以联合作战。军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共和国建立之初,前后长达近千年,但公元1世纪到公元2世纪时期的罗马军团战斗力最为彪悍,巅峰时期的军团几乎是不可匹敌的对手。罗马军团为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时期的正规军队,以其高效的适应性及机动性征服了地中海沿岸地区。马略改革之前的罗马军团推行义务兵役,武器装备全靠自备,所以就凭财产多寡评定兵种。兵种可分为:轻步兵,青年兵,壮年兵,后备兵,骑兵。它的强大使得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之后从提比利斯河畔的都市国家到拜占庭帝国,长达2000年的罗马帝国史,罗马军团一直是帝国的中流砥柱。
- 战绩: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征服西班牙全境、莱茵河易北河地区及不列颠南部和毛里塔尼亚;安敦尼王朝:占领阿拉伯北部、帕提亚,吞并亚美尼亚、美索不达米亚。
- 衰落:从罗马帝国的大部分历史上来说,其军事力量一直是古代世界的佼佼者。但是在衰落时期,曾经辉煌一时的罗马军团的人员构成开始发生了改变。无法从罗马公民中招募足够的士兵,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等罗马皇帝开始雇佣外籍佣兵以充实军队。越来越多的哥特人和其他野蛮人在军队中身居要职,多到罗马人甚至开始用拉丁语“巴柏拉斯”(意为野蛮人)代替“士兵”一词。虽然这些幸运的哥特士兵确实是勇敢的战士,他们却并不忠于帝国,而且那些渴望权势的哥特军官们往往还会起来反抗罗马帝国的皇帝,进而导致了罗马军团的衰落。
- 意义:罗马军团拥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战斗体系的管理能力,以及消化整个拉丁地区的政治能力,士兵严格的训练、虽然沉重的武装和辛苦的劳役,会让军团士兵疲惫不堪。但却能带来胜利、战利品与奖金。正因为罗马军团的强大才使得希腊文明,地中海文明,爱琴海文明从亚得里亚海延续下去,最终创造了大西洋文明。
7. 阿拉伯帝国军队-阿拉之剑
阿拉之剑
- 所属国家: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
- 君主/王朝:四大哈里发时期。
- 武器装备:乌兹钢刀、阿拉伯弯刀、阿拉伯马。
- 军队描述:呼罗珊骑兵是阿拉伯帝国史上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在阿拉伯长期的对外征服战争中,这些狂热的宗教战士是阿拉伯军队的可怕所在。呼罗珊骑兵所骑乘的阿拉伯马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战马,这使其在作战中往往占据上风。这一点在公元751年击败中国的怛罗斯战役和公元636年俘获拜占庭皇帝的耶尔穆克河谷地战役中得到了体现。呼罗珊骑兵也是历史上战斗力下降最慢的骑兵之一,在呼罗珊骑兵的冲杀下,阿拉伯帝国先后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公元639年阿拉伯军统帅阿姆鲁帅领1万呼罗珊骑兵突袭埃及,10万拜军竟不能挡,充分证明了呼罗珊骑兵强大的战力。
- 战绩:东方打完西方打。打下一个疆域东起印度;西临大西洋及与法兰西接壤。南至莫桑比克苏丹国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封建大帝国。
- 衰落: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帝国无力东进。阿拔斯首都巴格达被大蒙古国的西征统帅旭烈兀攻陷,阿拉伯帝国灭亡。
