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稷下书斋

本文转载已获作者授权

作者简介

宋代商品经济对宋代的影响(宋代福建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1)

郑学檬,男,1937年出生,厦门大学教授,教育学和历史学家,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学系历史学专业(本科)。原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厦门大学常务副校长。2002年4月起任厦门华厦职业学院院长。学术兼职有第四、五届中国唐史学会会长、全国历史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经济史学副会长、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福建省社科联副主席等。

宋代商品经济对宋代的影响(宋代福建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2)

宋代商品经济对宋代的影响(宋代福建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3)

关于 宋代福建沿 海对外贸易的发 展情况 , 已 有许多论著述及 , 这里将侧重就对外 贸易的发 展对 沿海社 会经济结构 变化的影响 问题 作一个 总的说明 。

所谓 社会经 济结构 的变化是指两 个方面 , 一是所有制形 式 的变化, 这一点 本节略而不 论 ; 二是 生产 中的商品生产 比重增大 和生 产 中的出 口 比例增 大 ,这一点是本节所要分析的重点 。

宋以 前 的福建经 济属于 自给 自足 的 自然经济体 系 , 商品经 济很不发达 , 郑学檬主持编 著的 《 福建经济发展简史 》和 唐文基主 编的《 福建 古代经 济史 》两书 已 作 了详尽的分析 。

但是 , 五代两 宋时期 , 福建经 济发展加 速 , 商品经济有 醒 目的发展 , 内外 贸易十分活跃 , 这 就加速了 福建经济结构 的变化。商品 生产 的比重增 大 , 进出 口 增加 , 对外经济联 系扩大 。

为 了说明这种趋 势, 拟 从以下几个 方面 略加论 证。

宋代商品经济对宋代的影响(宋代福建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4)

首先 , 粮食生产的发展和粮食的生产的商品化。五代两宋粮食生产的发展表现为种植区域 扩 大 ; 品种增 多和 良种 培育 、 引种成 功 ; 稻 米 以外的粮 食生 产的如麦、 粟、 黍、 豆 的种植较 为普 遍 。有 关 以上资料本书的第三章有两节 专门涉及 , 故这里不再赘述。

这里着 重谈一谈占城稻 间题 。占城稻 引进无疑是对 外贸易发展的结果 。关于 占城稻 的资 料 , 以《宋史 · 食货志 》的记载最 广为 人知 , 以《宋会要辑稿 · 食货》的记载最 为详尽 , 以《淳熙三 山志》的记载 最为具体 (早 、 晚 占城) 。

占城稻 是出产于 印支半岛的高产 、 早熟 、 耐旱的稻 种 。《唐会要 》卷宋代商品经济对宋代的影响(宋代福建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5)九八《林 邑国》记云 : “ 以 二月 为岁首 , 稻岁再熟 . ” 说 明林 邑有早熟稻 . 至 德( 7 5 6一 7 5 8) 以后 , 林邑改名环 王国 , 五代时环 王国改名占城 , 《五代会要 》有 占城国条亦谓其“ 粒食稻 米” .

占城稻并非仅指占城国种植的稻 , 而是印支各国普遍有的稻种 . 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二 《安南国 》讲到 “ 占禾 ” : “ 盖其境土多占禾 , 故以大禾为元 日之梢” 。而《占城国》条反而 称其国 “ 土 皆白砂 , 可 耕之地 绝少 。” 这 么说来 , 似乎 占城稻 非产于 占城而产在安 南 (即交州今越南北部 ) . 稍后 的赵汝适 的《 诸蕃志》卷上《占城国 》条云 : “ 民间耕种率用 两牛 , 五谷 无麦, 有稿、 粟 、 麻、 豆 , 不产茶 , 亦不识酝酿之法 , 止饮娜子酒 . ” 稿 即篱 稻 , 就是说 占城五谷 , 以稻 为首。该卷《 真腊 国 》 条亦 云 : “ 厥土沃壤 , 田我珍域 , 视力所及而 耕种之 , 米谷 廉平 . ”

