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红,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30年临床经验,针药并用,擅长用辩证疗法进行整体调理,尤其擅长诊疗骨科类、心脑血管类、妇科类、儿科类、疱疹皮肤类等疾病。更多问题咨询等,可以提前预约,到 北京华都中医院就诊,每周二,周五上午出诊。关注李铁红大夫, 扌斗~音:娃娃学中医

王旭高治肝三十法(李铁红肝胆相照)(1)

我们常用“肝胆相照”来形容两人亲密无间,互相扶持。而这个词从医学角度讲,肝与强确实是一对“荣辱与共”的器官。

中医有“五脏六腑”的说法,肝脏属于“五脏”的序列,而与之对应的“腑”正是胆。胆汁之所以能正常发挥作用。要依靠肝的疏泄功能;反之,胆汁排泄不畅也会影响到肝。

五行中的木,对应的脏是肝(胆),对应的五色是青,对应的季节是春。其性升发,肝在胁下,为风木之脏,主疏泄,其性刚强,喜条达而恶抑郁,称为将军之官,凡精神情志之调节功能,与肝密切相关。

肝主藏血,有储藏调节血量的作用,在五体主筋,开窍于目。胆附于肝,为六腑之一,贮藏与排泄“精汁“,主决断。

肝胆有经脉络属而互为表里。若肝气郁结,气滞血郁,或血不养肝,肝气阻滞,可致胁痛。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若肝阴暗耗,肝阳偏亢,化风内动,上扰清空,或肾水素亏,肝失滋养,肝阳上亢,均可发为头痛,眩晕。

胆腑气机通降失常,可导致胆胀。气滞日久,瘀血阻滞,癥瘕积聚结于腹中。气血水瘀结,水停腹中,可形成鼓胀。湿邪内蕴,肝胆失于疏泄,胆液外溢,出现黄疸。

若肝肾阴亏于下,肝阳暴张于上,血随气逆,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清窍,则发为中风。若寒邪侵袭肝脉,寒凝气滞,经脉不利,可出现少腹胀痛,牵引睾丸,而形成疝气。

肝不藏血,亦与各种出血病证有关。

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可导致肢体麻木,痿痹等症,因其病位主在肢体,经筋,故为肢体经络病证。

总之,肝胆病症可分为虚实两端,且以实证为多。实证有肝胆气郁,肝火上炎,肝风内动,寒凝肝脉。虚证有肝阴不足,肝血亏虚。而阴虚阳亢,阴虚火旺等本虚标实之证也较常见。临床上胁痛,胆胀,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瘿瘤等病症。 所以春季养生很重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