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太原人罗贯中的成名作《三国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了世界尤其是东亚人民心中的谋略经典,成为了经久不衰的长盛IP。罗贯中在书中提到了大量自己的山西老乡,不用说被奉为武圣人的运城人关羽、魏国五子良将中排名第一的朔州人张辽张文远和排名第五的洪洞人徐晃徐公明,也不用说来自忻州的貂蝉和来自定襄的吕布,演义开篇诛杀董卓的最大功臣王允王司徒也是山西祁县人。

《三国志》记载: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晋南油糕的做法大全(晋北的油糕晋中的面)(1)

94版《三国演义》张辽扮演者是86版《西游记》唐僧扮演者:徐少华

除了这些知名人物以外,演义中提到的镇守陈仓力拒诸葛亮的郝昭、长期镇守西北与蜀国作战的郭淮、母丘倹、贾充等人也均是山西人,甚至连最后关羽被杀渡化关羽的普净和尚也是关羽的运城老乡,罗贯中对山西老乡不吝笔墨的大量描述堪称古今独步。除了这些演义中的三国,山西还存在着面食界的著名三国:晋北、晋中、晋北,此三国各以自己的独特面食糕、面、馍而闻名。值得一提的是,山西自古被称为三晋,却不是因为晋北晋中晋南的划分,而是因为山西春秋属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此后便以三晋代称山西。今天我们就从山西的日常俗语入手,对面食的三国演义作一探究。

晋南油糕的做法大全(晋北的油糕晋中的面)(2)

三家分晋:韩、赵、魏

一、晋北待客的第一硬菜——糕: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十里的豆面饿断腰

山西的晋北地区包括今天的大同、朔州、忻州三个地级市,地形地貌以盆地和丘陵山地为主,恒山山脉和五台山山脉将境内分割为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两大盆地,主要河流是桑干河和滹沱河。地形地貌决定了晋北无法形成大块的平原,黄土高原的高海拔也决定了其农作物的种类以高寒耐旱作物为主,如莜麦、黍子、高粱、谷子、荞麦、豆子等小杂粮。

晋南油糕的做法大全(晋北的油糕晋中的面)(3)

山西小杂粮

在食物稀缺的年代里,扛饿成为了生存的主流。靠山吃山的晋北地区,缺乏水稻、小麦这样的作物,于是乎莜麦、黍子和豇豆、芸豆等小杂粮成为了地区人口的主要食粮,其中尤其以黍子堪称晋北的主要食粮。黍子自上古时期开始便是传统的五谷之一,鸡肉黍米饭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待客的重要菜肴,也在历代诗文中有着大量体现。

《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水龙吟》:烂漫乡邻鸡黍,比当年、鼎烹加味。古今都说,浮云春梦,功名富贵。

《赠张徐州稷》:恨不具鸡黍,得与故人挥。

晋南油糕的做法大全(晋北的油糕晋中的面)(4)

黍米饭

晋北对于黍子的典型吃法是做糕,即将黍子去壳磨成面,揉成面团状蒸食,或蒸熟后油炸食用,称为油糕。糕在晋北有着重要的地位,第一大功效便是扛饿: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十里的豆面饿断腰。这句晋北俗语有着多个版本,比如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二十里荞面饿断腰。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白面饿断腰等等说法,但不论怎样的说法,均隐含着一个解饥的排列:糕>莜面>豆面、荞面、白面,吃了糕才有大力气。

晋南油糕的做法大全(晋北的油糕晋中的面)(5)

黍米糕

糕的另一项作用便是在重要场合担纲压轴食材。在晋北地区,婚丧嫁娶、满月做寿、盖房搬家、逢年过节必须要吃糕,寓意步步高升、好运旺旺。这其中涉及到的俗语包括:

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

五月端午吃凉糕,包粽子,放红枣;六月六吃素糕,西葫芦羊肉一锅搅;

鸡肉蘸素糕—— 再好也没啦;

出身于特定地理环境下的糕,在晋北已经是民间文化符号一般的存在,除了蕴含百姓民众美好祈愿之外,还衍生出许多教人做事做人的含义,比如狗窝里藏糕,不牢靠,说明人办事不靠谱;肚里没邪气,不怕冷糕锥,说明身正不怕影子斜;二小揣糕,有两下,说明办事得力。