可见 , 印支半岛之安南、 占城 ( 又名林 邑、 环 王国 ) 、 真腊盛产稻米 , 且 稻种早熟, 由于耕作粗放 , 无 灌溉设 施 , 水稻 和早 稻 任其 自然生长 。这和广西 地区 ( 广 西 的钦 州地 区三 国时亦 为交 州 境 ) 的情况 差不 多 , 直到 南 宋, 岭外的水旱 稻种植方式就是如 此 , 《岭外代答 》卷三《惰农 》条云 : “ 其耕也 仅取 破块不 复深易 , 乃就 田点种 , 更不移秧 。既种之 后 , 旱不 求水 , 涝 不疏决 , 既无粪壤 , 又 不籽耘 , 一 任于天 。”

占城稻耐早、 耐专的特性可能就是 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粗放的耕作方式 中形 成的。占 城稻虽 以占城为名 , 但在广西地 区和安南、 占城、 真 腊等国普遍种植 。

占城稻 引入福 建是 和 闽商往返 占城、 安南有关 。闽商 , 尤其泉州商人有往海南岛、 安南、 占 城贸易的传统 。“ 唐成都猛将花惊定之 裔 , 五代入 闽 , 寓闽之 丰州 东焉 。有花琳善培 异 卉奇花 , 李富安沽之去 交 , 交人 喜之 争购也 。花 卉炫雅 , 一盆 之值百金 也 。” “ 花琳富冠闽中矣 。① ” 商人李 富 安购买花琳培育的 花卉 , 运到交州 去卖 。交 州 , 唐以后辖境限于河 内附近 地区 , 即越南北部 及 濒海地 区 。这是五代闽商与交州 (交 趾 ) 往来的一个例子 。李富安不仅去了交州 , 也 去 了真腊 、 占城、 退湾 : “ 李富安字 山平 , 弃学经商 , 航舟远 涉真腊、 占城、 退湾诸国 , 安南、 交趾尤熟居 . 每次 舟行 , 村里咸偕之 去。… … 李家港乃 李山平之 舟泊 处也 。。” 因为 举村去交州 (安 南、 交趾 ) 、 占 城 、 真腊贸易 , 就会出现移居 向题 , 占城稻极有可能是这些贾贩者、 移居者 ( 早期华侨 ) 们携至泉 州的 。

我 从 以 上两 条 引 自《 西山杂志 》 (手抄本 ) 的记 载推测 , 占城稻 之传入福 建在五 代闽时到北 宋初 , 至北宋 真宗时 已有 上百年历史 , 故大中祥符五年从福建可 以一次取 种( 占城稻 ) 三万解 。

占城稻的 传入 和沿海 对外贸易密不 可分 , 似无疑 问 。

其次 , 棉 花 、 棉 布的 传入 、 推广与福 建棉织业的发展 。棉花也象占城稻一样是 印支地 区 的特 产 。《岭外代答 》卷二“ 占城 国” 条记载说 , “ 乾道癸 已 , 闽人有 以西班到选 , 得官吉阳军监 者, 泛海 之 官 , 飘至 占城… … 。” 吉阳军 治海南 岛, 闽 人曾于乾道 中去海南 任官 而 漂流 至占城 , 这是 闽人 去占城又一例子 。

据《诸蕃志 》卷上记载 , 交趾( 安南 ) 、 占城 、 真腊 皆出产棉花与棉织品. : 交趾土产为“ 木棉、 吉 贝花 布” 、 “ 白叠 ” ; 真腊 土产象牙、 香 、 黄蜡 、 羽毛 、 番油 、 生丝、 绵布 (棉布 )等 , “ 番商兴 贩用金银 、 瓷器、 假锦、 凉伞、 皮鼓 、 酒 、 糖、 酸随 ( 宋代商品经济对宋代的影响(宋代福建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6)XI H币 ) 之属博易” 。

