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本平台由作者授权发布,不得转载或他用。

文/图/姜伏虎 编辑/组图/书中浪子

晚清河南名臣(一代知县的楷模)(1)

一代知县的楷模

—— 第十六世祖姜凤苞先生略考

姜伏虎(江苏)

江苏省丹阳市滕村是我国著名的古村落,蜿蜒曲折的鹤溪河绕村而过。蓝天碧水,竹郁树茂 ,沧田无垠,春华秋实,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江南田园风光。尤其是滕村民风淳朴,书墨飘香,知书达理,而人才辈出。明清两代,除出了以姜宝(明嘉靖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为代表的九名进士外,姜氏后人中举人更是枚不胜举,姜凤苞先生就是杰出代表。

姜凤苞先生为姜宝后第十六世祖。丹阳市清代几朝编修的县志对姜凤苞先生均有记载:“姜凤苞,字振采,号朴园,乾隆戊申举人,分发湖南,署善化县,拔贺长龄、贺熙龄于童试中。调署湘潭,补新宁县,充庚午乡试同考官。新宁苗民杂处,素称难治,凤苞一以廉爱化之。积劳成疾死于任。”寥寥数语,读之油然而生敬意,更使人无限遐想。怀着对先人的崇敬,我对姜凤苞先生做了考证。

姜凤苞生于乾隆戊辰(1748)九月二十六(11月26日)戊时,乾隆戊申(1788)考中举人,分发湖南,先后在善化县(今长沙)、湘潭县为官。1804年补授新宁知县,嘉庆庚午(1810)乡试同考官,敕授文林郎,积劳成疾,于嘉庆辛未(1811)三月二十四(4月16日)病逝于任上。其父姜殿选以子凤苞赠文林郎、新宁县知县。

晚清河南名臣(一代知县的楷模)(2)

这是明朝为表彰姜宝在丹阳城老西门大街建的石牌坊

一、凤苞先祖故居及画像

据家谱记载,凤苞先生这一支族人世居邑城大街(今丹阳市新民中路),故居坐落在许庙巷东侧,从中市大街一直延续至后街。根据家中保留的清朝咸丰年间和民国时期的相关契约,共有五进正房及厢房。凤苞先生故居历史上曾被毁两次。太平天国时期,临街开设的药铺等故居被焚毁,后姜氏后人重建恢复。抗战时期,遭日军敌机轰炸和大火,仅存我家居住的一进百年老宅。至解放前夕,姜氏后人在废墟上临街建了张一之诊所,查恒山旱烟店,庆大昌绸布店五间店铺。后街由中医孟河派传人之一姜氏后人姜狱甫开设中医馆,解放后姜狱甫和丹阳张则生等一批名中医奉调南京,因身体原因,后又重回故乡开设中医诊所,直至1963年夏去世,原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吴天石亲送挽联。自此,始于姜宝长兄御医姜廷章开创的中医学在姜氏后人中再无中医传人。

故居留着我们童趣的记忆。故居有古井一口,夏天,家人将西瓜用网袋装好放入井中浸泡三四小时,然后分食,清凉爽口,沁人心脾;故居有青石板铺成的天井,下午四五点钟后,我们吊来井水,浇在青石板上降温,晚上在天井纳凉,看着天上的银河,听邻居讲着古老的故事;故居中的小山,实际是一栋二层小楼,被日军敌机炸毁后形成的小山,上有桑树、冬青、牵牛花,入秋后我们常在瓦砾中翻捉蟋蟀。整个故居2001年因城市发展,留着我们童趣记忆的古井、带有格子门窗的故居全部拆除。

一九六六年八月,全国兴起了破“四旧”立“四新”的高潮。八月一天的上午,我伯父从阁楼上拿下了一个多年没有开启的画盒,从中一下拿出了七八副人物肖像画,告诉我们这些都是祖宗画像。这些画虽历经百年,但保存完好,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美仑美奂。我们都惊呆了,我们从来都不知道家里还有这么多字画,他指着身着清朝官服的两幅画像告诉我们,他们曾在湖南当过县知县。这些祖宗肖像画连同家里保存的十几块牌位在后院里作“四旧”之物全部烧毁。

家中原来供奉的观音神龛中的佛像因母亲忌讳对佛不敬,在小山上挖了一个坑全部掩埋了,另外一些山水字画伯父虽然没有烧毁,后被有关部门以三元一幅给收购了。当时我们是懵懂少年,虽觉得烧了可惜,但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认为父辈的决定是自有道理的。八十年代我市出版光绪县志后,我浏览了县志,才知道那两幅身穿清朝官服的画像,分别是姜凤苞和其父亲姜殿选二人。现在我们兄妹几人每当谈起此事,都倍感遗憾。画像被烧,是百姓无知无奈的选择,也是时代的局限造成的。