- 意义:垄断当时整个东西方的交通枢纽。
6. 斯巴达重步兵
斯巴达重步兵
- 所属国家:古希腊城邦之一(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195年)
- 君主/王朝:亚基亚德世系王室、欧里庞提德世系王室。
- 武器装备:斯巴达重步兵以长矛作为主要武器,长5英尺到10英尺不等,枪杆多由白腊树木制成,金属枪头为叶片状,而枪杆末端会装有铜尾钉,使用方法是过肩投掷穿刺。副武器的剑类型多种多样,但自特洛伊战争以来,两种类型的剑最为常见:一种剑是铁制剑身的叶型剑,剑长约60厘米,用来劈砍作战;另一种剑弯曲如同犬类后肢,是长度接近70厘米的曲剑。不论哪一种剑都是以副武器的形式存在,主要突击武器依然是重步兵们的枪矛。
- 重步兵的胸甲用铰链彼此固定的胸甲片和背甲片组成,有时会从胸甲片上垂下用来保护腹部的半圆型甲片。公元前600年开始,胸甲常见由多层胶合的亚麻布制成,厚5厘米左右。这些胸甲为上半躯干提供保护,下摆通常被剪开成羽翼状,便于重步兵移动与作战。肌肉造型的青铜制胸甲出现很早,然而金属制胸甲太过于昂贵,通常并不作为重步兵的标准装备出现。
- 斯巴达重步兵特别重视盾牌,将盾牌视作生命,把遗失盾牌等同于耻辱和死亡。重步兵的重盾,又被称为阿尔戈斯盾,其材质最初为木质镶铜,后来演变为整体包铜。直径一米或略小于一米。盾上有两个把手,一条横过盾牌中心固定肘部的金属带,另一条则位于外缘。盾牌上会被画上各类纹章,而斯巴达人的盾牌只会绘上“Λ”字样,意思是“战士”。
- 重步兵装备中头盔的风格各异,有护住整个头部面部,只在嘴和眼部开T型口的柯林斯式头盔;有不遮挡脸部,而有铰链护颊的阿提卡式头盔;也有头盔顶部有脊样凸起,保护头颅脸颊的伊利里亚式头盔;还有带有护面盔檐与护颈的色雷斯式头盔等。
- 军队描述:斯巴达重步兵是千古战争史上的一个传奇,它是史上第一支完全职业化的军队,每一个斯巴达人都是天生的战士,拥有顽强的意志和严格的纪律性,在整个希腊历史中,斯巴达重步兵一直是强大与恐怖的代表,出色的攻击能力使得斯巴达战士所向披靡。在博罗奔尼撒内战中,9万斯巴达重步兵的封锁几乎在一开战就扼杀了雅典一方,使得雅典人几年中都只能龟缩城内,在更早的希波战争中,列奥尼达的500名斯巴达士兵带着3000希腊联军与波斯10万大军鏖战不分胜负,最后波斯靠着希腊叛徒的指引才勉强获胜,一年以后的普拉提亚决战中,以斯巴达重步兵为主力的3万希腊联军轻取波斯精锐的8万主力,完成了“光荣的复仇”。
- 在斯巴达年满12岁的男孩,需编入少年队。参加军事训练时不许穿鞋,无论冬夏只穿一件外衣,睡在草编上。草编时他们不用刀,而是用手拔湖边的草,亲手编成的。平时食物很少,但鼓励他们到外面偷食物吃。如果被人发现,回来要挨重打,因为他偷窃的本领不高明。满20岁后,斯巴达男青年正式成为军人。30岁成亲,但每天还要参加军事训练。60岁时退伍,但仍是预备军人。斯巴达女孩7岁仍留在家里,但她们不是整天织布做家务,而是从事体育锻炼,学习跑步、竞走、掷铁饼、搏斗等。斯巴达人认为只有身体强健的母亲,才能生下刚强的战士。斯巴达妇女很勇敢和坚强,她们不怕看到儿子在战场上负伤或死亡。一个斯巴达母亲送儿子上战场时,不是祝他平安归来,而是给他一个盾牌,说:“要么拿着,要么躺在上面。”意思是说,要么拿着盾牌光荣胜利归来,要么光荣战死被别人用盾牌抬回来。
- 战绩:古希腊不是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却能在几个最强大的帝国面前屹立不倒,足以为证!
- 衰落:斯巴达人过于崇尚武力,虽然强大,但缺少文化思想的支撑,斯巴达不仅没有给后世留下任何艺术文化的精品,也让自己的社会停步不前,最后走向逐渐衰落,最后灭亡。
- 意义:This is Sparta!!誓死捍卫西方文明之源!