这说明 , 棉布已通过贸易进口 到 泉州 。《诸番志 》是赵汝适任福建路 市舶提举任内撰成的 , 有较高的可靠性 , 所以 , 可 以断定棉布的进 口 (从交趾、 占城、 真腊诸 国 )是在宋代 , 尤其南宋 。

但是棉花的进 口 则未 见记载。棉花 在 以上三 国的临近地 区如广 东西 、 海南 岛是广泛种植 了 , 这可以《岭外代答》卷六《吉贝》一节所记得到证实。

福 建棉织 业的 发展 和棉花种植技术、 棉布的进 口 、 推 广有关 . 《西山杂志 · 纱 岗》记载泉州 纱岗村的情况 颇能说明问题 :

“ 陈盾 , 盖起 自三国陈时之宗族也。从岭南至 闽中, 到处 有 木棉 , 又曰 茄葬 。 陈氏 已能于纺 且织 , 机杆手拂之有梳棕 , 皆自为之 , 一方人咸绩 , 绩之纺也。陈有 木棉絮田野 , 丰稳皆出而 易之 纱 , 晒之 岗也。织布之 雅 , 运之交州 , 交人 皆曰 陈氏之布焉 。” “ 沙岗者一讹 作沙岗也 , 中有木棉茄 葬 潭也 , 海潮入 焉。” 沙岗村是 棉花种植 区 , 有棉纺纱、 纺织业 , 产 品远销交州 , 其时间估计在五 代北宋。陈借村毁 于宋末元初 。

有关文献 中也有若干 条记载 可以证明朱 代福建沿海 已种植棉花 。一是刘 算《 龙云 集》卷七 《莆 田杂诗二十首》这一记兴化“ 家家余岁计 , 吉贝与蒸纱” 。二是谢楹得 《叠 山集》卷三记 : “ 嘉树 种木棉 , 天何厚 八 闽” , “ 木 棉收 干株 , 八 口 不优贫 ” 。“ 天何 厚八 闽” 的八 闽实际上 仅指兴化 、 泉州 一带 , 闽北种 棉只见于元代 。

棉花 与棉织业 的发展对于 解决地 少桑 拓的福建人 民穿 衣 问题 意 义非 同一 般 , 也 为宋元明 清棉布的出 口 奠定基础 。福 建棉布出 口 的直接记载有上 面举 出的例 子 ( 泉州陈盾棉布出 口 到交 州 ) , 间接的记 载见《诸蕃志 》等书。

《诸蕃志》在述及层拔 国 ( 今坦桑尼 亚之桑给 巴 尔岛) 时云 : “ 其民 皆大食种 落 , 遵大食教 度 , 缠青番 布 , 摄红皮鞋 , … … 地气暖无寒 , 产象牙、 生金 、 龙涎黄植香 , 每岁胡茶辣国及大食边海等 处 , 发船贩 易 , 以 白布、 瓷器 、 赤铜 、 红吉 贝为货。” 胡茶辣国在印度西 北部 , 考虑到 泉州海外贸易 中有不 少大食商人到达泉州如《诸蕃志 · 大食国 》提到 的施那伟“ 侨寓泉南” , 那 么 , 泉州 的棉布 经大食商人贩往大食海边 , 转卖到层 拔国的可能性就有 了。再则 , 泉州与印度半岛的贸易也很 频繁 , 泉州商人甚至 到达印度 西海岸的南毗 、 故临和胡茶辣国 , 这 样泉货 ( 白布、 瓷器 、 红铜 ) 经 由胡茶 国转 贩到层拔国 自必有可能 了 。

宋代商品经济对宋代的影响(宋代福建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7)

第三 ,陶瓷器 出 口 和制陶 瓷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陶 瓷出 口 历 史悠 久 , 唐宋时期即达到 相当 规模 , 南宋时 又 有较大发展 , 至元而 盛极 一时。

