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时代女性的地位和文学形象:男子附庸和红颜祸水

我们知道,在农业革命后,由于男子所具备的体力优势更适宜耕种,世界逐渐迈向父权社会,女子因其在生产中贡献较低而逐渐沦为男子的附庸。如在《诗经·卫风·伯兮》中,有这样的诗句: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讲的就是一位女子丈夫出征打仗后,自己不再打扮自己,头发像蓬草一样散乱。可见那时女子生活的中心就是她的丈夫,丈夫在家就要精心打扮,侍奉丈夫;丈夫出征打仗时就不再打扮自己,每天盼着丈夫归来。这与现代女性为了悦己而打扮自己截然不同,体现了女子附庸于男子的不平等的地位。

此外,在史书和文学作品中,女性常常以红颜祸水的形象出现。如我们熟知的妹喜、妲己、褒姒……似乎每到亡国的节点,就定然会出现一位这样具有“魔力”的女性,能凭一己之力,使得偌大的一个国家覆灭。当然,用现在的眼光看,这并不公平。周幽王和褒姒孰是孰非,明眼人自能看清,不过历来史书等作品大多由男子撰写,总想找理由给作为男性的君王开脱罢了。历来亡国都是因为失了人心,与女子何干呢?

诗经中最有风骨的女子(诗经中的女性之美)(1)

烽火戏诸侯

《诗经·卫风·硕人》刻画了一个绝美的庄姜

上面提到,女性在那个时代地位比较低,因此文学作品很多时候只是将女性刻画为“思妇”、“弃妇”等等,总和男子脱不开干系,因此也很少有正面直接展现女性之美的作品。而《诗经·卫风·硕人》是一个例外,用极为华丽的词藻,形神兼备地刻画了一位绝美的女性形象,谓之经典亦不为过。

该诗前两句开门见山,点出了硕人的美貌、修长的身材以及华丽的服装:

硕人其颀(qí),衣锦褧(jiǒng)衣。

“硕”的字面意思是高大,因此“硕人”原意为身材高大的人。不过在那个时期,人们普遍以身材高大为美,因此“硕人”就指美人。一个“颀”字,正面描写硕人的身材修长。穿着锦衣和出嫁时穿的披风,想必妆容也十分楚楚动人,体态婀娜多姿,颇具神韵。于是我们不禁会好奇,这位硕人究竟是谁?

诗经中最有风骨的女子(诗经中的女性之美)(2)

而后五句就交代了硕人和一些人的人物关系: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齐庄公的女儿,卫庄公的妻子……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位硕人指的就是庄姜。

庄姜何许人也?她是春秋时齐国的公主,姜是齐国国君的姓,因为嫁给了卫国国君卫庄公,人称庄姜。她因为婚后没能生子,所以遭到卫庄公冷落。庄公脾气暴戾,对庄姜非常冷漠。出嫁时的风光,婚后生活的孤独形成鲜明的对比。美貌又如何?还不是无人懂得欣赏。多少个漫漫长夜,庄姜孑然一身,在这深宫中偷偷哭泣?我们不得为之,我们知道的只有在庄姜出嫁时,她那被诗经定格下来的永恒的美貌:

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 qí),齿如瓠犀(hù xī)。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几句是整首诗的灵魂与精华,那瑰丽的语言,精妙的比喻,使庄姜的美貌跃然纸上。

诗经中最有风骨的女子(诗经中的女性之美)(3)

柔荑指白茅(一种植物)的嫩芽。你看,光把庄姜的手比喻成白茅还不够,还必须得是白茅的嫩芽才能媲美。可见除了白之外,庄姜的手还十分的柔嫩。

凝脂指凝冻了的油脂,用来比喻庄姜的皮肤。既写出了庄姜皮肤的白嫩,一个“凝”字更是突出了庄姜皮肤的紧致,可谓描写得出神入化。

蝤蛴是天牛的幼虫,其特点是颜色白,身体长。以蝤蛴来比喻庄姜的脖子,将其白皙修长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瓠犀指瓠瓜子儿,色白并且排列整齐。这里用来比喻庄姜的牙齿,再贴切不过,突出其洁白整齐的特点。

螓是一种体型较小的蝉,其头宽且方正,蛾指蚕蛾,其触角细长弯曲。“螓首蛾眉”四字刻画出庄姜前额开阔,眉毛细长弯曲的特点。

诗经中最有风骨的女子(诗经中的女性之美)(4)

最妙在得其神,而非得其形

历来最为人称道的还属“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因为前面的几句都是在写“形”,而这两句却写出了庄姜的“神”。形神之辩是中国美学的一大课题,画家顾恺之就曾写过“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的诗句,意思是画出弹琴的形态比较简单,但是想要画出一个人看着鸿雁归家的那种神态却是难上加难。中国艺术普遍重视得其神,对于形的要求不高。诗经中这两句寥寥数语,就刻画出庄姜笑靥如花,妙目流转的神态来,具有一种动态美。仿佛庄姜就在面前对着你笑,打量着你一样,非常具有表现力。前面写了很多,塑造了一个画里的美女,她静静伫立,冰肌玉骨,就如同《天龙八部》里的神仙姐姐一般,虽然美艳,可恰恰没有“活人”的感觉。而这两句通过一个“笑”字,一个“盼”字,如画龙点睛般让画里的美女活了过来,似乎能和读者产生互动,因此也更加吸引人。

诗经中最有风骨的女子(诗经中的女性之美)(5)

目送归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