晚清河南名臣(一代知县的楷模)(3)

这是原滕村的进士亭,为姜宝和姜士昌父子同中进士而建

二、凤苞先祖的孝友力学之路

姜凤苞出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在良好的家风家规熏陶下,少年时他便通读四书五经,但他属于“大器晚成”。1773年7月27日,他父亲姜殿选辞世后,他既要担负起长子责任,打理整个家族家务,又要坚持读书,家务和读书兼而理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读书治学是日积月累之功,而非一蹴而就之事。他忙里偷闲,挑灯夜读,博览群书,朝乾夕惕,孳孳矻矻,不敢有丝毫懈怠达三十余年,其艰辛可想而知,终究于1788年考中举人。漫长而坚实的读书阅历为他今后为官从政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凤苞先生宽厚、仁慈、善良。赠君静山公去世后,他对荆氏和马氏两位庶母孝敬有加,生活起居关怀备至,问寒嘘暖,事无具细。凤苞先生考虑,服侍老人,妾总比婢女贴心。为此,他特地买了一名小妾,以便更好的照顾两位庶母。谁知刚支付完银两,领进门后,一问方知,该女子早已许配于人,因家贫无力置办嫁妆而无法成行。凤苞先生当即遣还,并将所付银两赠于该女子,助之出嫁。《新宁县志》在记载此事后作者感叹:“其为人长厚,大率类是。”庶母过世后,他尽礼尽诚,精心操办,深受族人赞叹。

凤苞先生十分喜爱次子姜景华。景华,字艺洲,号湘甫,邑庠生。生于1792年8月9日,一直跟随父亲在湖南生活,他十分喜欢读书,购书数千卷,晚上就寝馈其中。景华十分有才华,自幼好为诗、古文辞。作品有《春草轩》、《莲花池馆》、《归程纪游》、《陋巷小草》诸集。后人编撰的《续国朝词综》及《曲阿诗综》、《曲阿词综》均收录其诗词。但凤苞先生的胞弟竹溪先生结婚多年,花甲之年,仍无子嗣,凤苞先生毅然将次子过继于他。从此,兄弟俩不仅有手足之情,又有白首怡怡之乐。

凤苞先生摄篆善化县时,对新进的年少弟子员(县学生)十分关心爱护,多次进行无私的帮助。门下士贺长龄曾亲眼所见凤苞先生赏于乡先达眭翘林、吉谓涯诸公。虽然贺长龄后官至云贵总督,但多年后他仍然不能忘怀凤苞先生对年少诸公的爱护帮助及教诲,此情此景,历历在目,铭记在心。

晚清河南名臣(一代知县的楷模)(4)

晚清河南名臣(一代知县的楷模)(5)

这两张照片是作者父亲兄弟俩和母亲1940年10月在新落成的张一之诊所前合影

三、凤苞先祖的为官之道

凤苞先生为官23年。1788年考中举人后,分发楚南之地,先在善化县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嘉庆年间的湖南,正是有了姜凤苞这个伯乐,慧眼识人,才有了贺长龄、贺熙龄两位良臣。贺长龄,字耦耕,号西涯,晚号耐菴。他“生而岐嶷如成人,弱不好弄,读不释卷”,1800年他年仅十六被凤苞先生拔于童试中,辄冠其曹。后于1808年获进士,官至封疆大臣--------云贵总督。贺熙龄,字光甫,号庶农。1804年春天,凤苞先生在童试中又拔贺熙龄为门下士。后熙龄于1814年成进士,官拜河南道御史,提督湖北学政,复补山东道监察御史。他们炳彪史册,名闻遐迩。

凤苞先生勤于职守。1804年中调署湘潭县,仅六个月,因政绩突出,被当地父老乡亲歌而颂之,旋即补授新宁县知县。

新宁县地处湘桂边陲,历史上山多田少,有着“八山半水一份田”之称,苗、瑶、壮等多个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素称难治。嘉庆十年(1805)凤苞先生担任新宁县知县,他立即聘请了贺长龄的长兄云冈担任幕府,时间长达七年,与贺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就任后,首先坚持以德为政,德治天下。他采取疏导、安抚的政策,调和矛盾,减少纠纷。他认为主政者积德累功能影响和改变一方风气。他居官仁恕,与民坦诚相见,从不对百姓疾言厉色。刚到任时,先民中有矛盾或仇隙,往往都要到县衙相互攻奸。凤苞先生总是以礼仪廉耻循循善诱,晓之于理,使他们为之感动而愧疚,流下忏悔的眼泪。一时间,其风遂寝,士民竟相奉法,社会秩序井然。凤苞先生在宁六年,民风淳朴,民心大快,百姓安居乐业。

