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后算账"源于“秋后问斩”,这一说法,现在也一直存在。那么"秋后问斩"从何而来呢?"秋后问斩"是从古就有的,并非近代才兴起的说法。从古至今,各朝代除了秦以外基本都大致遵循"秋后问斩"的刑罚实施时间,当然非常时期的重刑犯会特别对待,也会在其他时间斩立决。

秦赵之争是什么原因(秋后问斩为何要到)(1)

古代行刑场景

秦朝的"四季问斩"或许跟秦朝的暴政有关,始皇帝要杀的人太多,行刑实在等不到秋后算总账。始皇帝的这一做法,古人认为就是违反自然法则,短命王朝也是天意。古代因科技落后,很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虽然不能解释,但是作为统治者也要给百姓一个说法。于是,人们心目中的上帝、神、造物主就出现了。这样一来,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灾祸、疾病、福寿、丰年都是上天的安排,顺者生,逆者亡。这种源于人们观察自然万物和内心想象相结合的法则,自然而然就成了不能违背的天意,百姓和官员所做的一切都要以这种天意为准绳。

秦赵之争是什么原因(秋后问斩为何要到)(2)

太湖县五千年文博园

在古人心目中,一年四季之中,春夏两季万物复苏,继而生长繁衍,在这两个季节做出有害生命的事情,当然是有逆于自然法则。若在春夏两季执行死刑,显然有悖于正值万物生长的自然法则。秋季以后,在人们心中始终都是万物凋零、萧杀蛰藏之季。古诗中不乏描写秋天衰败、凄惨的诗句,屈原《九歌·湘夫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汉代刘彻《秋风辞》:"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所以,古人也自然而然地认为,秋冬亦是生命逝去、轮回的节气,该消失的要消失,该结束的必将结束,秋冬行刑自然也顺应天理,合乎四时了。

秦赵之争是什么原因(秋后问斩为何要到)(3)

萧瑟的秋季

不少朝代都对秋冬行刑时间有明确的规定,甚至对违抗者进行严格处罚。西汉规定在十月至腊月才可对罪犯施行死刑,其他时间一律不能执行。唐宋之时,也有严格规定,相对来说时间上比较宽松,但也严格规定春季不准行死刑,违抗者要判处一年徒刑。唐宋不光有季节限定,还对处刑有具体要求,比如规定"雨未晴"、"夜未明"不能执行死刑。可见,当时对行刑的天时是有比较严格的要求的。

早在西汉时期,"秋后问斩"就有了思想基础,让这一说法显得高大上了不少。当时的儒学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儒家理论,然后不断丰富其思想,后来就向统治者提出了"任德不任刑"及"先德后刑"的主张,顺应这一主张就推出了春夏行赏,秋冬行刑的做法。

秦赵之争是什么原因(秋后问斩为何要到)(4)

董仲舒雕像

"秋后问斩"也一直持续到清代都未变更,依然坚持秋季处决犯人。现在对犯人的处置虽不再遵循"秋后行刑"的传统规则,但是"秋后算账"的说法依然保留了下来,也是让贪官瑟瑟发抖的一个词。另外,通俗的说法还有"秋后的蚂蚱蹦跶不几天了",说的是坏人马上会受到惩罚,但同样也突出了“秋后”这个时间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