福 建的 陶瓷出 口 , 以宋 元的记载最 称规模。《诸番 志》涉及陶瓷 出 口 的文 字 , 遍布占城国 、 真 腊 国、 三佛齐 国、 单马 令 国 ( 今马 来西亚南部 ) 、 凌牙期国 ( 今马 来西 亚南部 ) 、 佛 罗安 国 ( 今马来 西 亚 南部 ) 、 新拖 国 ( 今印尼爪 哇 岛西部 ) 、 阁婆 (今印尼爪哇 ) 、 南毗 国 ( 今印度马 拉巴 尔海岸 ) 、 层拔 国 ( 今桑给 巴 尔 岛) 、 麻逸 ( 今菲律宾 民都洛岛) 、 三屿 ( 今菲律宾 吕宋 岛西南岸三港 口 ) 等 处 , 至于 间接的 瓷器 贸易 , 也较频繁 , 例 如大食国“ 本 国所产 , 多运载 与三 佛齐 贸易 , 商贾转贩 , 以至 中国” ③ 。这类间接贸易也是瓷 器出 口 的渠道 。瓷 器的 出 口 刺激 了福 建瓷器生 产 的发展 。《西 山杂志 · 窑前 》记窑前村 即五代闽时 , 王 延彬 治泉州 , 命航运使李建兴“ 建窑为陶工之 役 , 以充蛮舶交易 。” “ 涂沙街 在其东 南 , 便于海运” 。叶 文程 同志《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 》一书有许多地方述及福建外销 瓷生产 发展 的情况 , 如泉 州东 门发现 的碗窑遗址 , 说明《 留 氏族谱》关于泉州“ 陶器铜铁 , 泛于番 国 ” 的记载有根据。泉州 东北约 8 公里处的碗窑 多 , 有小溪通 得美港 , 会合洛阳出海 , 得美港是外销瓷器的一个港 口 . 碗 窑 乡古窑遗址 堆积层厚达二 、 三米 ( 北坡 ) 和一 、 二米( 南坡 ) , 可见其生产规模相当大。产品以青 釉 瓷居 多 。④

晋江 磁灶镇 早在 唐以前即 为外销 瓷的生产基地 。《西山杂志 · 前铺》 : “ 唐开 元时林变 航舟 远 运 , 采集磁灶 之瓷 器 , 陈列大埔之前 。” 大埔即前铺。该书的“ 磁灶 ” 条又 云 : “ 隋唐 以后 , 施工 艺 , 釉彩青绿 , 青瓷各色 , … … 故磁灶是陶瓷而得名者。” 磁灶还发现 不少 宋瓷窑 址 , 《晋江县志 》 卷一舆地志记载说该地 生产的小钵子、 缸 、 瓮之属“ 甚饶足 , 并过洋 ( 指外销) 构 。瓷灶窑遗址堆 积 层亦较厚 , 瓷器 釉色有青釉、 黑 釉、 酱色釉、 绿釉、 黄绿釉、 褐 色釉等 , 基 中青 瓷器有细小的冰 裂 纹 . 据台湾学者研究 , 澎湖群岛发现 的宋元陶瓷标本中, 以青瓷为多 , 黑釉瓷 器也不 少 , 而晋 江 磁灶 曾竹 山陶瓶数 量最多 , 分布最普 及 。

德化 窑 以生产 白釉瓷驰 名 中外 , 属 瓷器之上 品 , “ 质滑 腻似乳 , 宛 似象牙 。釉 水莹厚 , 与瓷体 密 贴 , 光 色 如绢” 。。已 经发现的德 化古窑址 一百八十多处 , 其中属 于外销 瓷窑址有二十八 处之 多。⑧

叶 文程 先生指出 , 福建外销瓷 器生产 , 因为其销路 极大 , “ 商人为了谋求利 润 , 势必尽 量设法 投合 消 费者的 爱好 和要求 , 以广其 销售 数额” , 从而 形 成外销瓷本 身的 特点 。⑧ 虽然 叶先生 所 举例子多 为元 明时期的事 , 但可以肯定这种生产适 应国外市场 的趋势 , 始 自五代两 宋。也就是 说 , 对外贸易对沿海生 产发展 的影响 , 不仅表 现在提 高其商品 化程度 , 也表 现 为按市场要 求即 按买方需 求生 产。这种趋势的背后 则是价值规律在 起作用 。所以 , 为对 外贸易服务的商品生产 和为国内贸易服务的商品生产在满足 市场需求 ( 产量与设计 ) 上是有所差别的。

