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传统文化贴春联活动(文化自信)(1)

春节的传统文化贴春联活动(文化自信)(2)

春节的传统文化贴春联活动(文化自信)(3)

每到年关将至,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外贴上精心挑选的春联。贴春联这一习俗表达了劳动人民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一幅幅崭新的春联也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在传统民俗中,贴春联的过程也是有很多讲究的。

那么,春联怎么贴才是最正确的呢~来看今日“中央党校教授话年俗”系列第八期:《过春节 贴春联》

王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领导干部学国学组委会主任。

过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国老百姓的一个重要习俗。虽然今天我们很多人都生活在城市,搬进了楼房,但每逢春节的到来,人们还是会去商场、超市购买一副自己喜欢的春联贴在自家门口。如果谁家有人书法好,还会亲自动手写一幅自己喜欢的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春联不仅能够增强喜庆的节日氛围,同时也能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

贴春联与贴年画一样,也是由“贴门神”演化而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老百姓会把用桃木做成的桃梗挂在屋门口的年画旁边,用来“辟邪”。这“桃梗”就是春联的雏形。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就说,“桃符”(即桃梗)就是用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能够驱邪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到了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让人把桃树削成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传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那时的“桃符”,还不是今日老百姓印象里的“春联”,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要追溯到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自此以后,春联得以在全国推广,一直沿袭到今天。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也就成为了老百姓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传统民俗中,贴春联的过程也是有很多讲究的,春联贴不好不仅会闹笑话,在很多老百姓看来,还会影响新一年的好运气。在张贴春联时,往往有的人把上下联贴错了位置,闹出了笑话。其实,要区分上下联,是有窍门的,关键在最后一个字,根据春联的格律规定,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结尾,也就是普通话的三声、四声;下联则是平声字结尾,也就是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人们常说的仄起平收。贴春联时应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之所以这样张贴,是因为直行书写都是从右到左,所以念对联也是从右向左念。

贴新春联最好的时间是除夕下午到傍晚这段时间,顺序应该是由外面向里面贴,先贴抬头福再贴门福,最后才能贴倒福,意味着一年的福气都从外面流向里面。把旧的春联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运气,贴上新的春联,有除旧迎新的意思。贴春联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愿景、幸福生活的殷殷期盼;而且从风格不同、内容丰富的对联中,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家家户户所独有的家训家风,是我们中国人过年一个不可或缺的习俗。

最后给大家分享两首诗。

《丙寅元日》

宋·陆游

缥缈初闻寺阁钟,霏微零雨兆年丰。

家家椒酒欢声里,户户桃符霁色中。

春枕方浓从卖困,社醅虽美倦治聋。

从今万事俱抛掷,且作人间百岁翁。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抉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