5. 马其顿兵团
马其顿兵团
- 所属国家:马其顿王国(前800年-前146年)
- 君主/王朝:阿吉德王朝、安提帕特王朝、安提帕特王朝、安提柯王朝。
- 武器装备:常备兵配备马其顿长矛(长13~14英尺,双手操作,后期的超过18英尺。长矛末端有配重利于平衡,兼做长矛折断时之备用武器。),直径2英尺的圆盾。轻装步兵配备短矛,盾的直径大一些(可以遮住跪着的士兵的全身)以及轻盔甲。骑兵由年轻的贵族组成,配备一根马其顿长矛。等待作战时,往往将长矛搁在肩上,矛头稍向下。冲锋时,长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个敌人后,往往让长矛留在他的身体里不再拔出,然后,再用刀剑继续进行战斗。等到战斗胜利结束后,再去找回那些长矛。
- 军队描述:传奇帝王亚历山大亲手创建的传奇兵团。这支近乎传奇的军队,在他们伟大的君主的领导下,歼灭了波斯帝国数十万大军。大片的土地都臣服在其军队的长矛之下。最后,甚至只差一步之遥,就将和整个东方最强大的文明汉文明交锋。但它的强大毋庸置疑。其中“马其顿方阵”的战术几乎固定了以后欧洲千年之久的战术。而亚历山大也因此建立起一个西方文明建立起的欧亚大帝国!
- 马其顿方阵自身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以完整的横队勇猛地冲向敌人,给尚未从骑兵袭击中恢复过来的敌人以更沉重的打击。不能摆脱马其顿方阵的追击的披着重甲的士兵在战场上移动的速度还比不上成阵的马其顿人。
- 战绩:征服希腊、占领波斯。
- 衰落:亚历山大死后,他的部下之间经过几十年的斗争,建立了一系列希腊化的国家。此时的马其顿王国只占有巴尔干半岛的一隅之地。此后的马其顿王国逐渐衰落,雅典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其他希腊城邦逐渐纷纷脱离了马其顿的掌控。而在此时,罗马逐渐强大起来,并向地中海东部地区渗透。公元前149年至公元前148年罗马镇压了马其顿人的大规模起义后,马其顿变成了由罗马人直接统治的行省。
- 意义:东至印度河流域,南邻尼罗河第一瀑布,北依多瑙河和黑海的庞大帝国。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帝国。
4. 匈奴骑兵
匈奴骑兵
- 所属国家:欧洲的匈奴(406年—453年)
- 君主/王朝:阿提拉(406年-453年)。
- 武器装备:匈奴骑兵以青铜马刀和弓箭为武器,注重的是骑兵远距离机动性优势,力求在远距离射杀敌人,不给其近战之机。战斗中擅长包抄侧翼,绕后路。
- 军队描述:欧洲人称他们历史上有两次最黑暗的失败,他们称之为“上帝之鞭”。意味是上帝在惩罚他们的罪恶。而第一次上帝之鞭就是由阿提拉带领的匈奴军队造成的。这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全面压制。他们使罗马人蒙羞,使日耳曼人丧胆,具有令西人沮丧而无奈的强大力量,以至于匈奴铁骑被称为“上帝之鞭”。公元433年,匈奴大单于阿提拉成为各部首领,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东起伏尔加河,西至莱茵河,南抵多瑙河的广袤土地上出现了一个庞大帝国。
- 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地向匈奴发起反击,通过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四大会战,极大地斩杀了匈奴的有生力量。他们被迫离开居住了几百年的漠南,向漠北远遁。随后,匈奴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依附汉朝,成为汉朝的臣民;北匈奴在汉朝军队的追击下,继续向欧洲迁移。
- 北匈奴为了生存不断向罗马帝国迁移,他们欣喜地发现,这些欧洲国家比汉朝好欺负多了。于是,他们将300年来对汉朝作战中学到的军事技巧,用在欧洲国家身上。以至于造成了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移。于是,匈奴人被称为“上帝之鞭”,意思是像鞭子似的驱赶着人向前走。见证了阿拉提大军如猛兽一般的毁灭能力。
- 战绩:匈人帝国在阿提拉的带领下,版图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灭亡了古代西方文明最后的骄傲古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统治欧洲二百年之久。
- 衰落:在阿提拉死后,他的帝国迅速瓦解消失,使他在欧洲历史中更富传奇性。在西欧,他被视为残暴及抢夺的象征,但也有历史记载形容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尤见于古北欧的萨迦文献记载中。