第四 , 甘蔗种植业和制糖业的发展 。关于 福建甘蔗 种植情况有关著作 多引用苏颂的《本 草 图经 》的记载 : “ 甘蔗今江浙、 闽广 、 蜀州所生 , 大者亦 高数丈。叶有两种 , 一种似获 , 节疏而细短 , 谓之获蔗 ; 一 种似竹 , 细长 , 榨其汁 以为沙糖 , 皆用竹蔗 , 泉、 福、 吉、 广多作之 ” 。“ 蔗有两 种, 赤色 名宋代商品经济对宋代的影响(宋代福建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8)昆仑蔗 , 白色 名荻蔗 , 出福州以上皮节红而 淡 , 出 泉漳者皮节绿而 甘 。其于小而宋代商品经济对宋代的影响(宋代福建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9)长者 名管蔗 , 又 名蓬蔗 , 居 民研汁煮糖泛海 窝吴越间 。” 除了苏颂 ( 籍贯泉州 同安 ) 的记录 外 , 《 淳熙三 山志 》、 《容斋五笔 》亦有述及 。《 淳熙三 山志 》卷四尸 “ 糖” 注 云 : “ 取竹蔗 踌蒸 , 候官 甘蔗洲最盛 。” 《 容斋 五笔 》则云 : “ 甘蔗所在 皆植 , 独福 唐、 四 明、 番禺 、 广 汉 、 遂宁 有糖霜 ” 。

关于糖的制造 , 王灼 《糖霜谱》的记载堪称详实 。《本草图经 》所记“ 赤色 宋代商品经济对宋代的影响(宋代福建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10)昆仑蔗” 或称红 蔗是 一 种水果蔗 ; 而 荻蔗或荔蔗 用于榨糖 。《糖霜 谱》所记蔗糖加 工具有蔗 削、 蔗镶 、 蔗凳 、 蔗碾 、 榨 斗、 枣柞 、 榨盘、 榨床、 漆瓮 。削和镰是砍伐甘蔗 和削 去皮 叶的工具 , 余皆榨糖工 具 。“ 凡 治蔗 , 用 十月至十一 月 。先削去皮 , 次锉如钱。上 户削锉至 宋代商品经济对宋代的影响(宋代福建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11)一二 十人 , 两人削供一人锉 。次入碾 , 碾 圈则 春 , 碾讫号 曰 泊。次蒸泊 , 蒸透 出抓入榨 , 取尽糖水 , 投釜 煎 , 仍 上蒸。生 泊约糖水七分热 , 权入 瓮 , 则所蒸泊亦堪榨. 如是 煎蒸相接 , 事竟歇三 日 ( 过期 则酿 ) , 再取所寄收糖水煎 , 又候 ( 九分 ) 熟 , 稠如 场 ( 十分太稠 则成 沙脚 , 沙音履 ) , 插竹遍瓮 中 , 始 正入瓮 , 簸箕夜之 , 此造糖藉法也 。已 榨之后 , 别入 生 水得榨作醋 , 极酸。u" 糖水入 瓮两 日后 , 瓮西 如粥文 , 染指视之 如细沙 , 上元后结 小块 , 或缀竹梢如 粟穗 , 渐 次增大豆 , 至 如指节 , 甚 者成 座 如假 山 , 俗谓 随 果子 , 结实至 五月 , 春 生夏 长 , 虽结糖水犹在 , 沥瓮者序出糖水取霜 沥乾 , 其竹梢上 团枝随 长短剪 出就沥 , 沥定曝烈 日 中 , 极乾收 瓮。”

