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能担任大军区军政主官的将军,无论是军区司令员,还是军区政委,基本标配都是上将。
即使在建国初期,绝大部分主官都是由开国上将来主导,比如开国上将许世友当过南京军区司令员和广州军区司令员,开国上将陈锡联当过沈阳军区司令和北京军区司令,开国上将陈再道担任过武汉军区司令,开国上将叶飞当过福州军区司令兼政委……
但是在我军中,还有一少部分人比较特殊,他们在1955年被授予了开国校官,最后也当上了我军大军区的军政主官,总共有13人,分别是王猛、刘振华、万海峰、傅奎清、杨白冰、李宣化、周衣冰、刘存智、赵先顺、朱敦法、张仲先、迟浩田、刘安元。
当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度,除了授予了1048名开国将帅之外,同时还授予了34643人为开国大校、开国上校、开国中校、开国少校。
以上13位开国校官能从3万多名开国校官中脱颖而出,当上大军区的主官,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这13位开国校官当时都是什么军衔?担任的是哪些大军区的主官呢?
下面,我按照开国大校、开国上校、开国中校、开国少校的级别来细说:
开国大校王猛:广州军区政委1920年5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的王猛,17岁参加八路军,抗战时期曾在林彪麾下的115师、杨得志麾下的冀鲁豫军区参加抗日斗争;解放战争时期,王猛在刘伯承麾下的第二野战军参加了豫东战役、淮海战役、进军大西南战役等。
基于王猛在革命中的贡献,在1955年首次授衔时被授予了开国大校军衔(1964年升少将,从广义上讲,王猛也是开国少将),并于1981年7月担任广州军区政委,任职4年,先后与开国中将吴克华和开国少将尤太忠两位司令员搭档,2007年去世。
开国大校刘振华:沈阳军区政委、北京军区政委1921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的刘振华,17岁参加革命,抗战时期长期在山东革命根据地打击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时期,刘振华在林彪麾下的第四野战军作战,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战斗。
建国后,刘振华于1955年在沈阳军区第40军118师师长的岗位上被授予了开国大校军衔(1964年升少将)。值得注意的是,刘振华曾在1971年离开军界奔赴国外,当了5年的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回国后过了3年又重返部队,于1982年10月升任沈阳军区政委,1987年11月又调任北京军区政委,并在第二年晋升上将军衔,成为1988年恢复军衔制后17位首授上将衔的将军之一。2018年去世。
开国大校万海峰:成都军区政委1920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的万海峰,13岁参加红军,在徐向前麾下的红4方面军参加过保卫鄂豫皖苏区的斗争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战时期,在陈毅麾下的新四军参加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在陈毅所属的第三野战军作战,参加过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
基于万海峰在革命战斗中的贡献,1955年首次授衔时被授予了开国大校军衔,1982年10月,万海峰从北京军区副政委的岗位上调任成都军区政委,长达8年时间,与王诚汉和傅全有两位司令员搭档,期间万海峰晋升上将军衔,成为1988年恢复军衔后17位首授上将衔的将军之一,至今仍在世,已有102岁。
由此看来,只有王猛、刘振华、万海峰3人从1266名开国大校中脱颖而出,当上了大军区主官,还都是大军区政委。
开国上校傅奎清:福州军区政委、南京军区政委1920年11月28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的傅奎清,17岁参加革命,一直在陈毅麾下的新四军、第三野战军参加作战行动,参加过淄川、邹县、兖州、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
首次授衔时,身在朝鲜战场的志愿军第23军69师政委傅奎清被授予了开国上校军衔。1980年12月,傅奎清升任福州军区政委,成为第一个担任大军区军政主官的开国校官;5年后又转任南京军区政委,直到1990年卸任,遗憾的是他任职南京军区政委期间,虽然赶上了1988年恢复军衔制,但仅仅被授予了中将衔,未能像万海峰、刘振华两位大军区政委升上将。2022年去世。
开国上校杨白冰:北京军区政委1920年9月9日出生于重庆市潼南区的杨白冰,先后在刘伯承麾下的八路军129师、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参加革命斗争,参加了淮海、渡江、西南等战役。
首次授衔时,杨白冰以成都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的身份被授予了开国上校军衔,在1985年6月,接任北京军区政委,任职2年后转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期间获授上将衔,成为1988年恢复军衔后17位首授上将衔的将军之一。2013年去世。
开国上校李宣化:兰州军区政委1922年4月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杞县的李宣化,革命战争时期一直在陈毅麾下的新四军和第三野战军参加作战,建国后又一直待在解放军装甲部队任职。
首次授衔时,南京军区坦克第2师政治部副主任李宣化被授予了开国上校军衔,于1985年7月担任兰州军区政委,任职5年时间,期间在1988年恢复授衔制度后,被授予了中将军衔。2018年去世。