- 意义:匈奴打败了欧洲最强大的国家——罗马帝国,进入了巅峰状态。征服了半个欧洲,造成了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迁移。而这一切的间接制造者是东方的汉王朝。
3. 大秦雄师
大秦雄师
- 所属国家:秦帝国(前221—前207)
- 君主/王朝: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
- 兵种装备:秦军分为步兵(含弩兵)车兵骑兵和水兵种。步兵称材官,有轻装与重装之分,前者无甲,持弓、弩远射兵器;后者上体着甲,持戈、矛、戟之类长兵器。着甲持弓、弩者称驾兵,是步兵的主力。车兵仍然装备单辕双轮四马木质车,每车3人,皆着盔甲,御者居中,甲士2人分立两侧,持戈矛类长兵器。骑兵称骑士,着短甲,执弓箭,所乘之马有鞍,无鞍蹬。水军称楼船士,具有一定规模。秦始皇陵兵马低坑的布阵表明,步兵数量较多,是主要兵种,车兵仍是重要作战力量,骑兵尚处于从属地位,弯兵且智较大辞容。作战中,车、骑、步、驾大休混编列阵,配合而行。
- 秦军的兵器无论品质或是生产力都比前代有长足的提升,几乎囊括了当时盛行兵器的所有种类,既有以往常见的戈、矛、戟、剑、弩、殳、钺和铜镞等,也有首次发现的长铍和金(吴)钩。有些兵器上还有完整的铭文。按其功能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短兵器,有剑、金钩;第二类是长柄兵器,有矛、戈、戟、钺、殳、铍等;第三类是远射程兵器,有弩、弓等。
- 军队描述:大秦军队可谓是最铁血的军队了,他们历经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并于公元前214年,秦军发动了针对匈奴骑兵的全面战争。仅仅一年的时间,30万匈奴骑兵就被彻底击溃,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重新回归秦国。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不可谓不强。后来,大秦军队又平定百越。大秦军队,可以说都是百战精兵。而且,更重要的是每个士兵都是闻战则喜,气势十足。
- 维持一个大国的统一,需要强大的军队。秦军以灭六国的余威,驻守全国,南北边塞,是屯兵的重点地区。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剖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之手,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军是一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震慑力量。发掘的秦始皇陵侧的兵马俑坑,估计其中两坑有武士俑七千件,战车百乘,战骑百匹。武士俑同真人一样高大,所持武器都是实物而非明器。这种车、步、骑兵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其规模之大,军容之盛,是秦军强大的表征。
- 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已属中级军官。骑兵的编制,以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情况看,很可能是四骑一组,三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骑为一队,并能属战车六乘。
- 秦国军力之所以强悍:归于实行“首功制度”、“利出一孔”及秦国军法的严酷。参军杀敌是秦人唯一的致富路径。
- 战绩:横扫六国,北击凶奴,南攻蛮族,一统江山。
- 衰落:世人皆曰秦亡于暴政,正所谓秦王无道,天下俱反。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各地的反秦斗争仍在继续,力量最强的是由刘邦和项羽分别领导的两支部队,在斗争中,项羽通过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公元前206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存在仅15年的秦王朝被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
- 意义:中国史上有狼性、团结、铁血的军队,荣耀一身…
2. 大汉铁军
大汉铁军
- 所属国家:西汉(前202年—8年)
- 君主/王朝:刘邦、刘恒、刘彻、刘秀等。