糖霜极 易受潮溶解, 所 以贮存措施必 需严密 。《糖霜谱 》接着记载说 : “ 凡 (糖 )霜性易销化 , 畏 阴湿 , 及风遇曝时 , 风吹无伤也 。收 藏法 : 乾大小 麦铺瓮底 , 麦上按竹鲍 ( 音 do u) 。密排笋皮 , 盛贮绵絮 , 夜瓮。簸箕覆瓮 . 寄远即瓶底著石灰数小块 , 隔纸盛贮 , 厚封瓶口 . ”

又 嘉靖《惠 安县 志 》亦 有制糖之记载 : “ 宋 时王 孙、 走马 棣及 半门诸村 皆种蔗 煮糖 , 商贩幅 凑” 。惠安的搪分黑砂 糖、 白砂糖 、 响搪、 糖霜四 种。黑砂糖由蔗液烹煮而成 , 白砂糖由黑砂糖去 杂 质而 成 , 响糖和糖霜 则由白砂糖烹 煮而成 .

以上引用 的资料说明 , 宋代福建是黑砂糖、 白砂 糖、 糖藉 ( 冰糖) 的主要产地之一 , 制搪工 艺 比较先进。糖箱 (冰糖 ) 的制造工 艺 , 基本上 为元 明时代制搪业所继 承 , 只要 参阅《天工 开物 》一 书即可见一斑。

糖的外销情况见于《诸蕃志》等书。主要外销 对象有占城、 真腊、 三佛齐、 单马令、 佛罗安( 今 马来西亚西岸 ) 等国 , 大致上包括印支半岛、 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为什么糖未远销至印度大 食? 因 为印度早就有甘蔗汁烹炼糖食的记载 , 可 能甘蔗 种植 自西往 东传至爪 哇一带 , 故《诸蕃 志 》“ 阁婆国 ” 条有“ 蔗糖其色红 白, 味极甘美” , “ 多嘴甘蔗” 等文 字 , 即说明爪 哇也 有糖的生产 。大 食的食糖不知 从何而 来 , 但从《诸蕃志 丫大食国 ” 条所记大食与三 佛齐、 佛罗安等国贸易的情 况来看 , 可能也会购买爪哇生产的糖.

宋代商品经济对宋代的影响(宋代福建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12)

第五 , 花卉的进出 口 贸 易 。先说 花卉的进 口 . 茉莉 花 , 《 淳熙三 山志 》卷 宋代商品经济对宋代的影响(宋代福建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13)四一 作“ 末丽花 , “ 此 花独闽 中有之 , 夏开 , 白色 妙 丽 , 稽含《草木状 》谓之末利。佛经 曰 : 末丽花香 。又是 番末丽 , 藤生 , 亦香 。” 番 茉莉花应 属海 外传入的 。素馨 , “ 蔓生 , 白色 , 露哀 ( 音 y i) 愈香 。蔡公襄诗 : `素馨万里 来商舶 , 团园 末丽 丛毓香 。’ ” 事实上茉莉与素馨均 为进 田花卉 , 陈善的《扣虱 新语 》上卷云 : 茉 莉、 素馨“ 皆闽商移而至 ” 。阁提 , “ 南海种 , 商人 传之 , 花 哲白而香 , 胜 如素馨, 盖岩桂之流品也, 仙书曰 阁提 。” 岩桂 即九里香 , 亦 为闽 中名花之一 。

以上仅据《淳熙三 山志 》所记 , 举 出三个 例子说明宋代福建 已有从海外传入的名花 , 实际传 入 的花卉不止这三种 。花 卉传入不仅有观赏价值还有其他经济价值 , 如茉莉花角于制造 茶叶, 生 产茶 叶 名品茉莉 花 茶 ; 茉莉、 素馨、 阁提 、 佛桑诸花 用作提取 香 油 ( 香料 油 ) 生 产 , 。开创 了我 国香 料油加工 业 。