开国上校周衣冰:北京军区司令员1922年2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的周衣冰,革命战争时期一直在老家参加斗争,建国后开始归建到解放军陆军编制。
首次授衔时,身在朝鲜的志愿军第24军72师第1副师长兼参谋长周衣冰被授予了开国上校军衔,于1987年11月接棒秦基伟担任北京军区司令,任职3年时间,期间在1988年首次授衔时被授予了中将衔。2017年去世。
开国上校刘存智:广州军区代司令员1924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的刘存智,13岁参加八路军,先后在冀鲁边区、鲁西军区、八路军115师第343旅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时期,又随部队进军东北,在第四野战军麾下作战。
首次授衔时,任广州军区第41军121师第1副师长的刘存智被授予了开国上校军衔,1989年5月23日起,因广州军区司令张万年因病住院,副司令刘存智当了27天的广州军区代理司令员职务;虽然他在恢复授衔后被授予了中将衔,但退役时按照大军区级待遇。2013年去世。
以上五位开国上校是4439名开国上校中,仅有的担任过大军区主官的人,也就刘存智比较特殊,顶了个代理头衔,没能转正。
开国中校赵先顺:兰州军区司令员1924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的赵先顺。15岁参加新四军,在华东一带抗击日军;解放战争时期,来到东北在林彪麾下的第四野战军参加作战。
首次授衔时,赵先顺以沈阳军区第39军117师副师长的身份被授予了开国中校军衔,1985年6月从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的岗位升任兰州军区司令员,任职5年时间,期间恢复授衔制度后,被授予了中将军衔。2002年去世。
开国中校朱敦法:广州军区司令员1927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的朱敦法,12岁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期在刘伯承麾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参加斗争。
首次授衔时,身在朝鲜的志愿军第16军47师141团团长朱敦法被授予了开国中校军衔。在担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期间被授予了中将军衔,于1990年4月升任广州军区司令,任职了2年时间;在担任国防大学校长的第二年,也就是1993年5月晋升为上将军衔。2021年去世。
开国中校张仲先:广州军区政委1926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的张仲先,14岁在鲁南军区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期来到东北,在林彪麾下的东北野战军参加战斗。
首次授衔时,张仲先以沈阳军区第40军118师352团政委的身份被授予了开国中校军衔,于1985年6月担任广州军区政委,任职长达7年时间,期间在恢复军衔制后被授予了中将军衔。2022年去世。
由此看来,在8139名开国中校中,也就只有以上3人当过大军区军政主官。
开国少校迟浩田:济南军区政委1929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的迟浩田,在抗战末期参军,解放战争时期在陈毅的华东野战军参加革命斗争,还获得过“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
首次授衔时,年仅26岁的南京军区第27军79师235团政治处主任迟浩田被授予了开国少校军衔,是27军所授予的39名少校中最年轻的一人。像屡立战功的张万年、傅全有与迟浩田年龄相当,只授予了大尉军衔。
1985年6月迟浩田升任济南军区政委,任职2年时间转任总参谋长,恢复军衔制后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至今仍在世,已有93岁。
开国少校刘安元:南京军区政委1927年11月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的刘安元,抗战结束之际参军,解放战争时期,来到东北在林彪麾下参加作战。
首次授衔时,担任广州军区第43军128师383团政委的刘安元被授予了开国少校军衔;恢复军衔制后,以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的身份被授予了中将。1992年11月刘安元从二炮部队政委转任南京军区政委,任职仅1年时间,没能升上将衔。2001年去世。
由此可以看出,在20799名开国少校中,只有迟浩田和刘安元两人当上了大军区主官,真可谓是万里挑一。
在此,总结一下以上13位当上大军区主官的开国校官,还有4大特点:
第一:大军区主官中,仍然在世的将军剩下2人,分别是成都军区政委万海峰上将、济南军区政委迟浩田上将。
第二:当上大军区主官,并不一定就是上将,比如南京军区政委刘安元、广州军区政委张仲先、兰州军区司令赵先顺、广州军区代司令刘存智、北京军区司令周衣冰、兰州军区司令李宣化、福州军区政委傅奎清等7人的最高军衔都是中将军衔。
第三:大军区主官中,竟然还有一人的最高军衔是少将(1964年晋升的少将衔),他就是广州军区政委王猛,到了1985年就卸任了大军区主官职务,没能等到1988年恢复军衔制的那一刻。
第四:大军区主官中,只有2人达到了副国级上将级别,其中北京军区政委杨白冰上将,后来担任过军委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济南军区政委迟浩田上将,后来担任过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军委副主席、政治局委员职务,他们俩人都是属于副国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