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

在刚结束不久的第二届电池日上,蜂巢能源又上调了自己的“小目标”——宣布2025年全球产能规划目标提升至600GWh。

蜂巢能源发展前景(对话蜂巢能源杨红新)(1)

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这匹中国动力电池领域里的年轻“黑马”已是第三次调整产能规划目标。从2021上半年的200GWh,到9月初的320GWh,再到12月初的600GWh,整整翻了三倍。

此等目标调整速度,仿佛是踩下了加速踏板。业内质疑自然随之而来,为何会有如此激进的产能目标上调增幅?

“这是来源于客户未来的需求和我们对整体竞争力的判断。”蜂巢能源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杨红新坦言。

这也是与蜂巢能源产能增速相匹配的“加速模式”,公开数据显示,在2021年11月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中,蜂巢能源位居国内第五,跻身全球第九。

蜂巢能源发展前景(对话蜂巢能源杨红新)(2)

同样激进的,还有专家对行业整体增幅的预测。据估算,到2025年,全球交通领域电动化及电力领域储能对锂电池总需求量将超过1.8TWh,到2030年,交通领域的电动化及电力领域储能对锂电池的总需求量将超过7TWh。

因此,摆在蜂巢能源面前的形势其实非常明显,一边是同样加速的全球电动化趋势和随之而来的无数机会,另一边是初创型企业的产能缺口和由此而生的挑战,作为“操盘手”,杨红新又将如何把挑战转化为更多的机会?

行业窗口期来了——全球化目标顺势加速

作为后发国家,中国能抓住的产业制造“超车”机会并不算多,新能源与电动化正是其中之一。

“未来两到三年,将会是我们实现持续领先的重要窗口期。”杨红新的判断非常简洁,而且,他并未局限于蜂巢能源这一家企业和动力电池这一单独领域,“中国汽车品牌将有机会借这一轮的新能源智能化大潮,在未来这两到三年内成长为世界知名品牌、走全球化之路。”

“前期全球各国在技术产品路线上的理解差异,电动化发展相对滞后。反观中国,在五年前就一直坚定不移地推行电动化。”在杨红新看来,今天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储备、产品储备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智能化体验更是全面超越欧美。

蜂巢能源发展前景(对话蜂巢能源杨红新)(3)

“正是因此,在电动化发展方面,一个由中国企业主导、在全球建立智能电动品牌、占领消费市场的机会已经来临,”杨红新表示,“这是一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好机会,也同样适用于中国动力电池领域,论供应链、论成本控制、论人才积累、论技术迭代速度、论市场应用量、论市场机会,我们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体现出了很明显的优势,甚至已经有领先趋势。所以蜂巢能源也要抓住这两到三年的窗口期,打造成一个全球化的品牌,走向全球。”

但在风口来临之际,时间并不会停下脚步去等待一家年轻的初创企业缓慢成长。

在杨红新看来,蜂巢能源必须“快速上量”,“原本一些发达国家不重视、反应慢,现在都重视起来了,都开始发力和转型了。他们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但两到三年以后格局可能会发生变化。”

“所以我们必须在这段时间之内,完成布局,把产能做到领先。”杨红新直言,“如果两年以后、三年以后再做这个事情,想做可能就没有机会了,其他国家就缓过来了。”

“全世界留给中国汽车的,就这么一个小小窗口期,”杨红新直言,“必须抓住它。”

谨慎的“加速模式”——领蜂“600”战略目标实施落地

怎样踩下这一脚加速踏板?蜂巢能源及时推出了领蜂“600”战略,将2025年产能规划目标提升至600GWh是其重中之重。

一方面,这并非盲目提产。据杨红新透露,目前蜂巢能源收到的2025年乘用车订单已经接近400GWh,而且蜂巢能源目前拿到了多个重点项目定点。

另一方面,600GWh是基于合理推算的产能目标。以预测的2025年全球交通及储能1.8TWh总需求而言,蜂巢能源计划占据其中1/4份额,即450GWh。而根据75%的产能利用率推算,实现450GWh的产出量,必须有600GWh的产能。

不过,如何在快速占领市场份额之时避免产能过剩?