其次说 福建花卉 的出 口 。前举《 西山杂 志 · 花棣 》记载 的一 则故事即 反映 了这 方面 的情况 , 泉 州之丰 州 , 出现 了花 卉专 业 户花琳 , 他栽培 的异 卉奇花 由富商李富 安运销交 州 , “ 花卉炫 雅 , 一盆之值百金也 。蕃舶 之 易珠、 帽 , 盆卉更贵重 , 奇缺 , 花琳富闽中矣!" 花 琳之子 花世 昌还“ 拓 海 兴 田 , 遍 植名花 ” , 扩大 经营 。元代在花棣征 收花税 , 严重打击了花卉业 。

福建花卉业 的发 展 , 除 了本 身 自然条件优 越外 , 还和 东南亚 交往频 繁有关。东南亚 各国地 处热 带或亚 热带南沿 , 大 自然赐 给它 们奇卉异 花 , 培 育了人 们的爱花 的人文精神, 这种人文精 神因 花卉具有的药用 经济价值而 更为人 们所接受。花卉的贸易把 这种人 文精神带入福建 , 如除 了竞相观花外 , 还学会提取 香料 油, 作为化妆品美化妇女 , 作为药用保健 品增进 人民健康 。

以上五个方面 的发展 , 都是 围绕着商品化这个关键课题 。粮食生产 在人 口增 殖所形成 的需 求推动下发展 , 是一种 必然 趋势 ; 但是 , 粮食生产一 旦在城市或商品生产 、 对外贸易的需求推动 下发 展 , 则具有新的意 义 , 即商品生 产的意 义。换一 句话说 , 粮食生产 因为农业 人 口 增殖 (包括 农业人 口 的统治都群 体的增 殖 ) 而发展 , 属 于 没有经 济意义 的发 展 ; 而 一旦 农业因为城市或从 事商品生产、 对外贸易的非 农业人 口 的增加而 发展 , 则具有经济意义 , 具体说 , 农业 发展因此纳 入商品经 济范 围 , 而且出现 了过 去所没有的现象如 良种的贸易、 生产技术的交流 , 即农业进步 的技 术因素增 加了 。占城稻 的 引进及 其他粮食生产进步均属 这一 趋势的表现 。粮食生产 的发 展 自然又和经 济作物 的引进发展相联 系 。

所以 , 我 曾对什么是经 济结构变化问题感到 困 惑 , 在研究 了福 建( 以泉州为 中心 ) 经济的发 展 、 变化 以后 , 才悟出了这个道理 , 即所谓经济结 构的变化包含两 层意思 : 一层意 思是指生产资 料的 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 如 国有制、 私有制 (大土地所有制 、 小 土地所有制 ) ; 另一 层意思是指经 济的商品意 义增大即商品经济的发展 。而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的因素则是城市的发展和从事商 品生 产活动的非农业人 口 的增加 , 这些 人 口 必 然以交换活动为生存手段。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才是真正的经 济意义上的发展 , 相比之下 , 由农业人 口 增殖而 导致的农业生产发展是一种没有 真正 的经济意义的发展 。

我要说明的第二个 问题是受对外贸易影响的商品生产 , 具有一般商品生产所 没有的活力 。从理 论上说 , 一 切商品生产均受价值规律支配 , 中世纪 的商品生产亦无例外。由于中世纪贩运 贸易盛行 , 商品的价格 远高 于价值的情况很普遍 , 尤其对外贸易行业如此 ; 例如 , 上 面列举的棉 织品 、 瓷器 、 糖、 花卉出 口 贸易中 , 因为属 于重要 商品 ( 甚至是珍品 )其价格 自必远 高于价值 , 因而反 过来刺 激棉纺织业 、 制瓷业、 制糖业 、 园 艺业 ( 花卉 栽培 ) 以及 香料 油制造业 的发 展 , 形 成类 似今 日出 口 导 向型产 业 , 从而产 生 内地所没 有的经济 优势 。这一 动 向是值得我 们借鉴的。这种变化就是本节开头所说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

THE

END

宋代商品经济对宋代的影响(宋代福建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14)

宋代商品经济对宋代的影响(宋代福建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