其次,他坚持以廉为政,捐俸办学。凤苞先生对教育极为重视。文昌阁是新宁最早的书院(亦称濂溪书院)。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温章元将书院迁建于城南沙堤,拟名“金城”,然工役未就,匾额未悬,盍然而卒。乾隆庚辰二十五年(1760)李腾渊任知县,将温章元的“金城书院”易名“莲潭书院”,并建周子祠于后。“莲潭映月,天下奇观”,之后该书院荒废数十年。1805年先祖姜凤苞到任后,立即捐俸重修。竣工后,增设膏火(补贴),并聘名士在书院主讲,一时声名远播,人文大振。

凤苞先生学识渊博,每当有士人晋接或考试之时,他总是坚持亲自授课,一以贯之,宛如师生,亲切地与学子们切磋交流,没有半点当官的架子,使新宁的人才脱颖而出。考试入围人数最盛时为嘉庆十五年(1810),出其门下的翘楚贤达有户部主政赵先雅等七人。凤苞先生次子景华曾作《莲花池馆》集。凤苞先生病逝后,嘉庆十七年(1812)云南沧沅县举人羊拱辰接任知县,他承先祖之风,捐俸扩建书院,并将“莲潭书院”更名为“文昌书院”。他在《复修文昌书院碑》中说:“余代苞于斯,乃捐俸茸余十间,迁建文昌祠于院后,复其额文昌书院。”

再次,坚持以勤为政,充盈义仓。上任伊始,他走遍了新宁的山山水水,各乡各村。在走访中,他发现各乡的义仓存在严重问题,实际存粮远远低于账面数量,皆为里胥小吏侵吞蚕食。凤苞先生大力整治,设法追偿,让里胥们在规定的时限内采购足额的谷物积贮,保证义仓粮食充盈。对于原库粮不足应付灾荒年景的积谷义仓,凤苞先生多次拜访乡绅、贤达和商贾,劝说大家要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君子之风,“众善奉行”,多做好事,捐谷捐银,为民造福。自此,义仓库粮充盈,有备无患,百姓再无后顾之忧。

第四,坚持仁政爱民。在新宁的六年中,他兴利除害,发覆摘奸。凤苞先生怀有一颗强烈的爱民之心。他抚慰先民,不管山再高路再远,总是亲力亲为,甘愿受劳累之苦。他催收租税,总是从实际出发,充分体察民情,给先民留下余地,从不使先民因赋税沉重而流离失所,甘愿冒政拙之嫌。

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凤苞先生在办案量刑之中,始终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宁失出毋失入”,实行疑罪从无,从不制造冤假错案;二是“宁从轻毋从重”,对不幸陷入法网的罪犯能报以同情,不忍施用重罚,总是力求其轻。但是,任何复杂的案件,经过他的审理,总能水落石出;任何狡猾的罪犯,在他的逼问下,总是原形毕露。他明察秋毫,洗冤雪枉。他宽仁厚道,赢得当地先民的爱戴,一时口碑载道,循声大起。上司正准备保荐他担任更重要的官职,他却积劳成疾,沉疴不起,病逝于新宁。

灵柩归葬故土之日,新宁县城万民空巷,士民们自发地提着酒壶,拿着祭品,就在道路旁,祭奠哭拜,连绵数里而不绝,扶柩的凤苞先生亲属感动得泪流满面,和送别士民的眼泪交织在一起。悲情深深,哀泪蒙蒙,依依哭别见真情。为官一方,造福乡里,优劣良莠,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即使是211年的今天,作者拜读贺长龄先生为先祖撰写的小传,此情此景,也使作者泪盈眼眶。“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姜凤苞先生为官多年,清廉勤政,全心为民,为一代知县的楷模。

此外,姜凤苞先生作为乡贤,在家乡居住时,捐修节孝祠,请立鸣凤书院,整饬育婴堂规条中无不率先垂范,在家乡父老乡亲中无不传为佳话。

四、姜凤苞先祖墓地考

根据《丹阳县志》记载,新宁知县姜凤苞墓在草堰门外殷庄村南。秋日的一天早上,作者来到殷庄村南寻觅先祖坟墓,村外早已成为镇里的工业园区,经向老人打听,老人也不知道其踪迹。乡愁是一碗水,一杯酒,一生情,从某种意义上讲,坟墓上的一抔土寄托着后人对先人的追忆,“叶落归根”也是更深层次的乡愁,加强祖坟的保护也应成为社会的共识。

