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经世文编》领衔撰 提携后辈受人尊

左宗棠成长背后之推手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巧合之事。往往一些小人物是很多大人物的背后推手。比如。。。如前两回我们说到的梁发与林则徐、洪秀全的关系;但还有一些大人物则成了另外一些大人物背后的推手——这就是从这一回开始我们要讲的内容:是谁成就了左宗棠?

曾国藩的挺经白话文(曾国藩卫道救时)(1)

左宗棠,嘉庆十七年十月(1812年11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界头铺镇新光村。

其父名观澜,字晏臣,又号春航,县学秀才,祖传数十亩薄田,不足供养9口之家,便开馆授徒。塾师收入仅能维持温饱,遇荒年,余夫人只得用糠屑作饼给家人充饥。虽是读书人家,却是最底层生活。

左宗棠六岁始读《论语》和《孟子》。他接受能力很强,每早诵就功课,便蹦蹦跳跳到处玩耍,有时还遛到哥哥身旁,听父亲讲课。因是父亲宠爱幼子,父兄都让他几分,一直跟父兄读书到十九岁。

嘉庆时,白莲教发展至巅峰,时任广西知县的左氏父亲左观澜,不可避免地与白莲教正面冲突,亦因战斗成名,而左宗棠24岁的哥哥左宗棫却在此战中牺牲。左父经受不住打击,后抑郁而终,还欠下债务。左父去世时,左宗棠才十八岁、二哥左宗植二十六岁,两人互相扶持一边度日、一边还债,把田地都留给了丧夫的嫂子。

接着,左父在辛苦一生、欠债未偿情况下,又经不住丧母、丧妻、丧子之痛,于道光十年(1830年)在其(余)夫人逝后两年后,病逝长沙,夫妇二人均只五十三岁。

左宗棠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和大哥接二连三地去世,家中剩下他和二哥,以及寡居的大嫂。此时,二哥左宗植又作出一个艰难决定:将四十八亩谷田全部留给大嫂,以解决孤儿寡母生活问题。兄弟二人继续刻苦读书。最为艰难的是,二哥还外出求学了,家中一切付于左宗棠打理。

说说容易,读书就读书、料理家事就料理,但,必须得弄清一个问题:凭何为生啊?肯定是需要费用保障呀。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遇到什么贵人。是的,正是遇到了他的贵人!

左宗棠的贵人便是贺氏兄弟——贺长龄和贺熙龄。

爱才惜才育才以“国士见待”左氏

道光十年(1830年)冬,左宗棠知悉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因丁忧回籍为母守制,左氏早闻贺长龄大名,且对贺长龄学问、功业和为人十分钦慕。便欲借贺氏在籍时机,前往长沙请教经世致用实学,专门拜见贺长龄(此时的贺长龄年近五十,与左宗棠完全属于两代人)。

他为何如此器重一弱冠少年呢?最重要的当然是贺氏的爱才惜才之修养,亦是与陶公相约之责任!当然,与左氏潜质与可造也极有关。二人相识后,他和左交谈几次,即惊诧此生年纪虽轻,但其见识却极不平凡,便“以国士见待”。

此时左宗棠不过是一名年仅十八周岁、且连生员资格还未取得,而贺长龄则早已进士出身、官至江苏布政使地方要员。左宗棠受此器重,倍受鼓舞。便将所学尽说与贺知,并请其指点。贺长龄看着对面的年青人能在经世学问上探索的有模有样、谈吐自如、颇有见解,特别这么酷爱读书,更是虚心请教,不自觉从心中大为赞赏。

左氏看到贺长龄家中藏书甚多,便欲借读。贺长龄极为理解其“颇好读书,苦贫乏无买书资”之窘状,当即表态:”从此,吾家书房即汝书房。欲借书尽可到吾处来。予将于善化(长沙)守制,居家则会有些时日。所需之书,吾帮汝取。但,对汝仍有要求,须熟读一书方可再借他籍,否则,不予借与。“左宗棠当即回道:”谢谢恩公,定遵旨意。“

此后,左宗棠,几乎定期到贺长龄家中借阅书籍。湘阴到长沙约160里,每次借还都有一大摞(批)书,往来虽非易事,难得是,借了别人书籍,总要应承对方刨根问底询问有否细读、所记几何等,当然,这些根本难不住左氏。

