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为“求富”。其主导思想就是“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即学习西方的长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道路。

清朝张之洞的简介(晚清洋务运动中的)(1)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

今天我要讲的这个人是张之洞。

清朝张之洞的简介(晚清洋务运动中的)(2)

讲到张之洞,我先说下清流派的领军人物—李鸿藻。李鸿藻和李鸿章这两个人,名字就差一个字,不在意还以为是亲戚关系,实际上是死对头,分别为洋务派和清流派的主帅。相当于现在的改革派和保守派。清流派势力强大,他们极力反对洋务运动,他们与洋务派的斗争贯穿晚清。甲午战争的失败,也有他们的功劳。

再说当年“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訢总揽朝政。为了避免奕訢权势过大,所以把同治皇帝的老师,内阁大学士李鸿藻调入军机处,以达到制衡奕訢的作用。军机处有点类似现在的国务院和国防部的意思,负责总理军政工作。

李鸿藻崇尚义理,性格耿直,清正廉明、为人正派,做事认真,以孝著称。在朝廷大臣中颇有威信。他是一个认理不认人,固执得要命的人,在他刚进入军机处时,他的母亲去世了,他要求回老家丁忧,丁忧就是守孝的意思。按朝廷的规定,官员们守孝时间最长可以达到27个月,也就是二年零三个月。于是李鸿藻向慈禧请假27个月,慈禧不准,只答应守孝百日,然后回京,继续教授皇帝,参与军机。可见慈禧对他的重视,但他冒着抗旨的风险,反复请求,坚持要求守孝27个月,慈禧无奈,最终答应。

清朝张之洞的简介(晚清洋务运动中的)(3)

李鸿藻在思想上坚持儒家传统的价值观,政治上反对洋务运动。他同倭仁一样,始终认为西方的器物是“奇技淫巧”,无视国际上工业化革命所带来的变化。这些思想守旧的人在朝廷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他们看到李鸿藻受到慈禧的重用,身居高位,思想正统,纷纷聚集在其周围,形成一股政治势力,不断向洋务派发动攻势。

在同治、光绪年间,清流党势力达到鼎盛时期。他们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坚持政治正确,左右朝野的舆论。看待问题往往“只论是非,不论利害”。对于那些和洋人打交道的人,一律斥为“汉奸”,外交上一味主战,而把主和则视为卖国。他们视洋务派为敌人,在李鸿章担任北洋大臣,创办北洋水师时,凡是购买、制造船械的事情,一律以财政紧张,加以阻挠。使得北洋水师在和日本人的竞争中,丧失发展机会,李鸿章曾经无奈地说过,他也只是个“裱糊匠”。

清朝张之洞的简介(晚清洋务运动中的)(4)

实际上,“清流派”如此得势,也与慈禧有关。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有一支强大的淮军和北洋水师听命于他。如果没有其他的力量对其牵制,那么对朝廷实在是危险的,太后母子有可能被架空,成为汉献帝的角色,前面以肃顺为首的7个顾命大臣,在咸丰皇帝死后,欺负慈禧孤儿寡母的事,太后是不能忘的。但是,朝廷又离不了李鸿章这样的洋务派干实事。慈禧也知道“清流派”的礼仪仁义,不能对付洋枪洋炮。所以在“清流派”和“洋务派”之间左右平衡,以维护自己的统治。

但是,慈禧这么一搞平衡,“清流派”觉得有机可乘,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利益集团,处处与“洋务派”作对,根本不顾国家的利益,成为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严重障碍。

清朝张之洞的简介(晚清洋务运动中的)(5)

那么“清流派”这些人是不是坏人呢?当然也不是。他们持这些观点,其实与他们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他们从小埋头只读圣贤书,并不了解社会真实情况。而当他们中的一些人接触到严酷的社会现实后,态度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张之洞就是这样的人。

1882年,为制衡李鸿章,慈禧派他去山西当巡抚。而当张之洞看到山西到处是破败的景象,深受刺激,下决心改变山西贫穷落后的局面,济世救民。上任之初,他并没有学李鸿章搞洋务,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他发现用传统的老办法难以达到振兴山西的目的时,不得不考虑寻找新思路,新方法。

清朝张之洞的简介(晚清洋务运动中的)(6)

有一天,他在太原府衙门旧档案里,发现了前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提出的“以工代赈”修铁路、开矿山、兴实业、办学堂的各项建议,眼前豁然开朗,认为找到了振兴山西经济的好办法。其实,张之洞作为“青牛角”的时候,大多对“洋务派”对外软弱进行批评,但对他们开展的洋务运动却并不排斥。在京城做翰林的时候,张之洞无法深入接触社会,更不承担任何责任,所谓“无官一身轻”,所以就无法切身感受到洋务在地方实际工作中的作用。而当他担任地方官员之后,便马上认识到洋务的重要性,便从“清流”中跳出来,加入了洋务派的行列。

于是,他立即行动起来了,1883年,太原洋务局成立,开始制造机器,广召人才,冶炼钢铁,发展交通,编炼新军,山西的洋务运动开展起来了。1884年,中法马江战役中,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随后,他调任两广总督,应对中法在越南、台湾、福建沿海的军事冲突。1885年,清军在越南镇南关大败法军。因为直接参与抗法援越战争,张之洞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认识到“非洋务不能救国”,于是步李鸿章的后尘,坚定地走洋务的道路。他所兴办的洋务大都与军事有关,如修复黄埔船坞,制造兵船,加强水师。1885年,他下令招募2500名新兵,配置德国克虏伯大炮和后膛炮,以新方法编练“广胜军”。

清朝张之洞的简介(晚清洋务运动中的)(7)

1887年,张之洞在广州创办枪弹厂,生产火药、炮弹,并开设广东水陆师学堂,聘请外国教习,教授近代军事知识。次年,又筹办枪炮厂。

1889年,他被调任湖广总督,但他的继任者,也是个“清流派”,对洋人的东西都不感兴趣。张之洞想你不要,那我干脆把它们全部搬到湖北去。于是他把在广州筹建的炼铁厂,连同设备打包全部运往汉阳,两年后,汉阳炼铁厂建成了,汉阳钢铁厂起点高,规模大,设备先进,在当时为亚洲第一。后来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共同组成“汉冶萍”公司。也就是现在的武汉钢铁厂前身。

清朝张之洞的简介(晚清洋务运动中的)(8)

同时,他又把在广州筹建的枪炮厂也搬到了武汉。1895年动工,两年后湖北枪炮厂建成,枪炮厂能生产“七九”式步枪、陆战快炮和过山快炮,这些都是近代较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尤其是“汉阳造”步枪,民国时期加以改进,又称为“中正”式步枪。直到抗日战争和国共战争中,仍为主要步兵武器。枪炮厂后更名为湖北兵工厂。

同时他还创建了织布局、纺纱局、缫丝局、制麻局,建成了比较完整的近代纺织工业体系,使得武汉一跃成为华中地区纺织工业中心。

张之洞又一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了京汉铁路。他特别重视铁路的作用,认为“铁路对于国家有如气脉之于人身,气脉畅通而后有运动”。为了解决铁路建设经费问题,建议广泛募集资金,1898年6月,清政府与比利时签订协议,贷款修建铁路。这是清朝第一向洋人借钱搞发展。1905年,全长1200公里的芦汉铁路(北京芦沟桥至湖北武汉)全线贯通,后改称京汉铁路。京汉铁路至今仍为中国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

清朝张之洞的简介(晚清洋务运动中的)(9)

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的17年中,在先后创办了兵工、钢铁、纺织企业,并修建铁路,使得武汉成为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毛泽东曾评价:“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