五、姜凤苞先祖年谱

乾隆戊辰九月廿六戊时生(乾隆十三年1748年11月26日)

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请立鸣凤书院。

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父静山公辞世,料理家务与读书两不误。

乾隆五十三年 (1788年)戊申举人,分发湖南,署善化县。

乾隆己西五十四年 (1789年)长子景荣在湖南长沙出生。

乾隆五十七年 壬子(1792年)次子景华在湖南长沙出生。景华幼年时,与长龄、熙龄皆在岳鹿书院师从山长罗典,诣长进。

嘉庆五年 (1800年)拔贺长龄于童试中,长龄辄冠其曹,于1808年成进士。

嘉庆九年 甲子春(1804年春天)拔贺熙龄于童试中,纳熙龄门下士,熙龄于1814年成进士。

同年,调署湘潭,仅六个月,鲜有政绩,旋调新宁知县。

嘉庆十年 辛未(1805年),复聘贺长龄长兄云冈从游幕府,同事七年。

嘉庆十一年 (1806年)修葺莲潭书院

嘉庆十五年 庚午(1810年)充乡试同考官,敕授文林郎。新宁考中入围的人员最多,有户部主政赵先雅等七人,七人皆为翘楚,迎来新宁人才爆发第二波。

嘉庆十六年 辛未(1811年)三月廿四(4月16日),积劳成疾,死于任。

本文参考了光绪版《丹阳县志》、《新宁县志》、《丹阳滕村姜氏族谱》及长沙贺长龄先生撰写的《明府朴园姜公传》,并得到湖南省新宁县政协秘书长周光辉先生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晚清河南名臣(一代知县的楷模)(6)

作者风采:

晚清河南名臣(一代知县的楷模)(7)

作者简介:

姜伏虎1951年8月出生,云阳镇人,原为丹阳市政协秘书长,现为江苏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本期编辑简介:

晚清河南名臣(一代知县的楷模)(8)

李淑华,笔名书中浪子,女,1966年出生,中学英语高级教师,镇江市作家协会、丹阳市作家协会、丹阳市诗词楹联协会、丹阳市朗诵协会会员,镇江市委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丹阳市委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镇江旗袍沙龙、丹阳市旗袍协会会员,丹阳市乒乓球协会、练湖乒乓球俱乐部会员,丹阳慈善总会义工、丹阳护生小居、丹阳凤凰慈善、丹阳如意慈善会员。

曾在《青年诗林》《镇江师专》《丹阳日报》《镇江日报》《京江晚报》《英语周报》《中学生英语》《英语之友》《扬子晚报》《作家天地》《当代作家》等报刊杂志,在《同步悦读》《作家平台》《一线作家》《人民杂志》《新长江文学》《艺术荟萃》《女人花文学》等微刊及大小网站论坛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1500余篇。《中外文艺》《当代文摘》《最美作家》特邀专栏作家,《浪花文艺》创始人、总编、主播。2020年8月出版散文集《浪花飞歌》。2021年7月退休,以辅导英语、作文为主,其他学科为辅。

晚清河南名臣(一代知县的楷模)(9)

晚清河南名臣(一代知县的楷模)(10)

中秋快乐 郭振东

作者风采:

晚清河南名臣(一代知县的楷模)(11)

郭振东艺术简介

郭振东(随光逐影),笔名远山。中国艺术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美国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网签约高级摄影师。

从事摄影创作四十余年,擅长风光、民俗、人文摄影,1985年9月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学习,1991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数百幅摄影作品在国际国内各级影展、影赛中入选,分别荣获金、银、铜奖和国际摄影联盟勋带奖,并编入画册。多次荣获地方政府文学艺术成就奖。

2012年9月举办《“随光逐影,风韵无限”郭振东艺术摄影作品展》。出版印制《郭振东艺术摄影作品集》。

在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办的《2019“大美祖国”全国摄影作品征集活动》中担任大众评委,并荣获“优秀评委奖”。

2019年10月获“中国砚都·七星肇庆”全国摄影大赛金质收藏奖

2021年3月荣获“大美中国”2021全国旅游摄影大赛自然探索类银奖。

晚清河南名臣(一代知县的楷模)(12)

中文:姜凤苞先生为官多年,清廉勤政,全心为民,为一代知县的楷模。

英文:Mr. Jiang Fengbao has been an official for many years. He is clean and diligent, serves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and is a model of a generation of county magistrate.

日文:姜鳳苞氏は長年官として働き、清廉で勤勉で、全心を民とし、一代の知県の模範となっ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