曾国藩的挺经白话文(曾国藩卫道救时)(2)

初时,贺长龄还拣一左氏读过之书考问:”问其所得,互相考订,孜孜龂龂,无稍倦厌”。不想左氏回答甚出贺氏意外,贺长龄暗中称奇,觉得左宗棠是真读书,非徒虚名之辈。左每还书,定如门生循循善诱,又如友间互相切磋。对左频来借书丝毫不厌。

贺长龄还激励左说:“天下方有乏才之叹,幸无苟且小就,自限其成。”了了几句,早使左氏热气腾腾、激情万丈。真不愧一个爱才如命之贺长龄!后左铭记贺语、隐忍不发。后他虽多年隐居在乡里、以耕读为生,却并未轻易去做卑琐小官,也多次谢绝友人邀请。

贺长龄居丧一年后回原任。6年后他任贵州巡抚时,曾几次写信邀请左宗棠去贵州共事。亦因知左氏家贫,要以重金礼聘。那时,左已接受陶澍教其孤子之约,而辞谢了贺氏邀请。

长沙城南书院山长贺熙龄

贺长龄离长沙后,其弟贺熙龄(字蔗农)仍留长沙。贺熙龄原任湖北学政,也因丁忧在家,在长沙城南书院主持讲席。城南书院亦是长沙三大书院之一,很有名气。左由贺长龄介绍进去。此时,左氏一是慕贺熙龄其名,此外也是为了得到膏火费维持生活。贺熙龄是左宗棠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贺熙龄教学生与常人不同,他不重视八股文,和其兄贺长龄一样,注重“经世致用”的实学。

他用汉宋以来实学家著作施教,尤其符合左氏志趣。贺氏兄弟都极看重左宗棠。后来他在一篇题赞左宗棠祖父松野公画像《左斐中像赞》中,还提到这个得意门生,说“左子季高,少从余游,观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察其进退言论,则循循然有规矩,而不敢有所放轶也。余已心异之。”

左宗棠也十分敬爱他们兄弟,他自称从学10年,实际他只从读了一年。贺熙龄在长沙住9年,左宗棠经常不在长沙,但常和老师通信,既讨论学习,也谈论国家大事,有学有所成就,必向贺熙龄汇报。遇有牢骚苦闷,也向老师宣泄。十年如一日,二人感情甚笃,亦师亦友。

左宗棠在城南书院时,还结识众多湘籍大儒与有为同窗,如罗泽南(罗山)、丁叙忠(秩臣)、邓显鹤(湘皋)、邹叔绩(汉勋)等,都是志同道合之士。众人都不注重八股文和词章利禄,而专讲求实用之学。如罗泽南,当时就很有些名气,以后又成为湘军著名将领。

在嘉庆、道光年间,书院的建设进一步发展。期间先后由湖湘文化大师罗典(任山长,“唯以治经论文,启诱后进”)、欧阳厚均(主张体用兼备)各主院27年。清代的岳麓书院,集聚了一代常识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师,培养出诸如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郭嵩涛、李元度、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等著名的湖湘学者。在湖南巡抚吴荣光的支持下,又创建和恢复书院古迹数十处,书院办学呈蓬勃发展的景象,书院以主要传授理学和汉学,成为影响海内的汉学重镇,更使湖湘文化之”经学致用“之说大兴。特别是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经湖南巡抚吴荣光主持于岳麓书院内创办湘水校经堂,以经史、治事、辞章分科试士。吴荣光还亲在湘水校经堂任教,其时,左宗棠在湘水校经堂就读,吴荣光还是他的授课教师(见附注:吴荣光简介)。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议的呼声中,延续了近千年的岳麓书院正式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是王先谦,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经学家。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说,“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近代湖南人才辈出,先后出现了五个重要的人才群体:一是鸦片战争前后经世派人才群体,代表人物是嘉道年间的名臣陶澍、贺长龄及唐鉴等,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魏源、汤鹏等。二是19世纪50-60年代,即咸同年间的湘军集团——主要代表人物为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焘、刘长佑、江忠源等。三是19世纪末,即甲午——戊戌年间的维新志士群体,主要代表人物是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皮锡瑞等。四是20世纪前十余年间,即清末民初,辛亥革命志士群体,主要有黄兴、宋教仁、陈天华、蔡锷、禹之谟等。五是五四运动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家群体,主要代表是毛泽东、刘少奇、蔡和森、彭德怀、贺龙等。这些人才群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发挥过巨大的历史作用,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巨大影响(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曾氏也亦受馈受助获提携