蜂巢能源提出了品类创新、AI智能制造、蜂链生态伙伴、资本共创四大支撑战略。这四大战略将分别在产品、智造、供应链、资本四大维度优化产品结构,并合力完善产能布局。

蜂巢能源发展前景(对话蜂巢能源杨红新)(4)

备受业内关注的,是品类创新,其新推出的短刀电池将成为竞争力极强的代表性产品。未来,蜂巢能源将重点布局电动全域短刀化,涵盖从L300-L600的全尺寸短刀电池产品,从1.6-4C全域充电范围,从乘用车到储能、商用车、工程机械、非高速电车等全域使用场景,同时覆盖从无钴、三元到磷酸铁锂全域化学体系。

蜂巢能源发展前景(对话蜂巢能源杨红新)(5)

而且,蜂巢能源还为短刀电池全品类提供包括蜂速4C快充技术、面向未来的800V电池系统,这其中,包括了适应800V高压平台的高效热管理技术、冷蜂热阻隔技术等系统性技术及产品创新,保障短刀电池产品的高安全、高性能及制造的高效率。

另外,在一体化CTC方面,蜂巢能源正在研发可搭载130kWh电量的电池包;在固态电池方面,蜂巢能源的原型样件能量密度达到350Wh/kg,通过针刺和200℃热箱实验,预测循环寿命超过1000周;基于果冻电池技术的NCM短刀L600电池已经成功通过针刺试验,不起火,不冒烟,能量密度达到230Wh/kg。

目前,蜂巢能源已经投入了超过50亿研发费用,未来5年,还要投入252亿人民币。而且,蜂巢能源还要在全球建设10大研发中心,组建超过5000人的研发团队。

对优质产品研发的直接体现,是AI智能制造方面。据此战略,蜂巢能源的目标为:单线5GWh产能、综合良品率95%以上,整线OEE水平拉升到80%,人员优化65%,能耗降低20%以上。

为此,蜂巢能源成立了AI智造生态联盟“AI蜂能联盟”,通过整合AI领域、工业领域领军和独角兽资源,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建立生态产业园,推动建立蜂群模式的生态体系,从而打造共生、共创、共赢的产业生态体系。据统计,仅在设备端,今年就已有多家设备企业拿下蜂巢能源巨额订单,合计45.6亿元。

蜂巢能源发展前景(对话蜂巢能源杨红新)(6)

而资本共创领域的良好消息也让蜂巢能源进入了全新循环。今年2月,蜂巢能源宣布获得35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7月,完成了B轮102.8亿元的融资,12月完成B 轮60亿元的融资。在2022年,蜂巢能源将成立百亿基金规模支持蜂巢能源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其中专项/盲池基金60亿元、产能落地基金35亿元、创新基金5亿元。

蜂巢能源发展前景(对话蜂巢能源杨红新)(7)

“走出去”与“降维打击”——继续主动拥抱变革

脚踏实地的目标与计划,让蜂巢能源有了更多底气。“我们有一系列的竞争力,”杨红新表示,“我相信,跟别的竞争对手相比,我们有机会在大的市场增速当中拿到更多的份额。”

这也让蜂巢能源加强了变革主动性。在“扩产能”方面,面对规划中的600GWh产能“大盘”,杨红新表示,需要十几个工厂、需要全球化、需要超过2000亿的投资、需要将近8万人的组织等支撑。

今年以来,蜂巢能源已成为动力电池扩产大军的“排头兵”。就在第二届电池日的12月8日当天,蜂巢能源常州金坛四期50GWh项目宣布开工,该项目投资为150亿元。

蜂巢能源发展前景(对话蜂巢能源杨红新)(8)

截至目前,全球布局的九大生产基地已浮出水面,这其中包括德国萨尔州、江苏盐城、江苏常州、南京溧水、安徽马鞍山、浙江湖州、四川成都、四川遂宁、江西上饶的生产基地,在建产能已达297GWh。

光扩产能显然不够,蜂巢能源已迈出主动“走出去”的步伐。据悉,在海外布局方面,除了德国这一在建工厂之外,蜂巢能源还在印度、南美、东盟有20GWh的规划产能。

落子海外,蜂巢能源同样谨慎。

“随着供给侧的升级和改变,市场机会也很大,”杨红新表示,“市场会创造出让消费者有欲望的产品出来。”