- 武器装备:士兵的主要武器是环首刀,也有戈和弓弩。防御器械出来普通的盾牌还有钩镶,钩镶是一种异形盾,全铁构成,中间是一面带尖刺的小盾,上下伸出带弧度的勾状枝,钩镶往往配合环首刀使用,它的这种结构非常适合缴夺控制对方兵器、尤其是戟、铩类具有横向结构的长兵。骑兵除了佩带环首刀贴身近战武器外,长矛是其主要作战武器,弓弩等远程兵器也是其必备的。
- 强力连弩,一弩可发数矢,当数量足够形成密集箭雨群。在西汉中期,汉朝已经发明了炒钢技术,从而使部分骑兵配备上了钢制兵器。特别是当时还出现了一种环柄长铁刀,刀把底座为圆环状,以丝线或粗布缠裹;刀脊厚实,宽约三公分,刀身较长,约一米四左右;比起秦代的青铜长剑,更便于劈杀而不易折断,且刃口锋利无比,可谓马战第一利器。
- 军队描述:如果说秦军建立了华夏文明的基础,那么大汉帝国的军队则将这种基础完全巩固。它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的姓氏,是一个民族曾经荣耀的代表。汉军主要是大规模骑兵兵团作战,汉军骑兵以重甲格斗骑兵、弓弩骑兵为主。以长途奔袭、远程闪击为主要作战方式。汉军的强大彻底终结了匈奴人在东亚大陆的霸权,将汉军战力推向冷兵器时代的巅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一支强大军队无比自信的宣言。
- 作战方式主要以弓弩、车兵、步兵、骑兵混合兵团。到西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对匈奴作战需要,逐渐转变为大规模骑兵兵团作战。汉军骑兵以重甲格斗骑兵、弓弩骑兵为主。以长途奔袭、远程闪击为主要作战方式。汉军的这次变革彻底终结了匈奴人在东亚大陆的霸权,将汉军战力推向冷兵器时代的巅峰。
- 汉朝在钢铁铸造方面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生产设备,这确保了汉军武器和装备的绝对压制。公元1世纪时,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说,虽然世界上钢铁种类很多,但是没有一种能与中国的钢铁相媲美。汉军无论步骑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好、最多的武器、装备和最优秀的将帅。从实际战力来看,汉军的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无论实在组织制度、临阵应变、将帅素质、武器装备、士兵的数量、质量上来看,汉朝军队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 战绩:吊打匈奴,打跑的一小撮匈奴征服了半个欧洲。
- 衰落:汉室衰败,王莽篡权。
- 意义:西汉,一个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时代,一个人才辈出、群星闪耀的时代,奠定了中华民族此后两千年的文化底蕴,铸就了不可磨灭的丰碑。取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成就。中国人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力量!
1. 蒙古铁骑
蒙古铁骑
- 所属国家:蒙古帝国(1206年-1635年)
- 君主/王朝:铁木真,窝阔台,蒙哥汗,忽必烈等。
- 武器装备:一只典型的蒙古军队里重骑兵大约占40%,轻骑兵60%。重骑兵主要用蒙古重骑兵突击,有必要也近身搏斗。一般来说轻重骑兵的区分是按照使用方式分的。重骑兵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内附皮里,外面罩鳞甲,扎甲或锁子甲,后期则大量使用链板甲,头戴当时头盔。早期蒙古重骑兵骑的马匹无甲或披有少量皮制护甲,一些精锐部队与将领配备了具装甲骑,后期出现了大量使用全套金属铠甲的具装重骑兵。重骑兵的主要兵器是长枪,每个士兵还带一柄弯刀或一根狼牙棒,挂在腰间,或者置于马鞍上。
- 轻骑兵在蒙古战术体系中非常重要,可以远射、诱敌、警戒、迂回包抄甚至近战,主要的打击手段是密集放箭。轻骑兵一般只戴圆型头盔,身体和马匹的护甲很少。轻骑兵使用的蒙古复合反曲弓(弓背由木材、牛角和肌腱复合制成)的性能比欧洲当时最好的英国长弓(榆木或紫杉木制成)还优越:蒙古弓拉力至少166磅,有效射程320米,英国长弓分别为80磅和230米。
- 蒙古轻骑兵使用的箭至少有三种,一种箭头重而狭窄,用于远射,可以射穿锁子甲;一种箭头大而且宽,用于近射,射马尤其有效;第三种箭是信号箭或者用来放火。