曾氏家书为证:“今年冬间,贺耦庚先生寄三十金,李双圃先生寄二十金,其余尚有小进项。汤海秋又自言借百金与我用。计还清兰溪、寄云外,尚可宽裕过年。统计今年除借会馆房钱外,仅借百五十金。岱云则略多些。岱云言在京已该账九百余金,家中亦有此数,将来正不易还。寒士出身,不知何日是了也!我在京该账尚不过四百金,然苟不得差,则日见日紧矣。”(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致诸弟)

曾国藩(子城)会试进京和初入京城时十分困难,也曾多次得到贺长龄的资助,使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得到接济,说明二人的交往不仅仅是书信来往了。而且从贺长龄与陶澍、唐鉴交往的程度看,相互之间都是,自然会谈到同为湘籍的晚生曾国藩的,若是曾与唐鉴的相识与陶贺有关肯定不稀奇,至于专门介绍曾国藩给唐鉴尚需花时日考证。可以肯定的是,贺肯定向唐推荐过曾国藩,则是确定无疑的。亦有说曾国藩曾于长沙城南书院求学,受教于胡达源(胡林翼之父)和贺熙龄等,所存史料不多。不论如何,此二人对曾氏亦有一定的熏陶与影响定是事实(此说,说明曾氏于城南书院有缘,亦与毛泽东同志有校友之缘呢)。

说了贺长龄,再来说说唐鉴。唐鉴究竟有何种神奇力量,足以使金榜题名后、完全处于自鸣得意且意气风发中的曾国藩,甚至于受到脱胎换骨的程度的去影响,从而一洗这个入了京城后,几乎满身鄙陋之气、从内到外都充斥着缺点与不足的曾国藩的浑身污垢?!这,就是近乎于圣贤般的硕儒的个人魅力!

附:1、贺熙龄简介

贺熙龄:贺长龄之弟(善化县,今长沙县)人,字光甫,号庶龙,乾隆五十三年(1788)生。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河南道御史,提督湖北学政。复补山东道监察御史。后因身体原因,以自疾乞归。回长沙城南书院担任山长,与其兄一起给予左宗棠许多资助,使左氏得以糊口读书。并在此期间,联络岳麓书院奖掖人才,光大湖湘文化奔走。

在御史任内,请缉滨湖盗贼,查禁私垸,端士习,惩诬告,严究讼师胥役作奸;陈盐务河工积弊,条上苗疆九事等,皆奉旨可行。持冠后,前后主讲长沙城南书字8载,并倡立湘水校经堂。晚年筑室东城,布衣蔬食,名其居曰"菜根香"。道光二十六年(1846)卒。著有《寒香馆诗文钞》传世。

2、吴荣光简介

吴荣光(1773 - 1843),字伯荣,一字殿垣,号荷屋、可庵,晚号石云山人,别署拜经老人,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佛山镇(今佛山禅城区祖庙街道)人。清代官员、诗人、书法家、藏书家、岭南著名的书画金石鉴藏家。

嘉庆四年(1799)进士,由编修官擢御史。道光中任湖南巡抚兼湖广总督。后坐事降为福建布政使。其不仅官至封疆大吏,还工诗文、擅书画,尤酷嗜金石,精鉴赏,名极一时,书法更为世所推重。康有为云:吾粤吴荷屋中丞帖学名家,其书为吾粤冠……"他遗留下来的书画作品已被列入国家文物局文物出境限制,精品不准出境 。著有《历代名人年谱》、《筠清馆金石录》、《筠清馆帖》、《辛丑销夏记》、《帖镜》、《石云山人文集》、《绿枷楠馆录》、《吾学录》等。 吴荣光是清中期著名汉学家,清道光十一年(1831),吴荣光在长沙创办了湘水校经堂。左宗棠在长沙湘水校经堂就读期间,吴荣光是他的授课教师

参考资料:纪连海《贺长龄:左宗棠走上前台的第一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