他以东盟市场和印度市场为例作了简要分析,“他们也处在电动化的前夜,以前主要是没有供应,比如印度当地,就没有合适的智能车,名爵去了,他们推了一款燃油SUV,仅增加一个语音功能就被认为是全印度最智能的车,卖得特别好。另外欧拉好猫去泰国做了一下尝试,短时间内预定几千辆,而且都是高配版,整个泰国对电动智能车的需求其实非常的旺盛,只是没有人去。并非东盟和印度消费者不愿意买新能源车和智能车,而是没有合适的产品供应。”

适合中国汽车走出去的机会也因此惠及了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整个印度政府非常想做,他自己做不了,又担心没有车企用,现在整车厂一起出海,靠新能源汽车在印度打造一个新的品类,占领消费市场,”杨红新表示,“动力电池也是一样,我们也将占领这个市场,跟整车厂联合出海是很好的机会。”

主动走出去,让合适的需求反哺自身的产品与制造升级,以“降维打击”之势,构建属于“中国军团”的全球竞争力,是蜂巢能源的顺势选择。

“现在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新能源和智能化产品都在中国,”杨红新认为,“中国品牌具有极强的全球竞争力,我们把任何一款中国的新能源、智能车品牌放过去,都可以秒杀其他。中国企业都在瞄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和引领整个消费升级的机会。”

若是将视角转至整车厂和产品品类上,蜂巢能源同样找到了“降维打击”的主动变革机会。

在杨红新看来,无论是储能,还是其他领域的商用车电动化,都存在强劲需求。“国家明确碳中和的目标和各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商用车、物流车、工程机械在封闭场所内的这些用车将全面迎来电动化,还有就是非高速车,像叉车、三轮车,还有一些微电网或者低速四轮电动车等,这些领域的强劲需求一直都有。”

“需求会为消费者创造出让人有购买欲望的产品,随着供给侧的升级和改变,市场机会也很大,”杨红新表示,“所以我们推出短刀电池产品品类,这就是降维打击——用车规级的标准来制造它,配合整个汽车产业的向上升级。”

结语:

不仅是蜂巢能源,也不仅是中国的动力电池企业,属于中国汽车行业的疾风,已起于青蘋之末。

对未来,杨红新非常乐观,“中国企业完全具备成为全球知名品牌的机会,就靠着电动智能化这一件事,我们的产品放到全世界去,都能形成碾压之势,因为我们有极强的竞争力。”

“我们有产业链竞争力,我们有产能快速扩张的竞争力,我们有车规级制造的竞争力。”对此细数下来,杨红新认为,“这一系列的竞争力,让我相信,跟别的竞争对手相比,我们能有机会在行业窗口期里拿到更多的份额。”

但杨红新也同样冷静,“要上这么大规模的产能,压力的确很大,我们一直嫌工厂建设太慢,也正在努力推动建设团队加快进度。”他表示,作为一家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蜂巢能源将在工厂建设、产线爬坡、产业布局、技术迭代上以更快的速度,将中国锂电的竞争力快速拓展至全球。

“中国最擅长的是突破性创新,许多领域是西方国家先做,然后中国靠规模优势做大做强,像光伏、白色家电都是这样,但现在不一样,以前靠规模效应成本和他们竞争,现在靠技术与他们竞争,”杨红新表示,“动力电池领域同样,我们现在的无钴电池就是一个颠覆创新,我们将其第一个量产还持有专利,这个绝对是颠覆性的创新。”

“中国的智能制造、受到的互联网大潮红利、软件工程师数量、大规模制造集群产生对制造的理解,这类资源、人才、应用场景跟西方相比更具优势。”杨红新认为,“虽然工业4.0他们提得早,但是中国肯定会超过他们。有一些可以做突破性创新的领域,我们在规模化、产业链方面的确更强。”

更严苛的挑战即将到来,对于已占据起跑优势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而言,仍需要在研发创新、智造能力、组织管理、商业模式等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作为一家具备创新基因的动力电池企业,蜂巢能源正在主动、全面拥抱这场百年未有之变革,并向着全球领先的能源互联科技企业快速前进。

责任编辑:毛玮静

校对:徐亦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