二、擦尖、剔尖、抿尖,刀削、刀拨、饸烙:晋中面食的六兄弟

对于不熟悉的人来说,上述小标题中的六个词语,大概只有刀削一词可以引发起刀削面的联想,其余五个词实在很难让人想到竟然是五种面食。擦、剔、抿形容的其实都是面食的制作方法,而尖指的则是面食的形状,即制作出来后的样式。拿剔尖来说,剔尖在太原方言中叫做剔八股,制作的时候将面和好放置在专用板子上,再用铁签子将面一根一根剔入煮开的水中,煮熟后呈现两头尖尖的现状,因此叫做剔尖,做好后再浇上卤食用。

晋南油糕的做法大全(晋北的油糕晋中的面)(6)

剔尖面,也叫剔八股

擦尖和抿尖也叫擦蝌蚪、抿蝌蚪,意指将面擦成细碎的小片状,入锅煮熟。制作擦尖和抿尖的工具也有所不同,一个是用擦床、一个是用抿床,抿床是圆口形状,还附有一只拐子用来压面,而擦床则是弯月状,所以二者作出的面食形状也是不同,擦尖呈扁平状,而抿尖呈圆形。刀拨面和饸烙面则是另一个系列的面食产物,不同于尖类面食的小型细碎,刀削、刀拨、饸烙作出的面食呈现细长扁平或圆滚状,这是两类最大的区别。除此以外,制作刀拨面使用的两头带把的刀片也是特制厨具,压饸烙面的饸烙床也是专用工具。

晋南油糕的做法大全(晋北的油糕晋中的面)(7)

红面擦尖

关于面食的俗语,从制作到食用均有大量的记载。面揉三遍,白得好看,这是指在制作面食前首先要将面团和好,揉到软硬适中,方便加工;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是指在天热的时候,身体由于出汗能量消耗极大,必须补充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来补充能量,越是热的时候越要满头大汗地吃面;原汤化原面,这也是晋中面食食用时的一大原则,即在食用完毕面条后,还需要再喝一碗面汤,用以消化吃下去的面条,具备一些粗浅的医学道理。

晋南油糕的做法大全(晋北的油糕晋中的面)(8)

抿尖面

晋中的面条固然首屈一指,但值得一提的是饺子才是更被看做是一种最重要的主食,不仅在山西,北方的许多地区都将饺子视为待客的尊贵食物,这一方面是源于精细食材的极度缺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饺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俗语: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便是将饺子放在了和面食同等重要的地位场合,这一俗语也含有着让出行人吃饺子扛饿、回家的人吃碗面条安心休息的含义。

三、晋南馍馍的突围:没有馍馍不算饭,没有辣椒不算菜

在五代十国后期,晋中晋北地区曾经存在一个小国:北汉,北汉背靠契丹,南拒赵宋,仅靠着一点狭小的土地维持了二十八年的统治,随后被宋太宗赵光义由南向北最终攻灭。晋北的糕和晋中的面在南下的过程中便遇到了晋南的馍馍,稍作臆测:一路北上的赵光义带着馍馍打败了吃油糕和面条的北汉大军。

晋南油糕的做法大全(晋北的油糕晋中的面)(9)

五代十国最后一个政权:北汉示意图

晋南百姓对馍馍的喜爱与追捧就如同晋北民众对糕的感情一样,没有馍馍不算饭,没有辣椒不算菜,从这句俗语可见馍馍在当地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晋南的山西人不仅爱吃醋,还对辣椒情有独钟。运城的俗语,白面馍馍不就菜,油泼辣子美的太,也说明了当地民众对馍馍和辣椒的爱好。晋南人民在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婚丧嫁娶、做寿满月等重大时节中均必须配备馍馍作为伴手礼,甚至在清明祭祀祖先的时候也是带着大大的馍馍。

晋南油糕的做法大全(晋北的油糕晋中的面)(10)

枣馍馍

元宵节的生肖馍馍、腊月二十三的枣山馍、翻盖房屋时的吉星高照馍馍……各种情景下的馍馍种类繁多花样极为丰富。所以才有了出门三件宝:馍馍、草帽和棉袄、馍馍能吃够,万事都不愁、老汉离不了婆婆,娃娃离不了馍馍这些形象而又朴实的俗语。

晋南的馍馍面临晋北糕和晋中面的冲击下实现了成功的突围,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馍就是饭,饭就是馍,馍馍甚至成了当地人的一种感情寄托。糕、面、馍馍、组成了山西河东饮食文化的重要部分,不论是出身山西的将士还是文人,他们的记忆里始终回响着那一句句熟悉的方言俗语,那些俗语背后凝集的乡情也一直印照在每一个三晋游子的心间。

晋南油糕的做法大全(晋北的油糕晋中的面)(11)

山西花馍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