- 重骑和轻骑使用的近战武器是弯刀和长矛,辅助使用手斧和铁骨朵。弯刀是北亚游牧民族普遍使用的武器,阿拉伯地区早期使用直剑,受蒙古和突厥影响演变为弯刀。弯刀刀背厚,刀身窄而长,有很好的曲度,更符合力学理论。弯刀接触敌人身体会沿着刀刃曲面滑动,可以造成更大的伤口创面,不会砍入身体而拔不出,劈到铠甲不易被震飞,因此可以连续劈砍。欧洲骑兵的直剑多用于冲锋,如果刺中可以造成较大威胁,但因为直剑不便于劈砍,而且易被反震折断。轻骑兵还携带一种带钩的矛或枪,可以用钩把敌人拉下马。由于枪头有钩,刺入敌人身体不会太深,容易拔出。欧洲骑兵的冲锋武器是长枪(lance),长而且重,对步兵和骑士很致命,但长枪是一次性的冲锋武器,冲锋后会折断,近战缠斗并无作用,对付有仆从军作为炮灰,灵活机动的蒙古骑兵很不实用。
- 13世纪上半叶,蒙古骑兵的武器装备已经优于欧洲,卓越指挥下的骑兵战术更超出欧洲人的想象。典型的蒙古军队中大约有百分之四十是从事突击行动的重骑兵。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重骑兵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是皮制的,少量从敌人那里缴来的锁子铠甲。
- 蒙古士兵在战斗开始前要披一件绸长袍。这种绸用生丝制成,编织得十分细密。成吉思汗发现箭很难穿透这种绸衣,只会连箭带布一同插进伤口。因此蒙军招来的金国外科医生只需将绸子拉出便可将箭头从伤口中拔出。为了确保和加强骑兵的机动性,每个蒙古骑兵都有一匹或几匹备用马。这些马紧跟在部队的后面,在行军过程中,甚至在战斗进行时都可以随时用来更换。换马是按接力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安全,对完成预定的任务影响最小。
蒙古铁骑
- 军队描述:蒙古铁骑的存在就是一个神话!世界历史上唯一一支不靠后勤补给的军队!铁木真和他的子孙们这个黄金家族几十年中用力敌大半个地球的压迫式进攻席卷了欧亚大陆。他们创造多项第一,版图第一大的帝国,几乎整个亚欧大陆;杀人数第一多的军队,屠杀2亿人。开创没到一地屠城一次的独特战法。他们是一群神都要恐惧的怪物。他们用他们的骑射击败了一支有一支军队。他们曾放言:只要是蒙古人箭能射到的地方,都是蒙古人的领土。西方国家惧怕蒙古铁骑甚至过于惧怕黑死病。
- 蒙古骑兵都是从当时训练得最好的士兵中选出的。他们从三、四岁开蒙古骑士蒙古骑士始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学校,进行严格的骑马射箭训练,因此他们具有驾驭马匹和使用武器的惊人本领。比如,他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他后面的敌人。他们很能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他们体格强壮,只要一点点或者根本不需要医疗条件,就能保持身体健康,适应战斗的需要。随时服从命令是他们的天职,人人都能严守不怠。纪律已形成制度,这在中世纪时期别处还未有所闻。
- 蒙古军队取得作战胜利的基础不是数量而是质量。通常,蒙古军队比它主要敌手的军队规模要小。成吉思汗组建的最大一支军队是他用来征服波斯的那支部队,人数也不过24万。后来他们用来征服俄罗斯和整个东欧及中欧地区的军队也从没超过15万。简洁单一的组织体制是蒙古军队的显著特征。标准的蒙古野战部队由3个骑兵纵队组成。每个纵队有10000骑兵,大体相当于一个现代骑兵师,每个骑兵纵队包括10个骑兵连,每连100人;每个骑兵连包括10个班,每班10人。所有骑兵一般都是骑马作战,一旦马匹垮掉,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骑兵部队的掩护下立于马后射箭。
- 蒙古骑兵的机动性举世无双,一边作战一边行军,每天能推进80公里;欧洲骑士单纯行军也只能完成一半路程。战马是蒙古军队所向披靡的关键因素之一。与高大的欧洲马相比,蒙古马矮小精壮,皮厚毛粗,耐受力极强,可忍受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所以蒙古第二次西征敢于在东欧的冬季发动战事。蒙古马能在雪地里觅食,士兵可靠母马的马奶充饥,这就降低了粮草补给的负担。蒙古的行军、迂回、穿插、诈败等战术对战马要求极高,再有耐力的蒙古马也吃不消,因此每个骑兵通常有四五匹备用马。
- 战绩:只要是蒙古人箭能射到的地方,都是蒙古人的领土。
- 衰落:最高层内部政局不稳,统治阶层内斗。到了十四世纪中叶,曾经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已变得不堪一击了。
- 意义:一支纪律严苛适应各种复杂地形条件的军队,同时战胜了东西方两大文明,为这个地球的土壤增加了许多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